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òu yǔ kuáng fēng
成语注音:ㄓㄡˋ ㄧㄩˇ ㄎㄨㄤˊ ㄈㄥ
成语简拼:ZYKF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驟雨狂風
成语解释
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。
成语用法
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
近义词
骤雨暴风、暴风骤雨、骤风暴雨
成语接龙
1、骤雨狂风→风从响应→应天从人→人涉卬否→否终斯泰→泰然自若→若有若无→无名孽火→火然泉达→达官显宦→宦海风波→波委云集→集腋成裘→裘马声色→色厉胆薄→薄情无义→义重恩深→深根宁极→极本穷源→源头活水→水过鸭背→背公向私→私心杂念→念念不忘→忘啜废枕
2、骤雨狂风→风行一世→世风日下→下陵上替→替天行道→道不拾遗→遗风旧俗→俗下文字→字里行间→间不容息→息怒停瞋→瞋目张胆→胆战心寒→寒来暑往→往返徒劳→劳民伤财→财殚力竭→竭智尽力→力不能支→支支吾吾→吾谁与归→归心如箭→箭不虚发→发踊冲冠→冠冕堂皇
3、骤雨狂风→风雷火炮→炮凤烹龙→龙心凤肝→肝心若裂→裂土分茅→茅室蓬户→户枢不蝼→蝼蚁贪生→生生不息→息迹静处→处堂燕鹊→鹊巢鸠居→居不重席→席门蓬巷→巷尾街头→头焦额烂→烂醉如泥→泥名失实→实逼处此→此发彼应→应付裕如→如水投石→石火光阴→阴疑阳战
4、骤雨狂风→风樯阵马→马到成功→功行圆满→满舌生花→花信年华→华不再扬→扬威耀武→武偃文修→修旧利废→废寝忘食→食不暇饱→饱经风霜→霜露之思→思前想后→后生小子→子孝父慈→慈眉善目→目知眼见→见危授命→命若悬丝→丝丝入扣→扣楫中流→流离播越→越俎代谋
5、骤雨狂风→风樯阵马→马迹蛛丝→丝竹管弦→弦外有音→音问两绝→绝妙好辞→辞严义正→正法眼藏→藏巧于拙→拙贝罗香→香火因缘→缘文生义→义正辞约→约定俗成→成算在心→心如铁石→石火光阴→阴错阳差→差三错四→四通八达→达官贵要→要而言之→之死靡他→他乡故知
成语示例
(1)骤雨狂风随地卷,奔雷掣电走天神。▲《大唐秦王词话》第四十回
(2)…小子并非奸盗之流,乃樵夫也。因打柴归晚,值骤雨狂风,雨具不能遮蔽,潜身岩畔。闻君雅操,少住听琴。』…——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
成语造句
(1)本子的第二页写着“骤雨狂风”几个大字。
(2)二南开中学的倪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骤雨狂风”。
(3)国国不会写成语“骤雨狂风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灰灰写不出成语“骤雨狂风”,因此语文考试只有98分。
(5)思悦叔叔给萱萱和泞会讲了“骤雨狂风”的历史故事。
(6)骤雨狂风随地卷,奔雷掣电走天神。见《大唐秦王词话》第四十回。
(7)雉鸡精、狐狸精、琵琶精往前逃,似电光飞闪;雷震子与杨戬并韦护紧追随,如骤雨狂风。
(8)前往武汉大学附属外语学校的火车上,衷赐大哥哥给媚月和瑾思讲了『骤雨狂风』的典故。
成语出处
《宣和书谱·释怀素》:『自谓得草书三昧……当时名流如李白、戴叔伦、窦臯、钱起之徒皆有诗美之。状其势以谓若惊蛇走虺,骤雨狂风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狂风狂风:[kuángfēng] (1)气象术语中指速度为每小时88到108公里的风。(2)猛烈的风。比喻破坏性的力量或影响。战争的狂风摧毁了他的家。
骤骤:zhòu 1、<动>马奔驰。《诗经·小雅·四牡》:『载骤骎骎。』[引] 快速;急速。《老子》:『骤雨不终日。』2、<副>屡次;多次。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『宣子骤谏。』
雨雨:yǔ<名>雨。《殽之战》:『其北陵,文王之所辟风雨也。』yǔ 1、<动>下雨。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『云青青欲雨。』2、<动>降落。《苏武传》:『天雨雪,武卧齧雪。』[雨脚] 像线一样的雨点。[雨露] 雨水和露水,比喻恩惠。
