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í fēng jiù sú
成语注音:ㄧˊ ㄈㄥ ㄐㄧㄨˋ ㄙㄨˊ
成语简拼:YFJS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遺風舊俗
成语解释
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。
成语用法
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近义词
遗风余俗、遗风余习
成语接龙
1、遗风旧俗→俗不可耐→耐人咀嚼→嚼铁咀金→金口玉言→言行信果→果熟蒂落→落花流水→水满金山→山崩水竭→竭泽而渔→渔人之利→利深祸速→速战速决→决断如流→流离颠顿→顿足搓手→手到拈来→来踪去路→路绝人稀→稀奇古怪→怪事咄咄→咄咄书空→空谷传声→声振林木
2、遗风旧俗→俗下文字→字里行间→间不容息→息怒停瞋→瞋目张胆→胆战心寒→寒来暑往→往返徒劳→劳民伤财→财殚力竭→竭智尽力→力不能支→支支吾吾→吾谁与归→归心如箭→箭不虚发→发踊冲冠→冠冕堂皇→皇天上帝→帝王将相→相视失色→色胆如天→天上麒麟→麟趾呈祥
3、遗风旧俗→俗下文字→字顺文从→从井救人→人微言轻→轻怜重惜→惜玉怜香→香草美人→人寿年丰→丰姿冶丽→丽句清辞→辞金蹈海→海誓山盟→盟山誓海→海怀霞想→想方设法→法轮常转→转祸为福→福善祸淫→淫心匿行→行同能偶→偶烛施明→明昭昏蒙→蒙面丧心→心口相应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遗风旧俗”几个大字。
(2)畅畅写不出成语“遗风旧俗”的拼音。
(3)朦朦不会写成语“遗风旧俗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农安县第五中学的祝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遗风旧俗”。
(5)云颢大哥哥给弋桃和都妆介绍了“遗风旧俗”的历史典故
成语出处
元·揭傒斯《彭州学记》:『土著之姓十亡七八,五方之俗更为宾主,治者狃闻习见,以遗风旧俗为可鄙,前言往行为可鄙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遗风遗风:流传下来的风尚。《楚辞·九章·哀郢》:『哀州土之平乐兮,悲江介之遗风。』
旧俗旧俗:[jiùsú] 旧的风俗习惯,历时长久的风俗。
遗遗:yí 1、<动>遗失;丢失。《过秦论》:『秦无亡矢遗镞之费,而天下诸侯已困矣。』2、<动>放弃;舍弃。《师说》:『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。』3、<名>遗失的东西。《乐羊子妻》:『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?』4、<动>遗留。《伶官传序》:『此三者,吾遗恨也。』[又] 特指死人遗留下来的。《<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>序》:『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。』wèi 1、<动>赠送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公子闻之,往请,欲厚遗之。』2、<名>给予的东西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『父母岁有裘葛之遗。』[遗风] 流传下来的风尚。[遗民] 改朝代后仍然效忠前朝的人。
风风:fēng 1、<名>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。2、<名>教化;感化。《战国策·秦策》:『山东之国,从风而服。』3、<名>风俗;风气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以俟观人风者得焉。』陆游《游西山村》:『衣冠简朴古风存。』4、<名>作风;风度。《孟子·万章》:『故闻柳下惠之风声,鄙乎宽,薄乎敦。』5、<名>民歌;民谣。如《诗经》中的十五国风。6、<名>风声;消息。《儒林外史》:『才晓得是门子透风。』7、<名>景象;景色。如『风景』。8、<动>吹风;乘凉。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:『浴乎沂,风乎舞雩。』9、<名>某些疾病的名称,如麻风。fàng﹤动﹥通『讽』,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。《汉书·蚡田传》:『乃微言太后风上。』
