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ǐ bǐ hóu shé
成语注音:ㄓㄧˇ ㄅㄧˇ ㄏㄡˊ ㄕㄜˊ
成语简拼:ZBHS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紧缩式成语
常用程度:常用成语
产生年代:当代成语
成语繁体:紙筆喉舌成语谜语社会舆论
成语解释
比喻社会舆论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指社会舆论
成语接龙
1、纸笔喉舌→舌敝唇焦→焦眉愁眼→眼花撩乱→乱箭攒心→心无二用→用心良苦→苦中作乐→乐而忘死→死灰复然→然糠自照→照章办事→事宽即圆→圆孔方木→木公金母→母慈子孝→孝悌忠信→信口开喝→喝西北风→风语不透→透骨酸心→心怡神旷→旷世奇才→才子佳人→人急计生
2、纸笔喉舌→舌敝唇枯→枯本竭源→源清流洁→洁清自矢→矢无虚发→发蒙振落→落地生根→根牙盘错→错综复杂→杂乱无章→章决句断→断章摘句→句栉字比→比肩叠踵→踵武相接→接踵比肩→肩摩袂接→接踵而来→来日大难→难得糊涂→涂歌里咏→咏月嘲花→花遮柳隐→隐鳞藏彩
3、纸笔喉舌→舌敝唇枯→枯鱼衔索→索隐行怪→怪雨盲风→风情月债→债多不愁→愁眉蹙额→额蹙心痛→痛改前非→非同儿戏→戏彩娱亲→亲冒矢石→石赤不夺→夺门而出→出处进退→退步抽身→身手敏捷→捷足先得→得未曾有→有天无日→日堙月塞→塞上江南→南面百城→城下之辱
4、纸笔喉舌→舌敝唇枯→枯株朽木→木公金母→母难之日→日许时间→间不容息→息交绝游→游蜂戏蝶→蝶怨蛩凄→凄风冷雨→雨条烟叶→叶落知秋→秋扇见捐→捐弃前嫌→嫌贫爱富→富室大家→家藏户有→有风有化→化腐为奇→奇珍异宝→宝刀不老→老鹤乘轩→轩盖如云→云龙风虎
5、纸笔喉舌→舌战群儒→儒雅风流→流言惑众→众星攒月→月晕础润→润屋润身→身无长物→物以群分→分劳赴功→功成名就→就地取材→材剧志大→大惊小怪→怪诞不经→经世之才→才疏计拙→拙嘴笨舌→舌挢不下→下塞上聋→聋者之歌→歌声绕梁→梁孟相敬→敬老慈少→少见多怪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纸笔喉舌”几个大字。
(2)高寺镇高寺一中的宗政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纸笔喉舌”。
(3)茗茗写不出成语“纸笔喉舌”的拼音。
(4)小涵不会写成语“纸笔喉舌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正伟叔叔给渺雯和惠凝介绍了“纸笔喉舌”的成语故事。
成语出处
鲁迅《〈热风〉题记》:『真所谓「事实胜于雄辩」,又何待于纸笔喉舌的批评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喉舌喉舌:[hóushé] 泛指说话的器官和新闻媒介。王之喉舌。――《诗·大雅·烝民》。传:『家宰也。』。我们的报纸是人民的喉舌。
纸纸:zhǐ(1)写字、绘画、印刷、包装等所用的东西,多用植物纤维制造。我国汉代就已经用纸。(2)量词,书信、文件的张数:一纸公文;单据三纸。
笔笔:bǐ 1、<名>写字、画画等的工具。与纸、墨、砚合称为文房四宝。2、<动>书写;记载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,手自笔录。』3、<名>笔迹;书画墨迹。《新唐书·李白传》:『观公笔奇妙,欲以藏家尔。』4、<名>散文。《文心雕龙·总述》:『今之常言,有文有笔,以为无韵者笔也,有韵者文也。』
喉喉:hóu介于咽和气管之间的部分,由甲状软骨、环状软骨和会厌软骨等构成。喉是呼吸器官的一部分,喉内有声带,又是发音器官。也叫喉头。
