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ù xuán shàng bái
成语注音:ㄓㄨˋ ㄒㄨㄢˊ ㄕㄤˋ ㄅㄞˊ
成语简拼:ZXSB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注玄尚白
成语解释
指白纸黑字的文字记载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成语接龙
1、注玄尚白→白白朱朱→朱颜鹤发→发无不捷→捷报频传→传诵一时→时乖运乖→乖唇蜜舌→舌敝唇枯→枯蓬断草→草间求活→活灵活现→现世现报→报雠雪恨→恨海难填→填街塞巷→巷议街谈→谈何容易→易子而教→教一识百→百卉含英→英姿勃勃→勃然奋励→励志竭精→精诚所至
2、注玄尚白→白璧青蝇→蝇集蚁附→附肤落毛→毛举细故→故家乔木→木梗之患→患至呼天→天王老子→子孝父慈→慈明无双→双足重茧→茧丝牛毛→毛遂自荐→荐贤举能→能言快说→说白道绿→绿草如茵→茵席之臣→臣心如水→水涨船高→高朋满座→座无虚席→席不暇暖→暖衣饱食
3、注玄尚白→白璧三献→献可替否→否去泰来→来日大难→难以为情→情深骨肉→肉跳神惊→惊魂夺魄→魄散魂飞→飞蒭挽粟→粟陈贯朽→朽木生花→花攒锦簇→簇锦团花→花貌蓬心→心在魏阙→阙一不可→可有可无→无所作为→为虎傅翼→翼翼小心→心弛神往→往古来今→今雨新知
4、注玄尚白→白璧三献→献可替否→否终复泰→泰山压顶→顶名冒姓→姓甚名谁→谁是谁非→非同儿戏→戏蝶游蜂→蜂攒蚁聚→聚米为谷→谷马砺兵→兵车之会→会者不忙→忙不择价→价增一顾→顾小失大→大敌当前→前合后仰→仰不愧天→天理人情→情见力屈→屈尊就卑→卑鄙无耻
5、注玄尚白→白草黄云→云行雨洽→洽闻强记→记忆犹新→新故代谢→谢家活计→计行言听→听天任命→命蹇时乖→乖嘴蜜舌→舌战群儒→儒雅风流→流言惑众→众醉独醒→醒聩震聋→聋者之歌→歌舞升平→平风静浪→浪蝶狂蜂→蜂屯蚁附→附骥攀鳞→鳞次相比→比比皆然→然糠自照
成语造句
(1)打开本子,上面赫然是“注玄尚白”几个大字。
(2)汉中中学的李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注玄尚白”。
(3)朦朦写不出成语“注玄尚白”的拼音。
(4)小蒙不会写成语“注玄尚白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哲極叔叔给建丽和少燕讲了“注玄尚白”的历史故事。
成语出处
明宋应星《天工开物·丹青》:『斯文千古之不附也,注玄尚白,其功孰与京哉!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注注:zhù 1、<动>灌入;流入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『决汝汉,排淮泗,而注之江。』2、<动>流出;渗下。《项脊轩志》:『百年老屋,尘泥渗漉,雨泽下注。』3、<动>投;击。《庄子·达生》:『以瓦注者巧,以钩注者惮。』4、<动>集中。《晋书·孙惠传》:『四海注目。』5、<名>赌注。《水浒传》:『我不傍猜,只要博这一博,五两银子做一注。』6、<动>给书中字句做解释。如《说文解字注》7、<名>用来做解释的文字。[注疏] 注释和解释的文字的合称。[注望] 瞩目;期待。[注心] (1)专心。(2)倾心。
玄玄:xuán 1、<形>黑中带红的颜色。《冯婉贞》皆:衣白刃『玄。』2、<形>深奥;神奇。《柳毅传》:『然而灵用不同,玄化各异。』[玄居] 隐居。[玄烛] (1)察。(2)月亮。