旧旧:jiù 1、<形>陈旧的;不合时宜的。《盐铁论·论儒》:『孟轲守旧术,不通世务。』[又] 〈名〉陈旧而不合时宜的行为或事物。《左传·城濮之战》:『舍其旧而新是谋。』2、<形>从前的;原来的。《出师表》:『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。』[又] 〈名〉从前、过去的行为或事物。《原毁》:『即其新不究其旧。』3、<副>从前;过去。《忆江南》:『江南好,风景旧曾谙。』4、<名>故交;老交情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,欲往投之。』5、<名>旧友;老朋友。《五柳先生传》:『亲旧知其如此,或置酒而招之。』[旧齿] (1)耆老;老人。(2)有声望的旧老。
俗俗:sú 1、<名>风俗;习俗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冀幸君之一悟,俗之一改也。』2、<名>世俗;一般的人。《涉江》:『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,固将愁苦而终穷。』3、<名>通俗;民间。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『南省俗谓之辣子。』4、<形>庸俗;平庸。《张衡传》:『常从容淡静,不好交接俗人。』5、<名>佛教、道教称世间或未出家的人。李石《续博物志》:『僧一行,本名遂,俗姓张氏。』
遗遗:《酉集下·辵字部》《唐韵》以追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夷隹切,□音夷。《说文》亡也。《易·泰卦》不遐遗。〈注〉用心弘大,无所遗弃也。《诗·小雅》弃予如遗。〈注〉言忘去不复存省也。《周礼·秋官·司刺》三曰遗忘。又《正韵》失也。《前汉·贾谊传》功不遗矣。《后汉·桓荣传》虑无遗计。又《集韵》余也。《礼·乐记》有遗音者矣。〈注〉有不尽之音。《屈原·离骚》依彭咸之遗则。〈注〉遗,余也。又留也。《书·大诰》宁王遗我大宝龟。《左传·昭十九年》古之遗爱也。又《字汇补》便旋也。《前汉·东方朔传》小遗殿上。《南史·谢几卿传》小遗沾令史。〈注〉即俗言小便也。又《正字通》遗遗,与委蛇通。《战国策》出遗遗之门。〈注〉言其路逶迤也。《管子·枢言篇》遗遗乎若有从治。又姓。鲁费宰南遗之后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以醉切,遗去声。投赠也,馈也。《周礼·地官·遗人注》以物有所馈遗也。《左传·隐元年》请以遗之。又《玉篇》余恚切《正韵》于位切,□音□。又《集韵》徐醉切,音遂。盈之切,音怡。愈水切,音唯。义□同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旬为切《等韵》似为切。□与随同。谦以下人也。《诗·小雅》莫肯下遗。〈注〉遗,音随。
风风:《戌集下·风字部》凬飌檒《唐韵》方戎切《集韵》方冯切《正韵》方中切,□音枫。风以动万物也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大块噫气,其名为风。《河图》风者,天地之使。《元命包》阴阳怒而为风。《尔雅·释天》南风谓之凯风,东风谓之谷风,北风谓之凉风,西风谓之泰风。《礼·乐记》八风从律而不奸。〈疏〉八方之风也。《史记·律书》东北方条风,立春至。东方明庶风,春分至。东南方清明风,立夏至。南方景风,夏至至。西南方凉风,立秋至。西方阊阖风,秋分至。西北方不周风,立冬至。北方广莫风,冬至至。《周礼·春官·保章氏》以十有二风,察天地之和命,乖别之妖祥。〈注〉十有二辰皆有风吹其律,以知和不。又《玉篇》散也。《易·系辞》风以散之。又趋风,疾如风也。《左传·成十六年》郤至三遇楚子之卒,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。又《玉篇》敎也。《书·毕命》彰善瘅恶,树之风声。又《说命》四海之内,咸仰朕德,时乃风。〈注〉言天下仰我德,是汝之敎也。《诗·关雎序》风之始也。〈笺〉风是诸侯政敎也。又风俗。《礼·乐记》移风易俗,天下皆宁。又疾名。《左传·昭元年》风淫末疾。〈注〉末,四肢也。风为缓急。又《广韵》佚也。《书·费誓》马牛其风。〈传〉马牛风佚。