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ì dì fù shēng
成语注音:ㄓㄧˋ ㄉㄧˋ ㄈㄨˋ ㄕㄥ
成语简拼:ZDFS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紧缩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擲地賦聲
成语解释
形容辞章优美。同『掷地金声』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近义词
掷地金声、掷地作金石声、掷地有声
成语接龙
1、掷地赋声→声价百倍→倍道兼行→行不从径→径情直行→行不副言→言简义丰→丰肌秀骨→骨肉未寒→寒风刺骨→骨化风成→成千论万→万壑争流→流溺忘反→反经合道→道远知骥→骥伏盐车→车水马龙→龙门点额→额手相庆→庆吊不行→行崄侥幸→幸灾乐祸→祸中有福→福孙荫子
2、掷地赋声→声名烜赫→赫赫炎炎→炎黄子孙→孙康映雪→雪飘如絮→絮果兰因→因时制宜→宜室宜家→家无二主→主一无适→适当其冲→冲锋陷锐→锐不可当→当之有愧→愧天怍人→人荒马乱→乱首垢面→面有难色→色胆迷天→天惊石破→破坚摧刚→刚肠嫉恶→恶语中伤→伤心蒿目
3、掷地赋声→声东击西→西窗剪烛→烛尽光穷→穷兵黩武→武昌剩竹→竹苞松茂→茂林修竹→竹报平安→安安稳稳
成语造句
(1)本子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掷地赋声”几个大字。
(2)聪聪不会写成语“掷地赋声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3)红红写不出成语“掷地赋声”的拼音。
(4)文棋哥哥给姝祤和亚东讲解了“掷地赋声”的故事。
(5)昭平县昭平镇中学的魏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掷地赋声”。
成语出处
明·郑若庸《玉玦记·赴试》:『腰印能如季士稀,恐掷地赋声难比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掷掷:zhì 1、<动>投掷;抛掷;扔。《促织》:『少间,帘内掷一纸出。』2、<动>腾跃。《促织》:『虫跃掷径出,迅不可捉。』
地地:dì 1、<名>大地;地面。《赤壁赋》:『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。』2、<名>土地;田地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殚其地之出,竭其庐之人。』3、<名>领土;地域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『今齐地方千里,百二十城。』4、<名>处所;地方。《琵琶行》:『浔阳地僻无音乐。』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:『此地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。』5、<名>处境;境地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『久处卑贱之位,困苦之地。』6、<名>路程。《红楼梦》:『那轿夫抬进去。走了一射之地。』(一射之地:即一箭之地,约一百五十步。)7、<名>底子。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『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。』8、<助>表示前面的词或短语状语。杜甫《陪柏中丞观宴将士》:『几时束翠节,特地引红妆。』冯梦龙《灌园叟晚逢仙女》:『忽地起一阵大风。』[地镜] (1)地面的积水。(2)传说中的宝镜。
赋赋:fù 1、<名>赋税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更若役,复若赋,则何如?』2、<动>征收赋税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其始,太医以王命聚之,岁赋其二。』3、<名>兵赋,向居民征集的兵甲车马等,又指士兵、军队。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『晋侯许之七百乘。郤子曰「此城濮之赋也」。』4、<动>陈述;表达。《扬州慢》:『青楼好梦,难赋情深。』5、<动>吟诵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『临清流而赋诗。』6、<动>赋诗。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『公入而赋:「大隧之中,其乐也融融!」』7、<动>创作。《报任安书》:『屈原放逐,乃赋《离骚》。』8、<名>文本的一种,多铺陈,富辞藻用韵,但句式近于散文。《滕王阁序》:『登高作赋,是所望于群公。』
