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ī qíng bù jǔ
成语简拼:ZQBJ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紧缩式成语
常用程度:常用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知情不舉
成语解释
举:检举。了解情况而不揭发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处事
近义词
知情不报
成语接龙
1、知情不举→举鼎拔山→山栖谷饮→饮冰内热→热闹非凡→凡夫肉眼→眼中有铁→铁证如山→山明水秀→秀色可餐→餐霞饮景→景入桑榆→榆瞑豆重→重气徇命→命在旦夕→夕惕朝干→干巴利脆→脆而不坚→坚苦卓绝→绝世无双→双凫一雁→雁过拨毛→毛骨竦然→然糠自照→照本宣科
2、知情不举→举目无亲→亲密无间→间不容发→发奸摘覆→覆海移山→山眉水眼→眼穿肠断→断决如流→流芳百世→世掌丝纶→纶音佛语→语不惊人→人面兽心→心平气定→定国安邦→邦家之光→光前启后→后继无人→人中狮子→子曰诗云→云行雨施→施施而行→行云流水→水宿山行
3、知情不举→举手加额→额首称庆→庆吊不行→行间字里→里通外国→国之干城→城下之盟→盟山誓海→海沸河翻→翻然改进→进退无措→措手不及→及笄年华→华屋山丘→丘山之功→功成行满→满载而归→归正邱首→首尾相连→连衽成帷→帷薄不修→修心养性→性命交关→关门落闩
4、知情不举→举直措枉→枉物难消→消息盈虚→虚构无端→端人正士→士饱马腾→腾空而起→起早睡晚→晚节不保→保泰持盈→盈则必亏→亏心短行→行不逾方→方来未艾→艾发衰容→容膝之地→地北天南→南去北来→来迎去送→送暖偎寒→寒花晚节→节威反文→文质彬彬→彬彬有礼
5、知情不举→举止大方→方寸已乱→乱世英雄→雄唱雌和→和盘托出→出有入无→无为而成→成人之善→善男信女→女织男耕→耕耘树艺→艺高胆大→大材小用→用逸待劳→劳而无功→功成名就→就地取材→材朽行秽→秽德垢行→行奸卖俏→俏成俏败→败德辱行→行古志今→今是昔非
成语示例
(1)迨后听得连自己参劾了,道是通同作弊,知情不举的罪名,就知自己有些不便,镇日将大门紧关。▼清·黄小配《廿载繁华梦》第三十六回
(2)…东房二女童,减等,杖八十,官卖。两个香公,知情不举,俱问杖罪。非空庵藏奸之薮,拆毁入官。了缘师徒虽…——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三页写着“知情不举”几个大字。
(2)怀远第一中学的独孤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知情不举”。
(3)麟耀大哥哥给瑾希和皮旎讲述了“知情不举”的历史典故
(4)小铛写不出成语“知情不举”的拼音。
(5)小乖不会写成语“知情不举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梅林章京按大家教不严,纵子知情不举,回奏罚俸一年。
(7)去冷水江波月洞的时候,天心姐姐给咏恩和佳君讲解了『知情不举』的典故。
(8)迨后听得连自己参劾了,道是通同作弊,知情不举的罪名,就知自己有些不便,镇日将大门紧关。见清·黄小配《廿载繁华梦》第三十六回。
成语出处
清·吴璿《飞龙全传》第一回:『我为巡城之职,理宜奏闻;若为朋友之情,匿而不奏,这知情不举的罪名,亦所不免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知情知情:知道事件的情节(多用于有关犯罪事件)。如:知情不报。
知知:zhī 1、<动>知道;了解。《察今》:『故察己则可以知人。』2、<动>认识;识别。《马说》:『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。』3、<名>知觉;感觉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官知止而神欲行。』4、<动>感到;觉得。《惠崇<春江晚景>》:『春江水暖鸭先知。』5、<动>交好;相亲。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:『公孙明知叔孙于齐。』6、<名>交情。《报任安书》:『绝宾客之知。』7、<名>朋友。鲍照《鲍参军集·咏双燕》:『悲歌辞旧爱,衔泪觅新知。』8、<动>主持。《国语·赵语》:『吾与之共知赵国之政。』zhì通『智』。智慧;聪明。《劝学》:『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。』[知遇] 得到赏识和重用。
