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ōng gǔ zhī sè
成语注音:ㄓㄨㄙ ㄍㄨˇ ㄓㄧ ㄙㄜˋ
成语简拼:ZGZS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偏正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鐘皷之色
成语解释
指欢欣喜乐的面色,像欣赏音乐时表现出的那样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;用于书面语
成语接龙
1、钟鼓之色→色胆包天→天灾地妖→妖由人兴→兴妖作乱→乱首垢面→面争庭论→论功封赏→赏不踰日→日月合璧→璧合珠连→连理之木→木干鸟栖→栖风宿雨→雨覆云翻→翻空出奇→奇文共赏→赏奇析疑→疑邻盗斧→斧钺之诛→诛求无厌→厌闻饫听→听其自流→流言飞文→文风不动
2、钟鼓之色→色胆迷天→天大地大→大腹便便→便宜施行→行不踰方→方头不劣→劣迹昭着→着人先鞭→鞭丝帽影→影只形单→单兵孤城→城北徐公→公买公卖→卖法市恩→恩怨分明→明察秋毫→毫厘千里→里丑捧心→心不两用→用尽心机→机难轻失→失魂落魄→魄荡魂飞→飞苍走黄
3、钟鼓之色→色厉胆薄→薄唇轻言→言行若一→一板一眼→眼笑眉飞→飞檐走壁→壁垒森严→严霜烈日→日濡月染→染旧作新→新陈代谢→谢家活计→计穷力尽→尽释前嫌→嫌长道短→短刀直入→入木三分→分贫振穷→穷工极变→变古乱常→常胜将军→军令如山→山河表里→里出外进
4、钟鼓之色→色仁行违→违世绝俗→俗不可医→医时救弊→弊衣疎食→食不充口→口诵心惟→惟利是逐→逐队成群→群居穴处→处之泰然→然糠自照→照本宣科→科头裸身→身手敏捷→捷足先得→得手应心→心惊胆落→落井下石→石沉大海→海桑陵谷→谷马砺兵→兵强则灭→灭绝人性
5、钟鼓之色→色如死灰→灰烟瘴气→气谊相投→投其所好→好天良夜→夜静更深→深山穷谷→谷父蚕母→母难之日→日增月盛→盛筵必散→散兵游勇→勇猛精进→进退惟谷→谷马砺兵→兵不污刃→刃迎缕解→解骖[音cān]推食→食生不化→化民易俗→俗不可医→医时救弊→弊絶风清→清都绛阙
成语示例
(1)欢欣众悦,钟鼓之色。▲宋·李冗《独异志》卷中
成语造句
(1)东燕哥哥给仙静和芹钰介绍了“钟鼓之色”的成语典故。
(2)红红写不出成语“钟鼓之色”的拼音。
(3)记事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“钟鼓之色”几个大字。
(4)小子不会写成语“钟鼓之色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杨浦实验学校的邶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钟鼓之色”。
(6)欢欣众悦,钟鼓之色。见宋·李冗《独异志》卷中。
(7)去宁晋县唐邱乡双井初级中学的路上,笑颜大哥哥给袁滢和霞欣讲了『钟鼓之色』的典故。
成语出处
《管子·小问》:『夫欣然喜乐者,钟鼓之色也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钟钟:zhōng 1、<名>乐器。《石钟山记》:『今以钟罄置水中,虽大风浪不能鸣也。』2、<名>佛寺悬挂的钟。《山中与裴秀才迪书》:『村墟夜春,复与疏钟相见。』3、<名>古代的容器,一种圆形的壶。《孔丛子·儒服》:『文王饮酒千钟。』4、<量>六斛四斗为一种。《鱼我所欲也》: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。』5、<动>聚集。《与妻书》:『钟情如我辈者,能忍之乎?』[钟爱] 极其疼爱。[钟情] 感情专一。
鼓鼓:gǔ 1、<名>鼓,一种打击乐器。《庄暴见孟子》:『百姓闻王钟鼓之音,管籥之音。』2、<名>鼓乐声。《石钟山记》:『噌吰如钟鼓不绝。』3、<名>战鼓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瑜等率轻锐继其后,雷鼓大进。』4、<动>击鼓进军。《曹刿论战》:『战于长勺。公将鼓之。』5、<动>弹奏、敲击(乐器)。《庄暴见孟子》:『何以能鼓乐也?』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秦王与赵王会饮,令赵王鼓瑟。』6、<动>挥动;振动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臣乃市井鼓刀之屠。』《石钟山记》:『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。』7、<动>隆起;凸出。《中山狼传》:『遂鼓吻奋爪以向先生。』8、<量>古代夜间计时单位『更』的代称,一鼓即一更。《李愬雪夜入蔡州》:『四鼓,愬至城下,无一人知者。』