狂狂:kuáng 1、<动>(狗)发疯。《晋书·五行志》:『旱岁,犬多狂死。』2、<动>(人)疯癫;精神失常,颠狂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『而又有剪发杜门,佯狂不知所之者。』3、<形>狂放;放纵。李白《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》:『我本楚狂人,凤歌笑孔丘。』4、<形>轻狂;轻浮。《过小孤山大孤山》:『舟中估客莫漫狂,小姑前年嫁彭郎。』5、<形>声势大而猛。韩愈《进学解》:『障百川而东之,回狂澜于既倒。』[狂勃] 狂暴。[狂简] 志大而于事疏略。[狂狷] (1)激进与洁身自守。(2)泛指偏激。
风风:fēng 1、<名>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。2、<名>教化;感化。《战国策·秦策》:『山东之国,从风而服。』3、<名>风俗;风气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以俟观人风者得焉。』陆游《游西山村》:『衣冠简朴古风存。』4、<名>作风;风度。《孟子·万章》:『故闻柳下惠之风声,鄙乎宽,薄乎敦。』5、<名>民歌;民谣。如《诗经》中的十五国风。6、<名>风声;消息。《儒林外史》:『才晓得是门子透风。』7、<名>景象;景色。如『风景』。8、<动>吹风;乘凉。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:『浴乎沂,风乎舞雩。』9、<名>某些疾病的名称,如麻风。fàng﹤动﹥通『讽』,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。《汉书·蚡田传》:『乃微言太后风上。』
骤骤:《亥集上·马字部》《广韵》鉏佑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鉏救切,□音绉。《玉篇》奔也。《说文》马疾步也。《诗·小雅》载骤駸駸。〈注〉小曰驰,不驰而小疾曰骤。又凡疾速曰骤。又数也。《左传·襄十一年》晋能骤来。〈注〉晋以诸□之师,更番而出,故能数来。又《集韵》才候切,音□。义同。又叶逡须切,音趋。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纵志舒节,以驰大区,可以步而步,可以骤而骤。又叶纵遇切,疽去声。《桓麟七说》轮不暇转,足不及骤。腾虚踰浮,瞥若飙雾。本作□。
雨雨:《戌集中·雨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王矩切,音羽。《说文》水从云下也。一象天,冂象云,水霝其间也。《玉篇》云雨也。《元命包》阴阳和为雨。《大戴礼》天地之气和则雨。《释名》辅也。言辅时生养。《易·乾卦》云行雨施,品物流行。《书·洪范》八庶徵,曰雨,曰阳。又《尔雅·释天》暴雨谓之涷,小雨谓之霡霂,久雨谓之淫。陆佃云:疾雨曰骤,徐雨曰零,久雨曰苦,时雨曰澍。又谷雨,二十四气之一。见《后汉·律历志》。又《正字通》雨虎,虫名。遁甲开天图曰:霍山有雨虎,状如蚕,长七八寸,在石内,云雨则出,可炙食。或曰石蚕之类。详见《本草纲目》。又《集韵》欧许切,音□。义同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王遇切,音芋。《集韵》自上而下曰雨。《韵会》风雨之雨上声,雨下之雨去声。《诗·邶风》雨雪其雱。又《小雅》雨我公田。《释文》雨,于付反。《礼·月令》仲春始雨水。〈注〉汉始以雨水为二月节。又叶羽轨切,音以。《易林》阴积不已,云作淫雨。考证:(《说文》水从云下也。一象天,门象云,水霝其间也。)谨照原文门改冂。
狂狂:《巳集下·犬字部》《广韵》巨王切《集韵》渠王切,□音軖。《广韵》病也。心不能审得失之地。则谓之狂。《书·微子》我其发出狂。〈疏〉狂生於心,而出於外。应璩诗云:积念发狂痴,此其事也。又《书·洪范》曰狂恒风若。〈疏〉郑康成以狂为倨慢,以对不敬,故为慢也。又《集韵》一曰躁也。《诗·鄘风》衆[音zhòng]穉且狂。〈传〉是乃衆[音zhòng]幼穉且狂,进取一槩之义。〈疏〉论语云:狂者进取,仰法古例,不顾时俗,是进取一槩之义。《论语》古之狂也肆,今之狂也荡。又《诗·郑风》不见子都,乃见狂且。〈传〉狂,狂人也。〈疏〉都是美好,狂是丑恶。又鸟名。《尔雅·释鸟》狂,茅鸱。〈注〉今鶂鸱也。似鹰而白。〈疏〉茅鸱一名狂。◎按广韵作鵟[音kuáng,一种鸟]。又《尔雅·释鸟》狂,□鸟。〈疏〉□鸟一名狂。《山海经》栗广之野,有五彩之鸟,有冠,名曰狂鸟。〇按集韵作鵟[音kuáng,一种鸟]。亦作□。又山水名。《山海经》狂山无草木,冬夏有雪,狂水出焉,西流,注于浮水。又大□之山,狂水出焉,西南流,注于伊水。〈注〉国名记云:狂水迳纶氏城,在今南阳。又《集韵》本作□。《说文》狾犬也。或作□□。又《广韵》《正韵》渠放切《集韵》具放切,□音诓。《广韵》狂,辄为也。又《集韵》古况切,音诳。惑也。又《集韵》局缚切,音戄。狂狂,犬走貌。
