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ī lín piàn jiǎ
成语简拼:ZLPJ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只鱗片甲
成语解释
鳞:鱼鳞;甲:甲壳。一片鳞,一片甲。比喻极少的一部分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指残缺不全
近义词
一鳞一爪、一鳞半爪
成语示例
(1)这里的三篇信札体的论文,便是他的这类著作的只鳞片甲。(鲁迅《二心集·〈艺术论〉译本序》)
成语造句
(1)本子的第二页写着“只鳞片甲”几个大字。
(2)李渡中学的绳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只鳞片甲”。
(3)小涵不会写成语“只鳞片甲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小健写不出成语“只鳞片甲”,因此语文考试只有98分。
(5)玉伦大哥哥给月裳和璎贞介绍了“只鳞片甲”的历史典故
成语出处
鲁迅《译本序》:『这里的三篇信札体的论文,便是他的这类著作的只鳞片甲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鳞片鳞片:[línpiàn] (1)任何通常是平的或多少带有甲壳质化了的昆虫身上的派生物(就像那些包在大多数飞蛾和蝴蝶翅膀上的东西一样)(2)鱼鳞。(3)经改造过的叶子中之一片,用来保护大多数处于含而未放状态的种子植物。
片甲片甲:[piànjiǎ] (1)一副铠甲,指一兵一将。(2)一片鳞甲,比喻稀少。
只只:zhī 1、<助>用于句未,表示感叹。《诗经·柏舟》:『母也天只!不谅人只!』2、<助>用于句中,无实义。《诗经·樛木》:『乐只君子。』3、<副>仅仅;只有。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》:『被林冲赶上,后心只一枪。又搠倒了。』这个意义宋代以前多写作『祗』。4、<副>一直。《朝天子·咏喇叭》:『只吹的水尽鹅飞罢。』zhī 1、<量>用于船等。《群英会蒋干中计》:『乃命收拾楼船一只。』2、<形>孤单。《窦娥冤》:『可怜我孤身只影无辛眷。』[注] 『只』和『隻』本是两个字。Zhī音各义项属『只』,zhī音各义项属『隻』。现在『隻』简化为『只』。[只今] 如今;而今。
鳞鳞:lín 1、<名>鳞甲;鱼鳞。《柳毅传》:『俄有赤龙长千余尺,电目血舌,朱鳞火鬣。』2、<名>鱼的代称。《岳阳楼记》:『沙鸥翔集,锦鳞游泳。』
片片:piàn 1、<名>剖开的木片或草片。2、<名>指扁而薄的东西。《明湖居听书》:『鼓上放了两个铁片儿。』3、<量>《望天门山》:『孤帆一片日边来。』4、<量>座。《游黄山记》:『石峰片夹起。』5、<形>小;少;零散。《失街亭》:『若魏兵来,吾教他片甲不回。』6、<形>多;连成一片的。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:『佛狸祠下,一片神鸦社鼓。』7、<形>指连绵不断的声音。《范进中举》:『只听得一片声的锣响。』
甲甲:jiǎ 1、<名>植物种子的外壳。《周易·解·彖传》:『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。』2、<名>动物护身的外壳。曹植《神龟赋》:『肌肉消尽,唯甲存焉。』3、<名>战甲,古代士兵穿的用皮革或金属制的护身服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何不按兵束甲,北面而受之。』4、<名>甲士;披甲的士兵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。』5、<名>指甲。张孜《雪》:『暖手调金丝,蘸甲斟琼液。』6、<名>天干的第一位。7、<形>第一流的;头等的。《芋老人传》:『书生因甲第为相国。』8、<动>居第一位。《汉书·货殖传》:『秦杨以田农而甲一州。』[甲第] (1)权贵人家的豪华住宅。(2)科举考试的第一等。[甲姓] 大姓。
只只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诸氏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掌氏切,□音纸。《说文》语已词也。《诗·鄘风》母也天只,不谅人只。《左传·襄二十七年》诸侯归晋之德只。又《诗·王风》其乐只且。〈笺〉言其自乐此而已。又《小雅》乐只君子。〈笺〉只之言是也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明有只好仁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章移切《韵会》支移切,□音支。《广韵》专辞。又《五音集韵》之日切,音质。本之尔切,无质音,今读若质,俗音新增。又《韵会小补》章忍切,音轸,引集韵云:只通作轵,庄子大宗师,而奚来为轵。○按《集韵》轵注,□无只通作轵之明文,虽字义相同,实非一字,《韵会》小补非。又《杨氏转注古音》引《楚辞》大招,白日昭只。只读作馨,语余声。本作□,省作只。○按□、只二字,诸韵书皆分载,音切各别,只□无馨音,杨氏说非。《集韵》亦作□。
鳞鳞:《亥集中·鱼字部》《广韵》力珍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离珍切,□音邻。《说文》鱼甲也。《玉篇》鱼龙之鳞也。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其动物宜鳞物。〈注〉鳞,龙之属。《礼·月令》其虫(鳞。〈注〉)龙蛇之属。《淮南子·地形训》凡鳞者,生於庶鱼。又《正字通》双鳞鱼,产湖广石门县东阳山水中,鳞有两重,与诸鱼别,味肥(美。)又姓。《左传·文十六年》鳞鱹为司徒。《类篇》或作□。此条有四字脱落,包括一个空格。今补於()中。
片片:《巳集中·片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匹见切,偏去声。《说文》判木也。从半木。《广韵》析木也。《玉篇》半也,判也,开坼也。《论语》片言可以折狱者,其由也与。〈注〉孔曰:片,犹偏也。听狱必须两辞,以定是非。偏信一言以折狱者,惟子路可。《朱注》片言,半言也。又《增韵》瓣也。又茶亦以片计。《白居易诗》绿芽十片火前春。《苏轼诗》建茶三十片。又《集韵》《类篇》□普半切,音泮。《集韵》本作牉。《庄子·则阳篇》雌雄片合。详牉字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