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ī qíng shí qù
成语简拼:ZQSQ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知情識趣
成语解释
懂情意,善体贴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
近义词
知音识趣
成语示例
(1)要仔细看看这个婆娘……到底像不像陆茂林所说的那样又规规矩矩、又知情识趣?▼李劼人《死水微澜》第六部分二
(2)…饮尽为敬。康亲王大喜,心想:『小桂子这小家伙知情识趣,难怪皇上喜欢他。』多隆道:『王爷,你府中聘到了…——当代·金庸《鹿鼎记》
(3)…美娘想道:『难得这好人,又忠厚,又老实,又且知情识趣,隐恶扬,千百中难遇此一人。可惜是市井之辈,若是…——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
(4)…娘哀哭之际,听得声音厮熟,止啼而看,原来正是知情识趣的秦小官。美娘当此之际,如见亲人,不觉倾心吐胆…——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
成语造句
(1)丁丁写不出成语“知情识趣”,所以昨天考试仅仅考了99分。
(2)练习本的封面上写着“知情识趣”几个大字。
(3)思谕哥哥给军君和蓓茜介绍了“知情识趣”的成语典故。
(4)小丑不会写成语“知情识趣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扬子第一中学的端木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知情识趣”。
(6)美娘哀哭之际,听得声音厮熟,止啼而看,原来正是知情识趣的秦小官。
(7)去往宿州市墉桥区大店镇李顾初级中学的小面包车上,镌聍叔叔给千杭和闫郗讲了『知情识趣』的历史故事。
成语出处
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三卷:『难得这好人,又忠厚,又老实,又且知情识趣,隐恶扬善,千百中难遇此一人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知情知情:知道事件的情节(多用于有关犯罪事件)。如:知情不报。
识趣识趣:[shíqù] 会看场合,不惹人讨厌。你别不识趣。霍逦在去年就同面前这小伙子交过手,很知道他身上那股子倔劲,便识趣地不再多说。――张抗抗《分界线》。
知知:zhī 1、<动>知道;了解。《察今》:『故察己则可以知人。』2、<动>认识;识别。《马说》:『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。』3、<名>知觉;感觉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官知止而神欲行。』4、<动>感到;觉得。《惠崇<春江晚景>》:『春江水暖鸭先知。』5、<动>交好;相亲。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:『公孙明知叔孙于齐。』6、<名>交情。《报任安书》:『绝宾客之知。』7、<名>朋友。鲍照《鲍参军集·咏双燕》:『悲歌辞旧爱,衔泪觅新知。』8、<动>主持。《国语·赵语》:『吾与之共知赵国之政。』zhì通『智』。智慧;聪明。《劝学》:『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。』[知遇] 得到赏识和重用。
情情:qíng 1、<名>感情;情绪。李白《送友人》:『浮云游子意,落日故人情。』2、<名>情意;心意。《陈情表》:『欲苟顺私情,则告诉不许。』3、<名>爱情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君既为府吏,守节情不移。』4、<名>实情;实况。《曹刿论战》:『小大之狱,虽不能察,必以情。』5、<名>情况;情节。《周处》:『平原不在,正见清河,具以情告。』6、<名>情理;事理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今日违情义,恐此事非奇。』
识识:shí 1、<动>知道;懂得。《谋攻》:『识众寡之用者胜。』《石钟山记》:『汝识之乎?』2、<动>认识。《回乡偶书》:『儿童相见不相识。』3、<动>识别;辨认。《采草药》:『八月苗未枯,采掇者易辨识耳。』4、<名>知识;见识。张衡《东京赋》:『鄙夫寡识。』zhì 1、<动>通『志』。记;记住。《论语》:『默而识之。』2、<名>通『帜』。标记;记号。《记王忠肃公翱事》:『公拆袄,出珠授之,封识宛然。』
趣趣:qù 1、<名>意向;旨趣。嵇康《琴赋》:『览其旨趣。』2、<名>乐趣;情趣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『园日涉以成趣。』qū<动>通『趋』。趋向;奔赴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虽趣舍万殊,静躁不同。』cù 1、<动>通『促』。催促;督促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趣赵兵亟入关。』2、<动>通『促』,急忙;赶紧。《海瑞传》:『趣执之,无使得遁。』[趋向] 志趣;意志。