风风:《戌集下·风字部》凬飌檒《唐韵》方戎切《集韵》方冯切《正韵》方中切,□音枫。风以动万物也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大块噫气,其名为风。《河图》风者,天地之使。《元命包》阴阳怒而为风。《尔雅·释天》南风谓之凯风,东风谓之谷风,北风谓之凉风,西风谓之泰风。《礼·乐记》八风从律而不奸。〈疏〉八方之风也。《史记·律书》东北方条风,立春至。东方明庶风,春分至。东南方清明风,立夏至。南方景风,夏至至。西南方凉风,立秋至。西方阊阖风,秋分至。西北方不周风,立冬至。北方广莫风,冬至至。《周礼·春官·保章氏》以十有二风,察天地之和命,乖别之妖祥。〈注〉十有二辰皆有风吹其律,以知和不。又《玉篇》散也。《易·系辞》风以散之。又趋风,疾如风也。《左传·成十六年》郤至三遇楚子之卒,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。又《玉篇》敎也。《书·毕命》彰善瘅恶,树之风声。又《说命》四海之内,咸仰朕德,时乃风。〈注〉言天下仰我德,是汝之敎也。《诗·关雎序》风之始也。〈笺〉风是诸侯政敎也。又风俗。《礼·乐记》移风易俗,天下皆宁。又疾名。《左传·昭元年》风淫末疾。〈注〉末,四肢也。风为缓急。又《广韵》佚也。《书·费誓》马牛其风。〈传〉马牛风佚。〈疏〉僖四年《左传》云: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。贾逵云:风,放也。牝牡相诱谓之风。然则马牛风佚,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远去也。又防风,国名。今湖州武康县。又地名。宁风,齐地,见《左传》。右扶风,见《汉书》。又官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武帝太初元年,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。又鸟名。《诗·秦风》鴥彼晨风。《尔雅·释鸟》晨风,鸇。〈疏〉晨风,一名鸇,挚鸟也。郭云:鹞属。又《晋书·舆服志》相风中道。《正字通》晋制,车驾出,相风居前。刻乌於竿上,名相风。又《述征记》长安南有台,高十仞,立相风铜乌,遇风辄动。又草名。《西京亲记》怀风,苜蓿别名。一名光风。又姓。黄帝臣风后。又风胡,见《越绝书》。又《神异经》西方有披发东走,一名狂,一名颠,一名狷,一名风。又《广韵》方凤切,音讽。《诗·关雎序》诗有六义焉。一曰风,上以风化下,下以风刺上,主文而谲谏,言之者无罪,闻之者足戒,故曰风。〈笺〉风化。风刺,皆谓譬谕,不直言也。《释文》下以风之。风,福凤反。〈注〉风刺同。又叶分房切,音方。《楚辞·惜誓》涉丹水而驰骋兮,右大夏之遗风。黄鹄之一举兮,知山川之纡曲,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。又叶甫烦切,音蕃。《王粲诗》烈烈冬日,肃肃凄风。潜鳞在渊,归鴈载轩。又叶闾承切。《后汉·冯衍显志赋》摛道德之光辉兮,匡衰世之渺风。褒宋襄于泓谷兮,表季札于延陵。又叶孚金切,音分。《诗·邶风》絺兮綌兮,凄其以风。我思古人,实获我心。又《大雅》吉甫作颂,穆如清风。仲山甫永怀,以慰其心。《楚辞·九章》乗[音chéng]鄂渚而反顾兮,欸秋冬之绪风。步余马兮山臯,邸余车兮方林。《释名》兖豫幷[同并]冀,横口含唇言之,读若分。青徐,踧口开唇推气言之,读若方。风,放也,气放散也。《□第·毛诗古音考》风古与心林音淫为韵,孚金切。或曰今太行之西,汾晋之间读风如分,犹存古音。《正韵》一东收风,十二侵阙,盖未详风古有分音也。《说文》风动虫生,故虫八日而化。从虫凡声。《赵古则曰》凡物露风则生虫,故风从虫,凡谐声。考证:(《尔雅》西风谓之秦风。)谨照原文秦风改泰风。(《书·费誓》马牛其风。〈疏〉贾逵云,风,放也。牝牡相诱谓之风,然则马牛放佚,因牝牡相逐,而遂至放佚远去也。)谨照原文马牛放佚改马牛风佚。(《陈第·毛诗古音考》风古与心林音淫为韵,孚金切。《正韵》一东收风,二十侵阙,盖未详风古有分音也。)谨照原文二十侵改为十二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