栉比鳞臻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ì bǐ lín zhēn成语注音:ㄓㄧˋ ㄅㄧˇ ㄌㄧㄣˊ ㄓㄣ
成语简拼:ZBLZ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櫛比鱗臻
成语解释
像梳子的齿和鱼的鳞,密密地排列着。同『栉比鳞次』。
成语用法
作定语、状语;用于书面语
近义词
栉比鳞差、栉比鳞次
成语造句
(1)打开本子,上面赫然是“栉比鳞臻”几个大字。
(2)冬冬写不出成语“栉比鳞臻”,所以昨天考试才考了99分。
(3)妙意姐姐给寓姿和语暄介绍了“栉比鳞臻”的成语典故。
(4)铺镇中学的讷殷富察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栉比鳞臻”。
(5)小宝不会写成语“栉比鳞臻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成语出处
唐·范摅《云溪友议》卷六:『真娘者,吴国之佳人也,时人比于钱唐苏小小。死葬吴宫之侧,行客感其华丽,竞为诗题于墓树,栉比鳞臻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栉比栉比:(zhìbǐ)<书>象梳子齿那样密密地排着:鳞次栉比。
栉栉:zhì 1、<名>梳子或篦子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二年》:『寡君之使婢子侍执巾栉。』2、<动>梳理头发。《报刘一丈书》:『闻鸡鸣,即起盥栉。』3、<动>清除。韩愈《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》:『栉垢爬痒,民获苏醒。』
比比:bǐ 1、<动>并列;挨着。《核舟记》:『其两膝相比者,各隐卷底衣褶中。』2、<副>接连。《史记·吕太后本纪》:『又比杀三赵王。』3、<动>勾结。《韩非子·孤愤》:『朋党比周以弊主。』4、<动>比较。《涉江》:『与天地兮比寿。』5、<名>比喻,一种传统的表现方法。6、<副>都,皆。《战国策·齐策》:『夫中山千乘之国也,而敌万乘之国二,再战比胜。』7、<副>近来。《祭十二郎文》:『比得软脚病,往往岙剧。』8、<介>等到,及。《项脊轩志》:『比去,以手阖门。』9、<介>为,替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『愿比死者一洒之。』10、<介>比起……来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今吾虽死乎此,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。』[又] <动>比拟,认为和……一样。《隆中对》:『每自比于管仲、乐毅。』[比周] 1.结党营私。《管子·法法》:『群臣比,则蔽美扬恶。』2.集结,聚合。《韩非子·初见秦》:『天下又比而军华下,大王以诏破之,兵至梁郭下。
鳞鳞:lín 1、<名>鳞甲;鱼鳞。《柳毅传》:『俄有赤龙长千余尺,电目血舌,朱鳞火鬣。』2、<名>鱼的代称。《岳阳楼记》:『沙鸥翔集,锦鳞游泳。』
臻臻:zhēn <动>到;到达。《诗经·小雅·雨无正》:『如彼行迈,则靡所臻。』《后汉书·冯衍传》:『元元无聊,饥寒并臻。』
栉栉:《辰集中·木字部》《唐韵》阻瑟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侧瑟切,□音节。《说文》梳枇之总名也。《左传·僖二十二年》怀嬴曰:寡君使婢子侍执巾栉。又《说文·系传曰》栉之言积也。《诗·周颂》其比如栉。〈疏〉言积之比密也。又理发也。《礼·内则》栉縰筓总。又剔除也。《韩愈·王适墓志》栉垢爬痒,民获苏醒。又《唐韵》阻四切。义同。《集韵》与楖同。考证:(《左传·僖二十二年》怀嬴曰,寡君使婢子侍巾栉。)谨照原文侍下增执字。(《说文·徐氏曰》栉之言积也。)谨照原书徐氏改系传。
比比:《辰集下·比字部》(古文)夶《广韵》□履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补履切《正韵》补委切,□音匕。校也,□也。《周礼·天官》凡礼事,赞小宰,比官府之具。〈注〉比,校次之,使知善恶足否也。《仪礼·大射仪》遂比三耦。〈注〉比,校也。《齐语》比校民之有道者。又类也,方也。《礼·学记》比物丑类。〈疏〉谓以同类之事相比方,则学乃易成。《韩诗外传》高比,所以广德也。下比,所以挟行也。比於善,自进之阶。比於恶,自退之原。又《诗》有比体。《毛诗序》诗有六义:一曰风,二曰赋,三曰比,四曰兴,五曰雅,六曰颂。郑司农云:比者,比方於物,诸言如者,皆比词也。比之与兴,同附托外物,比显而兴隐。又比例。《礼·王制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。《郑注》已行故事曰比。比,例也。《后汉·陈忠传》父宠在廷尉,上除汉法溢於甫□者。未施行,宠免,后忠略依宠意,奏上二十三条,为决事比。〈注〉比,例也。