舌舌:shé(1)舌头。(2)象舌头的东西:帽舌;火舌。(3)铃或铎中的锤。
纸纸:《未集中·糸字部》《广韵》《正韵》诸氏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掌氏切,□音只。《说文》絮一苫也。《韵会》古人书於帛,故裁其边幅,如絮之一苫。《释名》纸,砥也,平滑如砥石也。《东观汉记》黄门蔡伦造意,用树皮及敝布鱼纲作纸。《初学记》古者以缣帛依书长短随事截之,名曰幡纸,故其字从糸。至后汉,蔡伦剉[音cuò]故布捣抄作纸。又其字从巾。《张揖·古今字诂》巾部云:纸今帋。则其字从巾之谓也。又姓。《魏书·官氏志》渴侯氏,后改为纸氏。
笔笔:《未集上·竹字部》《集韵》与笔同。详笔字注。考证:《广韵》鄙密切《韵会》逼密切《正韵》壁吉切,□音必。《释名》笔,述也。述事而书之也。《尔雅·释器》不律谓之笔。〈注〉蜀人呼笔为不律也。《说文》楚谓之聿,吴人谓之不律,燕谓之弗,秦谓之笔。《古今注》古之笔,不论以竹以木,但能染墨成字,即谓之笔。秦吞六国,灭前代之美,故蒙恬得称於时。蒙恬造笔,即秦笔耳。以枯木为管,鹿毛为柱,羊毛为被,所谓苍毫也。彤管赤漆耳,史官记事用之。《法书考》虞世南云:笔长不过六寸,真一,行二,草三,指实掌虚。《礼·曲礼》史载笔,士载言。〈注〉笔,谓书具之属。又笔星。《释名》笔星,星气有一枝,未锐似笔也。又花名。《楚辞注》辛夷花初发如笔,北人呼为木笔。又《集韵》笔别切,音莂。山东谓笔。又作〈⺌/尹〉。见《汉戚伯樊毅□》。又《严欣□》作〈八/尹〉,见《举要》。《集韵》或作笔。
喉喉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胡钩切,音侯。《说文》咽也。《左传·文十一年》富父终甥摏其喉。又《诗·大雅》出纳王命,王之喉舌。〈传〉喉舌,冢宰也。又《古音余》喉载虞韵,音胡。《集韵》或作睺。
舌舌:《未集下·舌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食列切,然入声。《说文》舌在口,所以言也,别味者也。《徐曰》凡物入口,必于於舌。《六书精薀》舌以卷舒为用,口以开阖为用,各一其阴阳也。《释名》舌,卷也,可以卷制食物,使不落也。〈又〉舌,泄也,舒泄所当言也。《易·说卦》兑为口舌。〈疏〉口舌,为言语之具也。《诗·大雅》莫扪朕舌,言不可逝矣。又射侯上下个曰舌。《仪礼·乡射礼》倍中以为躬,倍躬以为左右舌。〈注〉居两旁谓之个,左右出谓之舌。又言也。《扬子·太□经》吐黄酋舌。〈注〉舌,言也。又姓。《姓纂》越大夫舌庸。又羊舌,复姓。《左传·闵二年》狐突欲行。羊舌大夫曰:不可。〈疏〉羊舌,氏也。爵为大夫。又官名。《周语》坐诸门外,而使舌人体委与之。〈注〉舌人,能达异方之志,象胥之官也。又国名。《淮南子·地形训》穿□民,反舌民。〈注〉反舌民,不可知而自相晓。一说舌本在前,不向喉,故曰反舌也。南方之国名也。《山海经》歧舌国在其东。一曰在不死民东。〈注〉其人舌皆岐。或云:支舌也。又草名。《尔雅·释草》萿,麋舌。〈注〉今麋舌草春生叶,有似於舌。又《博雅》燕薁,蘡舌也。又《正字通》牛舌,芣苢。别名江东呼虾蟇衣,山东名牛舌。又鸟名。《礼·月令》仲夏之月,反舌无声。〈注〉反舌,百舌鸟。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人有多言者,犹百舌之声。〈注〉百舌,鸟名。能易其舌,效百鸟之声,故曰百舌也。又无舌,虫名。《本草注》一名益符,主闭。又长舌,兽名。《山海经》长舌山有兽,名长舌,状如禺,四耳,出则郡多水。又《韵补》叶商刮切,音杀。《诗·大雅》出纳王命,王之喉舌。赋政于外,四方爰发。又叶食伪切,音逝。《郤正释讥》家挟殊议,人怀异计。纵横者欲披其胷,徂诈者暂吐其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