之之:zhī 1、<动>到……去。《为学》:『吾欲之南海。』2、<代>指示代词,相当于『这个』、『这』、『这种』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』3、<代>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他』、『它』、『它们』、『他们』等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。』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『爱共叔段,欲立之。』4、<代>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君将哀而生之乎?』5、<代>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你』、『您』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『窃闵公之将死,故吊之。』6、<助>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修饰、领属的关系,相当于『的』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『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』7、<助>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一般不必译出。《师说》: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。』8、<助>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『蚓无爪牙之利。』9、<助>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词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作『得』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。』10、<助>用宾语前置的标志。《师说》:『句读之不知。』11、<助>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,补足音节,没有实义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顷之,烟炎张天。』12、<助>用在『前』、『后』、『内』、『外』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制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数十年之后,甲兵顿弊。』
色色:sè 1、<名>脸色;表情。《庄暴见孟子》:『举欣欣然有喜色。』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『太后之色少解。』2、<名>女色;美貌的妇女。《货殖列传序》:『耳目极声色之好。』《柳毅传》:『毅怪视之,乃殊色也。』3、<名>容貌。《琵琶行》:『年长色衰,委身为贾人妇。』4、<名>色彩;颜色。《滕王阁序》:『秋水共长天一色。』5、<名>天色;景色。《游黄山记》:『两峰秀色,俱可手揽。』6、<名>种这类。《北史·长孙道生传》:『客内无此色人。』
钟钟:《戌集上·金字部》《唐韵》职容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诸容切,□音钟。《说文》酒器也。《孔丛子·儒服篇》尧舜千钟,孔子百觚。《正字通》壷属。汉大官铜钟,即壷也。俗谓酒巵。《晋书·崔洪传》洪性俭,屛远珠玉,汝南王亮以琉璃钟行酒,洪不执。又《玉篇》聚也。《左传·昭二十一年》天子省风以作乐,器以钟之。〈注〉钟,聚也。以器聚音。又《二十八年》天钟美於是。《晋书·王戎传》然则情之所钟,正在我辈。又《正字通》天所赋予亦曰钟。《曹植诗》经危履险阻,未知命所钟。《鲍照诗》去来今何道,未知生所钟。又《广韵》当也。又重也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钟氏染羽。〈注〉钟,重也。染色欲其深重,羽以饰王后之车及旌旗也。又量名。《左传·襄二十九年》饩国人粟,户一钟。〈注〉六斛四斗曰钟。《前汉·食货志》谷籴千钟。又《小尔雅》二缶谓之钟。〈注〉八斛也。又《淮南子·要略篇》一朝用三千钟赣。〈注〉钟,十斛。又地名。《春秋·成十四年》会吴于钟离。〈注〉钟离,楚邑淮南县。《左传·昭六年》吴人败其师于房钟。〈注〉房钟,吴地。《史记·王子侯者年表》千钟侯刘摇。又县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江夏郡钟武县。又国名。《左传·昭二十七年》吴公子烛庸奔钟吾。〈注〉钟吾,小国。又官名。《前汉·百官公卿表》水衡都尉属官,有钟官令丞。〈注〉钟官,主铸钱官也。《后汉·隗嚣传》坐挟铜炭,没入钟官。又姓。《左传·定四年》钟建负季芉。〈注〉钟建,楚大夫。又钟离,复姓。《五音集韵》世本云:与秦同祖,其后因封为姓。又琴名。《前汉·王褒传》虽伯牙操递钟。〈注〉臣瓒曰:楚辞九思云:奏伯牙之号钟。号钟,琴名也。马融长笛赋曰:号钟高调。伯牙以善鼓琴,不闻说能击钟也。