尚尚:shàng 1、<动>尊崇;崇尚;爱好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。』《促织》:『宣德间,宫中尚促织之戏。』2、<动>高出;超出。《论语·里仁》:『好仁者无以尚之。』[又] 特指品行超出常人,高尚。《桃花园记》:『南阳刘子骥,高尚士也。』3、<动>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婚配。《汉书·卫传》:『平阳侯曹寿尚武帝妹阳信长公主。』4、<形>自高自大。《张衡传》:『虽才高于世,而无骄尚之情。』5、<副>尚且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,况大国乎?』6、<副>还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『盖余所至,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,然视其左右,来而记之者已少。』[尚飨] 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。后世祭文结语多用『尚飨』二字。[尚主] 娶公主为妻。
白白:bái 1、<名>白色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永州之野产异蛇,白质而黑章。』2、<形>纯洁;干净。《石灰吟》:『粉身碎骨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问。』3、<形>明亮;光明。《赤壁则》:『相与枕藉手舟中,不知东方之既白。』4、<形>清楚;明白。《荀子·天论》:『功名不白。』《书搏鸡者事》:『然使君冤未白,犹无益也。』5、<形>真诚;坦白。《庄子·天地》:『机心存于胸中,则纯白不各。』6、<动>禀告;陈述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便可白公姥,及时相遣归。』7、<副>单单;只是。《红楼梦》:『要是白来逛逛呢便罢。』8、<名>指罚酒用的酒杯,也泛指酒杯。左思《吴都赋》:『飞觞举白。』[白衣] 1.白色的衣。杜甫《可叹》:『天上浮云如白,斯须改变如苍狗。』2.古代无功名的人的代称,犹言『平民』,『老百姓』。《后汉书·崔骃传》:『以为不宜与白会。』3.古代替官府办事的小官吏。《汉书·龚胜传》:『闻之白,戒君勿言也。』
注注:《巳集上·水字部》《唐韵》之戍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朱戍切,□音注。《说文》灌也。《增韵》水流射也。《诗·大雅》丰水东注。又引也。《前汉·沟洫志》注填淤之水,漑舄卤之地。又意所向曰注。《管子·君臣下篇》君人者上注。〈注〉上谓注意於上天。又记也。《通俗文》记物曰注,因支分派别之意。又凡以传释经曰注,通作注。又聚也。《周礼·天官》兽人及弊田,令禽注于虞中。又击也。《庄子·达生篇》以黄金注者□。又属也。《尔雅·释天》注旄首曰旌。〈注〉言以旄牛尾属之竿首。又属矢於弦也。《左传·襄二十三年》乐射之不中,又注则乗[音chéng]槐本而覆。又附药亦为注。《周礼·天官》疡医掌祝药劀杀之齐。〈注〉祝当为注。注谓附着药。又华不注,山名。《括地志》在济南。又句注,亦山名,在代州鴈门县西北。又仄注,冠名。《前汉·五行志注》言形侧立而下注也。又日注,茶名。《欧阳修·归田录》两浙之品,日注为第一。又《集韵》株遇切,音驻。与注同。又《集韵》陟救切《正韵》职救切,□音书。虫喙也。与咮噣通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以注鸣者。又注张,星名。别见木部柳字注。考证:(又勿注,亦山名,在代州鴈门县西北。)谨按汉书地理志鴈门郡及元和郡县志皆作句注。谨改勿为句。