〈疏〉僖四年《左传》云: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。贾逵云:风,放也。牝牡相诱谓之风。然则马牛风佚,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远去也。又防风,国名。今湖州武康县。又地名。宁风,齐地,见《左传》。右扶风,见《汉书》。又官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武帝太初元年,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。又鸟名。《诗·秦风》鴥彼晨风。《尔雅·释鸟》晨风,鸇。〈疏〉晨风,一名鸇,挚鸟也。郭云:鹞属。又《晋书·舆服志》相风中道。《正字通》晋制,车驾出,相风居前。刻乌於竿上,名相风。又《述征记》长安南有台,高十仞,立相风铜乌,遇风辄动。又草名。《西京亲记》怀风,苜蓿别名。一名光风。又姓。黄帝臣风后。又风胡,见《越绝书》。又《神异经》西方有披发东走,一名狂,一名颠,一名狷,一名风。又《广韵》方凤切,音讽。《诗·关雎序》诗有六义焉。一曰风,上以风化下,下以风刺上,主文而谲谏,言之者无罪,闻之者足戒,故曰风。〈笺〉风化。风刺,皆谓譬谕,不直言也。《释文》下以风之。风,福凤反。〈注〉风刺同。又叶分房切,音方。《楚辞·惜誓》涉丹水而驰骋兮,右大夏之遗风。黄鹄之一举兮,知山川之纡曲,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。又叶甫烦切,音蕃。《王粲诗》烈烈冬日,肃肃凄风。潜鳞在渊,归鴈载轩。又叶闾承切。《后汉·冯衍显志赋》摛道德之光辉兮,匡衰世之渺风。褒宋襄于泓谷兮,表季札于延陵。又叶孚金切,音分。《诗·邶风》絺兮綌兮,凄其以风。我思古人,实获我心。又《大雅》吉甫作颂,穆如清风。仲山甫永怀,以慰其心。《楚辞·九章》乗[音chéng]鄂渚而反顾兮,欸秋冬之绪风。步余马兮山臯,邸余车兮方林。《释名》兖豫幷[同并]冀,横口含唇言之,读若分。青徐,踧口开唇推气言之,读若方。风,放也,气放散也。《□第·毛诗古音考》风古与心林音淫为韵,孚金切。或曰今太行之西,汾晋之间读风如分,犹存古音。《正韵》一东收风,十二侵阙,盖未详风古有分音也。《说文》风动虫生,故虫八日而化。从虫凡声。《赵古则曰》凡物露风则生虫,故风从虫,凡谐声。考证:(《尔雅》西风谓之秦风。)谨照原文秦风改泰风。(《书·费誓》马牛其风。〈疏〉贾逵云,风,放也。牝牡相诱谓之风,然则马牛放佚,因牝牡相逐,而遂至放佚远去也。)谨照原文马牛放佚改马牛风佚。(《陈第·毛诗古音考》风古与心林音淫为韵,孚金切。《正韵》一东收风,二十侵阙,盖未详风古有分音也。)谨照原文二十侵改为十二侵。
旧旧:《未集下·臼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巨救切《正韵》巨又切,□音柩。《说文》鸱旧,旧留也。《徐曰》即怪鸱也。又《广韵》故也。《增韵》对新之称。《诗·豳风》其新孔嘉,其旧如之何。《左传·僖二十八年》舆人诵,原田每每,舍其旧,而新是谋。《公羊传·庄二十九年》新延厩者何。修旧也。又久也。《诗·大雅》於乎小子,告尔旧止。〈笺〉旧,久也。又《韵会》昔也,老宿也。又姓。汉上党太守旧强。又与柩同。《金史·蔡珪传》燕灵王旧。旧,古柩字通用。又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巨九切,音臼。义同。又《集韵》许尤切,音休。与鸺同。又《韵补》叶巨己切,音技。《诗·大雅》匪上帝不时,殷不用旧。时音氏。〈又〉维今之人,不尚有旧。叶上里。又叶巨寄切,音忌。《韦□成诗》天子我监,登我三事。顾我伤坠,爵复我旧。又《管子·牧民篇》不恭祖旧,则孝弟不备。◎按唐韵正,旧音忌,则忌亦正音,非叶音。又叶去九切,音糗。《前汉·叙传》三枿之起,本根既朽。枯杨生华,曷惟其旧。
俗俗:《子集中·人字部》(古文)圱《唐韵》似足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松玉切,□音续。习也。上所化曰风,下所习曰俗。《释名》俗,欲也,俗人所欲也。《礼·曲礼》礼从宜,使从俗。又《周礼·天官》八则治都鄙,六曰礼俗,以驭其民。又不雅曰俗。《黄庭坚曰》士俗不可医。或问不俗之状,庭坚曰:难言也。视其平居,无以异於人,临大节而不可夺,此不俗人也。《说文》从人,谷声。《徐曰》俗之言续也。转相习也。考证:(相如上林赋徼□受屈。)谨照原文上林赋改子虚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