晋灼曰:递音递送之递,二十四钟,各有节奏,击之不常,故曰递。师古曰:琴名是也。字既作递,则与楚辞不同,不得即读为号,当依晋音耳。又龙钟。竹名。产罗浮山。《韩愈诗》东野不得官,白首夸龙钟。《丹铅录》龙钟,似竹摇曳不自持也。《杜弼·为侯景檄梁文》龙钟稚子。《苏氏演义》龙钟,谓不翘举,如□鬖拉搭之类。《荀子·议兵篇》陇种而退。〈注〉遗失貌如陇之种物。《正字通》龙钟即陇种二字声之转。或又作儱偅。《卢仝诗》作躘蹱。又垂泪貌。《琴操·退怨歌》空山欷歔涕龙钟。又与钟通。《正字通》说文钟,酒器。从金重声,职容切。钟,乐器,秋分之音,物穜成,童声,职茸切。分为二,泥。汉志黄钟,周礼作钟。诗钟鼓亦作钟。古二字通用。又《集韵》朱用切,音种。《字林》酒器也。一曰乐器。又《韵补》叶诸良切,音章。《蜀昭烈帝赞》皇帝遗植,爰兹八方。别自中山,灵精是钟。
鼓鼓:《亥集下·鼓字部》《唐韵》工户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果五切《正韵》公土切,□音古。革音之器。伊耆氏造鼓。《说文》鼓,郭也。春分之音,万物郭皮甲而出,故谓之鼓。《徐锴曰》郭者,覆冒之意。《玉篇》瓦为椌,革为面,可以击也。乐书,鼓所以检乐,为羣音长。《周礼·地官·鼓人》掌敎六鼓。〈注〉六鼓:靁鼓八面,灵鼓六面,路鼓四面,鼖鼓,皋鼓,晋鼓,皆两面。又夏后氏足鼓,置鼓於趺上,谓之节鼓。殷楹鼓,以柱贯中,上出而树之也。周县鼓,植簨虡而县之也。又星名。《尔雅·释天》河鼓谓之牵牛。《郭注》荆楚人呼牵牛为担鼓。担者,荷也。又《前汉·五行志》天水冀南山大石鸣,曰石鼓,鸣则有兵。又国名。春秋鼓国,白狄别种。《左传·昭二十三年》晋袭鼓,灭之。《后汉·郡国志》钜鹿下曲阳有鼓聚,故翟鼓子国。又量名。《礼·曲礼》献米者操量鼓。《广雅》斛谓之鼓。《荀子·富国篇》瓜桃枣李,一本数以盆鼓。〈注〉鼓,量也。谓数度以盆量也。又《后汉·东夷传》扶余国,正月,国中连日大会饮乐,名曰迎鼓。《集韵》俗作皷,非是。考证:(乐器,鼓所以检乐,为羣音长。)谨按玉篇无此文,语见韵会引乐书。谨改乐器为乐书。
之之:《子集上·丿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止而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真而切,□音枝。《说文》出也,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。一者,地也。《玉篇》是也,适也,往也。《礼·檀弓》延陵季子曰:若□气,则无不之也。又於也。《礼·大学》之其所亲爱而辟焉。〈注〉之,适也。《朱传》犹於也。又语助辞。《书·金縢》礼亦宜之。《礼·文王世子》秋冬亦如之。《正字通》凡之字,或句中,或语尾,或层出。如毛诗我之怀矣,共武之服,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,六句九之字,常华章左之左之,六句八之字,可以例推。又此也。《诗·周南》之子于归。〈注〉之子,是子也。又变也。《易传》辞也者,各指其所之。《孙奕示儿编》之字训变,左传,遇观之否。言观变为否也。又至也。《诗·鄘风》之死矢靡他。又遗也。《扬子·法言》或问孔子,知其道之不用也。则载而恶乎之。曰:之后世君子。〈注〉言行道者贵乎及身,乃载以遗后世。又姓。出《姓苑》。又《郝敬读书通》凡言之者,物有所指,事有所属,地有所往,连属之辞也。通作旃。《诗·唐风》舍旃舍旃。又《魏风》上慎旃哉。□与之同。通作至。往彼曰之,到此曰至,音义互通。又《韵补》叶职流切,音周。《楚辞·九章》吕望屠於朝歌兮,甯戚歌而饭牛。不逢尧舜与桓缪兮,世孰云而知之。叶上牛下求。《周伯琦曰》古人因物制字。如之本芝草,乎本吁气,焉本鸢,后人借为助语,助语之用既多,反为所夺,又制字以别之,乃有芝字吁字鸢字。考证:(《礼·文王世子》冬亦如之。)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。
色色:《未集下·色字部》《广韵》所力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杀测切,□音啬。《说文》颜气也。人之忧喜,皆着於颜,故谓色为颜气。《礼·玉藻》色容庄。《汲冢周书》喜色油然以出,怒色厉然以侮,欲色妪然以愉,惧色薄然以下,忧悲之色瞿然以静。《后汉·严光传》帝思其贤,乃令以物色访之。〈注〉以形貌求之也。又采色。《书·臯陶谟》以五采彰施于五色。〈注〉五色,青黄赤白黑也。《左传·桓二年》五色比象,昭其物也。又色慾。《书·五子之歌》内作色荒。〈传〉色,女色。《礼·坊记》诸侯不下渔色,故君子远色,以为民纪。又物景亦曰色。《庄子·盗跖篇》车马有行色。《潘岳·关中诗》重围克解,危城载色。岂曰无过,功亦不测。〈注〉载色,犹言有生气起色也。又《公羊传·哀六年》色然而骇。〈注〉惊貌。又《诗·鲁颂》载色载笑。〈传〉色,温润也。又《战国策》怒於室者色於市。〈注〉色,作色也。又秘色。《高斋漫录》世言秘色,磁器。钱氏有国时,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,臣庶不得用,故云秘色。又《博雅》色,缝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