白白:《午集中·白字部》《唐韵》旁陌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薄陌切,□音帛。《说文》西方色也。阴用事,物色白。从入合二,二阴数也。《释名》启也。如水启时色也。《尔雅·释天》秋为白藏。〈疏〉秋之气和,则色白而收藏也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书绘之事,西方谓之白。《书·禹贡》冀州,厥土惟白壤。青州,厥土白坟。又《礼·檀弓》殷人尚白。又《增韵》素也。洁也。《易·贲卦》白贲无咎。〈注〉其质素,不劳文饰也。又《说卦》巽为白。〈疏〉风吹去尘,故洁白也。又明也。《礼·曾子问》当室之白。〈注〉谓西北隅得户明者也。《荀子·正名篇》说不行,则白道而冥穷。〈注〉白道,谓明道也。《前汉·谷永传》反除白罪。〈注〉罪之明白者,皆反而除之。又白屋,以茅覆屋也。《前汉·萧望之传》恐非周公相成王致白屋之意。又白衣,给官府趋走者。《前汉·两龚传》闻之白衣,戒君勿言也。又白徒,犹白身。《管子·乘马篇》白徒三十人奉车两。又白丁。《北史·李敏传》周宣帝谓乐平公主曰:敏何官。对曰:一白丁耳。又白民。《魏书·食货志》庄帝班入粟之制,白民输五百石,听依第出身。又白着。《唐书·刘晏传》税外横取谓之白着。《春明退朝录》世人谓酒酣为白着。言刻薄之后人必颠沛,酩酊如饮者之着也。又《礼·玉藻》君衣狐白裘。《□注》以狐之白毛皮为裘也。又《尔雅·释器》白金谓之银。又《唐书·食货志》隋末行五铢白钱。又《前汉·□法志》罪人为白粲。〈注〉坐择米使正白,三岁□也。又《古今注》白笔,古珥笔,示君子有文武之备焉。又《字学渊源》飞白书,蔡邕见施垩帚而作。又星名。《博雅》太白谓之长庚。又旗名。《礼·明堂位》殷之大白。又罚爵名。《说苑》魏文侯与大夫饮,使公乘不仁为觞政,曰:饮不釂者,浮以大白。又酒名。《礼·内则》酒清白。〈注〉白事酒,昔酒也。色皆白,故以白名之。又稻曰白,黍曰黑。《周礼·天官·笾人》其实□蕡白黑。又马名。《诗·秦风》有马白颠。〈疏〉额有白毛,今之戴星马也。又猛兽名。《汲冢周书》义渠以兹白。〈注〉兹白,一名驳,能食虎豹。又虫名。《尔雅·释虫》蟫白鱼。〈注〉衣书中虫也。又《大戴礼》白鸟者,谓蚊蚋也。又草名。《前汉·西域传》邺善国多白草。又三白,正月雪也。《西北农谚》要宜麦,见三白。又五白,簙簺五木也。《宋玉·招魂》成枭而牟,呼五白些。又梵言一年为一白。《传灯录》我止林间,已经九白。又山名。《后汉·耿恭传》窦固前击白山,功冠三军。〈注〉冬夏有雪,故名白山。《金史·礼志》有司言,长白山在兴王之地,礼合尊崇。又水名。《桑钦水经》白水出朝阳县西。又州名。《唐书·地理志》武德四年置白州,因博白溪而名。又海外有白民国。见《山海经》。又白狄,狄别名。见《春秋·成九年》。又戎类有六,一曰老白。见《风俗通》。又姓。黄帝后。《左传》秦大夫白乙丙。又复姓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白冥氏,秦族。《潜夫论》吉白氏,莘姓后。又白杨提,代北三字姓。又《諡法》外内贞复曰白。又《玉篇》告语也。《正字通》下告上曰禀白。同辈述事□义亦曰白。《前汉·高帝纪》上令周昌选赵壮士可令将者,白见四人。《后汉·钟皓传》钟瑾常以李膺言白皓。又《唐书·宦者传》宣宗时,诸道岁进阉儿,号私白。○按《说文》入声有白部,去声自部内亦载白字。在自部内者读疾二切,曰此亦自字也。省自者,词言之气从鼻出,与口相助也。是告语之白读自,西方之白读帛,音义各别。许氏分为二部。《玉篇》合而为一,今从之。又《集韵》步化切,音杷。亦西方色也。又博陌切。与伯同。长也。一曰爵名。亦姓。《印薮》有白鸾氏。〈注〉即伯字。又叶旁各切,音薄。《诗·小雅》裳裳者华,或黄或白。我觏之子,乘其四骆。又叶房密切,音弼。《苏轼·寒食雨诗》暗中偸负去,夜半真有力。何殊病少年,病起头已白。□,古文自。疾二切。考证:(《礼·明堂位》殷之太白。)谨照原文太白改大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