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ī zì piàn zhǐ
成语简拼:ZZPZ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隻字片紙
成语解释
不多的几句话,极少的几个字。指零碎的文字材料。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二页赫然是“只字片纸”几个大字。
(2)绸缪初级中学的昔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只字片纸”。
(3)虎仔写不出成语“只字片纸”,导致期末考试才考了97分。
(4)齐云大哥哥给军丽和雨墦讲解了“只字片纸”的典故。
(5)小聪不会写成语“只字片纸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成语出处
晋·陆机《谢平原内史表》:『片言只字,不关其间。』宋·苏轼《石苍舒醉墨堂》:『胡为议论独见假,只字片纸皆收藏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只只:zhī 1、<助>用于句未,表示感叹。《诗经·柏舟》:『母也天只!不谅人只!』2、<助>用于句中,无实义。《诗经·樛木》:『乐只君子。』3、<副>仅仅;只有。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》:『被林冲赶上,后心只一枪。又搠倒了。』这个意义宋代以前多写作『祗』。4、<副>一直。《朝天子·咏喇叭》:『只吹的水尽鹅飞罢。』zhī 1、<量>用于船等。《群英会蒋干中计》:『乃命收拾楼船一只。』2、<形>孤单。《窦娥冤》:『可怜我孤身只影无辛眷。』[注] 『只』和『隻』本是两个字。Zhī音各义项属『只』,zhī音各义项属『隻』。现在『隻』简化为『只』。[只今] 如今;而今。
字字:zì 1、<动>生育;养育。《论衡·气寿》:『妇人疏字者子活。』2、<动>女子嫁人。《周易·屯》:『十年乃字。』3、<名>文字。《活板》:『每字为一印,火烧令坚。』4、<名>表字。旧时男子二十而冠,冠后根据本名涵义另取别名称表字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陈胜者,阳城人也,字涉。』《五柳先生传》: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,亦不详其姓字。』5、<动>取表字。屈原《离骚》:『名余日正则兮,字余日灵均。』[字乳] 生育。
片片:piàn 1、<名>剖开的木片或草片。2、<名>指扁而薄的东西。《明湖居听书》:『鼓上放了两个铁片儿。』3、<量>《望天门山》:『孤帆一片日边来。』4、<量>座。《游黄山记》:『石峰片夹起。』5、<形>小;少;零散。《失街亭》:『若魏兵来,吾教他片甲不回。』6、<形>多;连成一片的。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:『佛狸祠下,一片神鸦社鼓。』7、<形>指连绵不断的声音。《范进中举》:『只听得一片声的锣响。』
纸纸:zhǐ(1)写字、绘画、印刷、包装等所用的东西,多用植物纤维制造。我国汉代就已经用纸。(2)量词,书信、文件的张数:一纸公文;单据三纸。
只只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诸氏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掌氏切,□音纸。《说文》语已词也。《诗·鄘风》母也天只,不谅人只。《左传·襄二十七年》诸侯归晋之德只。又《诗·王风》其乐只且。〈笺〉言其自乐此而已。又《小雅》乐只君子。〈笺〉只之言是也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明有只好仁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章移切《韵会》支移切,□音支。《广韵》专辞。又《五音集韵》之日切,音质。本之尔切,无质音,今读若质,俗音新增。又《韵会小补》章忍切,音轸,引集韵云:只通作轵,庄子大宗师,而奚来为轵。○按《集韵》轵注,□无只通作轵之明文,虽字义相同,实非一字,《韵会》小补非。又《杨氏转注古音》引《楚辞》大招,白日昭只。只读作馨,语余声。本作□,省作只。○按□、只二字,诸韵书皆分载,音切各别,只□无馨音,杨氏说非。《集韵》亦作□。
字字:《寅集上·子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疾置切《正韵》疾二切,□音自。《说文》乳也。又爱也。《书·康诰》父不能字厥子。乃疾厥子。《周礼·地官·郑注》小国贡轻,字之也。《左传·成四年》楚虽大,非吾族也,其肯字我乎。又文字。字者,孳也,六义相生无穷也。黄帝臣沮诵仓颉,体卦画,摹鸟迹,引伸触类,文字之形始立。《周礼·春官·外史》周礼春官掌达书名于四方。注古曰名,今曰字。疏滋益而多,故更称曰字。又名字。《礼·曲礼》男子二十冠而字。《仪礼·士冠礼》冠而字之,敬其名也。君父之前称名,他人则称字也。〈又〉女子许嫁筓而字。〈注〉亦成人之道也。又女许嫁曰字。《易·屯卦》女子贞不字,十年乃字。又畜之牝者能孕字,故谓牝曰字。《史记·平准书》乗[音chéng]字牝者,傧而不得聚会。亦作牸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宋廉州判官字谔。考证:(《周礼·春官·大宗伯内史》掌书名於四方。〈注〉古曰名,今曰字。滋益而名,故更曰字。)谨照原文改周礼春官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。注古曰名,今曰字。疏滋益而多,故更称曰字。
片片:《巳集中·片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匹见切,偏去声。《说文》判木也。从半木。《广韵》析木也。《玉篇》半也,判也,开坼也。《论语》片言可以折狱者,其由也与。〈注〉孔曰:片,犹偏也。听狱必须两辞,以定是非。偏信一言以折狱者,惟子路可。《朱注》片言,半言也。又《增韵》瓣也。又茶亦以片计。《白居易诗》绿芽十片火前春。《苏轼诗》建茶三十片。又《集韵》《类篇》□普半切,音泮。《集韵》本作牉。《庄子·则阳篇》雌雄片合。详牉字注。
纸纸:《未集中·糸字部》《广韵》《正韵》诸氏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掌氏切,□音只。《说文》絮一苫也。《韵会》古人书於帛,故裁其边幅,如絮之一苫。《释名》纸,砥也,平滑如砥石也。《东观汉记》黄门蔡伦造意,用树皮及敝布鱼纲作纸。《初学记》古者以缣帛依书长短随事截之,名曰幡纸,故其字从糸。至后汉,蔡伦剉[音cuò]故布捣抄作纸。又其字从巾。《张揖·古今字诂》巾部云:纸今帋。则其字从巾之谓也。又姓。《魏书·官氏志》渴侯氏,后改为纸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