又缀辑书史曰比。《前汉·儒林传》公孙弘比辑其义。《唐艺文志》□宗命马怀素为修图书使,与褚无量整比。又諡法之一。《左传·昭二十八年》择善而从之曰比。《诗·大雅》王此大邦,克顺克比。〈注〉比,必里反。正义引服□云:比方损益古今之宜而从之也。又比部,官名。取校勘亭平之义。即今□部。《正韵》音皮,误。又水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南阳郡有比阳县。应劭曰:比水所出,东入蔡。又《集韵》《正韵》□普弭切,音諀。与庀同。治也,具也。《周礼·春官》大胥比乐官。〈注〉录具乐官也。与庀通。又《广韵》《韵会》毗至切《集韵》毗义切《正韵》毗意切,□音避。《尔雅·释诂》比,俌也。《郭注》俌,犹辅。《易·比卦·彖辞》比,辅也,下顺从也。《卜氏传》地得水而柔,故曰比。又亲也,近也。《周礼·夏官》形方氏使小国事大国,大国比小国。〈注〉比,犹亲也。又和也。《周礼·春官》□人辨九□之名,六曰巫比。〈注〉巫读为筮,比谓筮与民和比也。又近邻之称。《周礼·地官》五家为比,使之相保。五比为闾,使之相受。又案比。《周礼·地官》小司徒掌九比之数,乃颁比法於六乡之大夫,及三年,则大比。〈又〉乡大夫大比考其德行道艺,而兴贤者能者。〈疏〉三年一闰,天道有成,故每至三年则大案比。又及也。《诗·大雅》比于文王,其德靡悔。〈注〉比于,至于也。《前汉·高帝纪》自度比至皆亡之。又频也。《礼·王制》比年一小聘。《汉志》比年,犹频年也。又比比,犹言频频。《前汉·成帝纪》郡国比比地动。又□也。《书·牧誓》比尔干。《正义》楯则□以扞敌,故言比。《史记·苏秦传》骑不得比行。又齐也。《诗·小雅》比物四骊。〈注〉比物,齐其力也。又偏也,党也。《书·洪范》人无有比德。《正义》人无阿比之德,言天下衆[音zhòng]民尽得中也。《论语》君子周而不比。《郑注》忠信为周,阿党为比。又从也。《论语》义之与比。《朱注》比,从也。《晋语》事君者比而不党。〈注〉比谓比义。又合也。《礼·射仪》其容体比於礼,其节比於乐。〈注〉比,亲合也。《汉·刘歆·移太常博士书》比意同力,冀得废遗。《师古注》训合。又密也。《诗·周颂》其比如栉。又比余,栉发具。《史记·匈奴传》汉文帝遗单于比余。《汉书》作比疎。《广雅》比,栉也。《苍颉篇》靡者为比,麤者为疏。今亦谓之梳。《颜师古·急就篇注》栉之大而麤,所以理鬓者,谓之疏,言其齿稀疏也。小而细,所以去虮蝨者,谓之比,言其齿密比也。皆因其体以立名。又矢括曰比。《周礼·考工记》矢人为矢,夹其阴阳以设其比,夹其比以设其羽。《郑司农注》比,谓括也。又《扬子·方言》比。代也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必至切,音畀。近也。倂也,密也。义同。又《正韵》兵媚切,音秘。先也。《礼·祭义》比时具物,不可以不备。《郑注》比时,犹先时也。比,必利反,又甫至反。又《广韵》房脂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频脂切《正韵》蒲麋切,□音毗。和也。一曰次也,□也。比邻,犹□邻。《杜甫诗》不敎鹅鸭恼比邻。又比蒲,地名。《春秋·昭十一年》大蒐于比蒲。又臯比,虎皮也。《左传·庄十年》蒙臯比而先犯之,后人以为讲席。《戴叔伦诗》臯比喜接连。《朱子·张载铭》勇撤臯比。又师比,胡革带钩也。《战国策》胡服黄金师比。通作毗纰。又《唐韵》毗必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簿必切《正韵》簿密切,□音邲。比次也。《增韵》比比,犹总总也。《张九龄荔枝赋》皮龙鳞而骈比。《顾况·持斧章》榱之斯密,如鳞栉比。皆读如邲。又《庄子·齐物论》人籁则比竹是矣。李轨读。《说文》二人为从,反从为比。考证:(《左传·庄十年》蒙臯皮而先犯之。)谨照原文臯皮改臯比。
鳞鳞:《亥集中·鱼字部》《广韵》力珍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离珍切,□音邻。《说文》鱼甲也。《玉篇》鱼龙之鳞也。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其动物宜鳞物。〈注〉鳞,龙之属。《礼·月令》其虫(鳞。〈注〉)龙蛇之属。《淮南子·地形训》凡鳞者,生於庶鱼。又《正字通》双鳞鱼,产湖广石门县东阳山水中,鳞有两重,与诸鱼别,味肥(美。)又姓。《左传·文十六年》鳞鱹为司徒。《类篇》或作□。此条有四字脱落,包括一个空格。今补於()中。
臻臻:《未集下·至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侧诜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缁诜切,□音臻。《说文》至也。《玉篇》及也。《诗·邶风》遄臻于卫。《后汉·章帝纪》泽臻四表。又《玉篇》聚也,衆[音zhòng]也。又《集韵》将先切《韵会》则然切《正韵》则前切,□音笺。《乐章天命篇》羣凶受诛殛,百禄咸来臻。黄华应福始,王凌为祸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