情情:qíng 1、<名>感情;情绪。李白《送友人》:『浮云游子意,落日故人情。』2、<名>情意;心意。《陈情表》:『欲苟顺私情,则告诉不许。』3、<名>爱情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君既为府吏,守节情不移。』4、<名>实情;实况。《曹刿论战》:『小大之狱,虽不能察,必以情。』5、<名>情况;情节。《周处》:『平原不在,正见清河,具以情告。』6、<名>情理;事理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今日违情义,恐此事非奇。』
不不:bú 1、<副>不,表一般否定。2、<副>没有,表存在的否定。《毛遂自荐》:『今日出而从,日中不决,何也?』3、<副>不是,表否定判断。《卖柑者言》:『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。』fǒu通『否』。 1、<助>在句末表询问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,可予不?』2、<副>用在句中表否定。《鸿门宴》:『不者,若属皆为所虏。』《师说》:『或师焉,或不焉。』[不齿] 齿,并列,并排。不与并列,不与同列。表示极度鄙视。[不佞] 1.无口才;不会巧言善说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『雍也仁而不。』2.无才,自谦之词。《史记·孝文本纪》:『寡人不,不足以称宗庙。』
举举:jǔ 1、<动>举起;擎起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吾力足以举百钧。』2、<动>拿,用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,十万之众,受制于人。』3、<动>举出;提出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举类迩而见义远。』4、<动>起身;腾起。《吕氏春秋·论威》:『兔起凫举。』5、<动>挂起;升起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中江举帆。』6、<动>推举;推荐。《陈情表》:『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。』7、<动>举用;任用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莫不求忠以自为,举贤以自佐。』8、<动>发动;兴起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远方之能疑者,并举而争起矣。』9、<动>举行;实行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今亡亦死,举大计亦死,等死,死国可乎?』10、<名>举动;行为动作。《谭嗣同》:『全在天津阅兵之举。』11、<动>攻克;攻占。《过秦论》:『南取汉中,西举巴蜀。』12、<动>完成;成功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何不作衣裳?莫令事不举。』13、<动>生育;养育。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:『其母窃举生之。』陈琳《饮马长城窟行》:『生男慎莫举,生女哺用脯。』14、<动>检举;揭发。柳宗元《时令论上》:『恤孤寡,举阿党。』15、<名>科举;科举考试。《柳毅传》:『有儒生柳毅者,应举下第。』[又] <动>应举;参加科举考试。韩愈《讳辨》:『愈与李贺书,劝贺举进士。』16、<动>中举;考中。《芋老人传》:『乙先得举,登仕路。』17、<形>全;整个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举世皆浊而我独清。』18、<副>全;都。《庄暴见孟子》: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。』19、<形>尽;完。《鸿门宴》:『杀人如不能举,刑人如恐不胜。』20、<动>点起为;点燃。《孙膑减灶》:『暮见火举而俱发。』