知知:《午集中·矢字部》《唐韵》陟离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珍离切《正韵》珍而切,□智平声。《说文》词也。从口从矢。《徐曰》知理之速,如矢之疾也。又《玉篇》识也,觉也。《增韵》喻也。《易·系辞》百姓日用而不知。《书·臯陶谟》知人则哲,能官人。又汉有见知法。《史记·酷吏传》赵禹与张汤论定诸律令,作见知法。〈注〉吏见知不举劾为故纵。又相交曰知。《左传·昭四年》公孙明知叔孙于齐。〈注〉相亲知也。又《昭二十八年》魏子曰:昔叔向适郑,鬷蔑一言而善,执手遂如故知。《楚辞·九歌》乐莫乐兮新相知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匹也。《诗·桧风》乐子之无知。〈注〉匹也。又《广韵》欲也。《礼·乐记》好恶无节於内,知诱於外。又犹记忆也。《论语》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。又犹主也。《易·系辞》乾知大始。《左传·襄二十六年》公孙挥曰:子产其将知政矣。《魏了翁·读书亲抄》后世官制上知字始此。又《扬子·方言》愈也。南楚病愈者,或谓之知。《黄帝素问》二刺则知。〈注〉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为知。又药名。《日华志》预知子,取缀衣领上,遇有蛊毒,则闻其有声。又地名。《左传·昭二十七年》公徒败于且知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知义切。《正韵》知意切。□与智同。《易·临卦》知临大君之宜。《荀子·修身篇》是是非非谓之知。又姓。《左传》晋有知季,即荀首也。别食知邑,又为知氏。又《諡法》官人应实曰知。
情情:《卯集上·心字部》啨《唐韵》疾盈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慈盈切,□音晴。性之动也。从心青声。《董仲舒曰》人欲之谓情。《诗序》六情静于中,百物荡于外。《白虎通》喜,怒,哀,乐,爱,恶,谓六情。《礼·礼运》何谓人情。喜,怒,哀,惧,爱,恶,欲。七者弗学而能。又情,实也。《论语》上好信,则民莫敢不用情。又叶慈良切,音墙。《韩愈·赠张籍诗》闭门读书史,清风□户凉。日念子来游,子岂知我情。《朱子曰》古人制字,先制得心字,性与情皆从心。性即心之理,情即心之用。
识识:《酉集上·言字部》《唐韵》赏职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设职切,□音式。《说文》常也。一曰知也。《长笺》训常无意义。《玉篇》识,认也。《增韵》能别识也。又见识也。《诗·大雅》不识不知,顺帝之则。《左传·襄二十九年》吴公子札聘于郑,见子产如旧相识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前识者,道之华而愚之始。《庄子·缮性篇》道固不小行,德固不小识。《扬子·法言》多闻见而识乎正道者,至识也。多闻见而识乎邪道者,迷识也。又草名。《大戴礼·夏小正》三月采识。识,草也。又州名。《唐书·地理志》识利州属高丽降户州。又姓。见《姓纂》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职吏切,音志。与志同。记也。《易·大畜》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,以畜其德。《书·益稷》书用识哉。《论语》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。又《韵会》器之款镂为识。《史记·孝武纪》鼎文镂无款识。〈注〉韦昭曰:款,刻也。师古曰:识,记也。杨慎曰:三代钟鼎文,隐起而凸曰款,以象阳,中陷而凹曰识,以象阴。又《韵会》通作志。《周礼·春官》保章氏掌天星,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。《郑注》志,古文识字,记也。又《读书通》通作帜。《后汉·虞诩传》以采綖缝贼裾为帜。〈注〉帜,记也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式吏切,音试。义同。又《韵会》表识,谓有所标表,令异日可识知也。《左传·宣十二年杜注》楚以茅为旌识,谓以旌旗为表也。《前汉·刘向传》不可不识也。《师古注》墓须表识。俱音试。又《集韵》《类篇》□昌志切,音炽。义同。又《释名》识,帜也。有章帜可按视也。《前汉·王莽传》旌旗表识。《师古注》识读与帜同。又叶式列切,音刷。《崔駰·达旨》传序正数,三代兴灭。大庭尚矣,赫胥罔识。又叶施灼切,音烁。《苏轼·毛长官诗》宦游逢此岁年恶,飞蝗来时半天黑。羡君封境稻如云,蝗自识人人不识。《集韵》或书作□。
趣趣:《酉集中·走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七句切,音娶。《说文》疾也。《博雅》遽也。《广韵》趣向。《易·系辞》变通者,趣时者也。《诗·大雅》左右趣之。《音义》趣,七喻反。〈传〉趣,趍也。〈笺〉左右之诸臣,皆促疾於事。《朱传》趣之,趣向也。又《孝经序》会五经之指趣。又《梵书》蚊蚋小虫之属名诸趣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此苟切,音□。《书·立政》趣马。〈传〉趣,七口反。掌马之官。《诗·小雅》蹶维趣马。〈笺〉掌王马之政。〈疏〉七走反。《周礼·夏官·趣马注》趣马,趣养马者也。又《集韵》趋玉切,音促。《礼·月令》乃趣狱□。《史记·项羽纪》数使使趣齐兵。又《前汉·灌夫传》局趣效辕下驹。〈注〉应劭曰:局趣,□小貌。又《广韵》侧九切。与棷同。夜戒守有所击也。又《集韵》将侯切,音陬。义同。又与趋通。《礼·月令》命有司趣民收敛。《释文》本又作趋,音促。《周礼·地官·县正》趋其稼事而赏罚之。《释文》趋本又作趣,音促。又《韵补》叶千□切,意也。《张衡·东京赋》奢不及侈,俭而不陋。规遵王度,动中得趣。李善本作趍,音同。考证:(《周礼·地官·县正》趣其稼事,而赏罚之。)谨照原文趣改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