声声:shēng 1、<名>声音。《劝学》:『顺风而呼,声非加疾也,而闻者彰。』2、<名>乐曲;乐声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。』3、<名>口音。《大铁椎传》:『与人罕言语,语类楚声。』4、<动>声称;宣布;宣扬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『吾之行为士先者,为之声义。』5、<名>名声;声誉;声望。《报任安书》:『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,声闻邻国。』6、<动>宣扬;鼓舞。《子鱼论战》:『金鼓以声气也。』7、<名>声势;声气。《子鱼论战》:『声盛致志,鼓儳也。』8、<量>表声音发出的次数。《琵琶行》:『转轴拨弦三两声。』
掷掷:《卯集中·手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直只切,音踯。读若呈入声。投也,振也。《增韵》抛也,掉也。与擿同。《晋书·孙绰传》尝作天台山赋,以示范荣期云:卿试掷地,当作金石声也。《杜牧·阿房宫赋》鼎铛玉石,金块珠砾,弃掷逦迤。秦人视之,亦不甚惜。
地地:《丑集中·土字部》“(古文)埊□埅□嶳《广韵》徒四切《集韵》大计切《韵会》徒二切《正韵》徒利切,□音弟。《说文》元气初分,重浊阴为地,万物所□列也。《白虎通》地者,易也。言养万物怀任交易变化也。《释名》地,底也,其体底下,载万物也。《易·说卦传》坤为地。《内经》岐伯曰:地为人之下,太虚之中。黄帝曰:冯乎。曰:大气举之。《周礼·地官》土训掌道地图,以诏地事,道地慝,以辨地物,而原其生,以诏地求。《博物志》地以名山为辅佐,石为之骨,川为之脉,草木为之毛,土为之肉。又第也,但也。《前汉·丙吉传》西曹地忍之。又叶徒何切,音沱。《屈原·橘颂》闭目自慎,终不失过兮。秉德无私,参天地兮。《扬雄·羽猎赋》鸟不及飞,兽不得过,军惊师骇,刮野埽地。○按吴棫收地入个韵,音隋,则过可如字读,沱隋亦平去间耳。本作坔。考证:(《内经》岐伯曰,地为人之下,太虚之中。黄帝曰,何凭。曰,大气举之。)谨照原文何凭改冯乎。”
赋赋:《酉集中·贝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方遇切,音付。责取也。《说文》敛也。《尔雅·释言》赋,量也。〈注〉赋税,所以评量。《扬子·方言》赋,动也。〈注〉赋敛,所以扰动民也。《书·禹贡》厥赋惟上上错。〈传〉赋,谓土地所生,以供天子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以八则治都鄙,五曰赋贡,以驭其用。〈注〉赋,口率出泉也。《前汉·□法志》畿方千里有税有赋,税以足食,赋以足兵。〈注〉赋,谓发赋敛财也。又《韵会》禀受也,给与也。《礼·中庸》天命之谓性。〈注〉性者,人所禀受。《朱传》气以成形,而理亦赋焉。又布也。《诗·大雅》明命使赋。〈传〉赋,布也。〈笺〉使羣臣施布之也。又铺□也。《诗·周南·关雎序》诗有六义,二曰赋。〈疏〉赋之言铺,直铺□今之政敎善恶。《班固·两都赋序》赋者古诗之流。又贡士曰赋。《前汉·鼂错传》乃以臣错充赋。〈注〉如淳曰:犹言备数也。臣瓒曰:云如赋调也。
声声:《丑集中·士字部》《字汇》同□。《正字通》俗声字。(声)(古文)殸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书盈切《正韵》书征切,□圣平声。《说文》音也。《书·舜典》诗言志,歌永言,声依永,律和声。〈传〉声谓五声,宫商角徵羽也。《礼·月令》仲夏之月,止声色。〈注〉声谓乐也。又凡响曰声。《张载·正蒙》声者,形气相轧而成。两气者,谷响雷声之类。两形者,桴鼓叩击之类。形轧气,羽扇敲矢之类。气轧形,人声笙簧之类。皆物感之良能,人习而不察耳。《韵会》韵书平上去入为四声。又声敎。《书·禹贡》东渐于海,西被于流沙,朔南曁声敎,讫于四海。《左传·文六年》树之风声。〈注〉因土地风俗,为立声敎之法。又声誉。《孟子》故声闻过情,君子耻之。〈注〉声闻,名誉也。又宣也。《孟子》金声而玉振之也。〈注〉声,宣也。又《諡法》不生其国曰声。〈注〉生于外家。《春秋·经传集解》继室以声子,生隐公。〈注〉声,諡也。又姓。又《韵补》叶尸羊切,音商。《韩愈·赠张籍诗》娇儿未绝乳,念之不能忘。忽如在其侧,耳若闻啼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