知知:《午集中·矢字部》《唐韵》陟离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珍离切《正韵》珍而切,□智平声。《说文》词也。从口从矢。《徐曰》知理之速,如矢之疾也。又《玉篇》识也,觉也。《增韵》喻也。《易·系辞》百姓日用而不知。《书·臯陶谟》知人则哲,能官人。又汉有见知法。《史记·酷吏传》赵禹与张汤论定诸律令,作见知法。〈注〉吏见知不举劾为故纵。又相交曰知。《左传·昭四年》公孙明知叔孙于齐。〈注〉相亲知也。又《昭二十八年》魏子曰:昔叔向适郑,鬷蔑一言而善,执手遂如故知。《楚辞·九歌》乐莫乐兮新相知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匹也。《诗·桧风》乐子之无知。〈注〉匹也。又《广韵》欲也。《礼·乐记》好恶无节於内,知诱於外。又犹记忆也。《论语》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。又犹主也。《易·系辞》乾知大始。《左传·襄二十六年》公孙挥曰:子产其将知政矣。《魏了翁·读书亲抄》后世官制上知字始此。又《扬子·方言》愈也。南楚病愈者,或谓之知。《黄帝素问》二刺则知。〈注〉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为知。又药名。《日华志》预知子,取缀衣领上,遇有蛊毒,则闻其有声。又地名。《左传·昭二十七年》公徒败于且知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知义切。《正韵》知意切。□与智同。《易·临卦》知临大君之宜。《荀子·修身篇》是是非非谓之知。又姓。《左传》晋有知季,即荀首也。别食知邑,又为知氏。又《諡法》官人应实曰知。
情情:《卯集上·心字部》啨《唐韵》疾盈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慈盈切,□音晴。性之动也。从心青声。《董仲舒曰》人欲之谓情。《诗序》六情静于中,百物荡于外。《白虎通》喜,怒,哀,乐,爱,恶,谓六情。《礼·礼运》何谓人情。喜,怒,哀,惧,爱,恶,欲。七者弗学而能。又情,实也。《论语》上好信,则民莫敢不用情。又叶慈良切,音墙。《韩愈·赠张籍诗》闭门读书史,清风□户凉。日念子来游,子岂知我情。《朱子曰》古人制字,先制得心字,性与情皆从心。性即心之理,情即心之用。
不不:《子集上·一字部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逋没切,补入声。不然也,不可也,未也。《礼·曾子问》葬引至于堩,日有食之,则有变乎,且不乎。又《周礼·夏官》服不氏,掌养猛兽而敎扰之。〈注〉服不服之兽者。又《广韵》《韵会》□分物切。与弗同。今吴音皆然。又《韵会》俯九切,音缶。与可否之否通。《说文》鸟飞上翔,不下来也。从一,一犹天也。象形。又《玉篇》甫负切《广韵》甫救切,□缶去声。义同。又《广韵》甫鸠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方鸠切,□音浮。夫不,□也。亦作鳺鴀。《尔雅·释鸟》□其鳺鴀。《郉疏》陆玑云:今小鸠也。一名□鸠,幽州人或谓鷱鴡,梁宋间谓之隹,扬州人亦然。又未定之辞也。《陶潜诗》未知从今去,当复如此不。又姓。《晋书》汲郡人不准。◎按《正字通》云:不姓之不,转注古音,音彪。又《正韵》芳无切。与柎通。花萼跗也。《诗·小雅》鄂不韡韡。《郑笺》承华者,鄂也。不当作柎。郑樵曰:不象萼蔕形。与旉通。《陆玑诗疏》柎作跗。《束皙·补亡诗》白华绦趺。《唐诗》红萼青趺皆因之。又华不注,山名,在济南城东北。《左传·成二年》晋却克战于鞌,齐师败绩。逐之,三周华不注。《伏琛齐记》引挚虞畿服经,不,与诗鄂不之不同。李白诗:兹山何峻秀,彩翠如芙蓉。盖因华跗而比拟之。胡传读不如卜,非。又《古诗·日出东南隅行》使君谢罗敷,还可共载不。罗敷前致辞,使君亦何愚。使君自有妇,罗敷自有夫。〇按愚当读若吾,疑模切,与敷不夫叶。敷不夫本同模韵,《正字通》不改音符,叶夫愚,非是。又与丕同。《书·大诰》尔丕克远省。马融作不。《秦·诅楚文》不显大神巫咸。《秦·和钟铭》不显皇祖。□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。不显不承,犹书云丕显丕承也。又《韵补》叶补美切,音彼。《荀子·赋篇》□然易知,而致有理者与。君子所敬,而小人所不者与。所不谓小人所鄙也。《正字通》不字在入声者,方音各殊,或读逋入声,或读杯入声。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,今北方读如帮铺切,虽入声转平,其义则一也。考证:(《礼·曾子问》葬引至于堩,日日有食之,)谨照原文省下日字。(《荀子·赋论篇》)谨照原书省论字。(〈注〉谓小人所鄙也。)谨按原文无此注,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