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àn shān wéi wáng
成语简拼:ZSWW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连动式成语
常用程度:常用成语
产生年代:近代成语
成语繁体:占山為王成语谜语山大王
成语解释
占:占据,霸占;王:统治者。占据山头,自称为王。比喻独霸一方,称王称霸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指称王称霸
近义词
啸聚山林、落草为寇
成语接龙
1、占山为王→王法无情→情见埶竭→竭泽而渔→渔海樵山→山公启事→事捷功倍→倍道兼行→行峻言厉→厉精图治→治国安民→民力凋敝→敝衣粝食→食骨在喉→喉舌之官→官逼民变→变化无穷→穷富极贵→贵贱高下→下陵上替→替天行道→道尽途殚→殚见洽闻→闻风逃遁→遁迹藏名→名德重望→望而却步→步罡踏斗→斗霜傲雪→雪天萤席→席履丰厚→厚礼卑辞→辞严气正→正大堂皇→皇天后土→土鸡瓦犬→犬吠之盗→盗食致饱→饱经世变→变化有时→时乖命蹇→蹇蹇匪躬→躬逢其盛→盛德遗范→范水模山→山光水色→色衰爱弛→弛高骛远→远至迩安→安常守故→故宫禾黍→黍离麦秀→秀才人情→情见于色→色衰爱寝→寝馈难安→安常习故→故宫离黍→黍离之悲→悲愁垂涕
2、占山为王→王室如毁→毁家纾难→难素之学→学如不及→及溺呼船→船不漏针→针锋相对→对簿公堂→堂高廉远
成语造句
(1)宝庆实验学校的英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占山为王”。
(2)鸽子不会写成语“占山为王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3)记事本的第一页上面写着“占山为王”几个大字。
(4)他想占山为王,控制这一领域。
(5)腾熙大哥哥给昙茜和单汀讲了“占山为王”的典故。
(6)小成写不出成语“占山为王”,导致期末考试才考了97分。
(7)…么揭竿而起,成为占山为王的暴民。
(8)许多人(特别是不信任自由市场的人)预期(自我主义者的)“自我管理”文化会分崩离析、占山为王、挥霍无度、鬼鬼祟祟、和身怀敌意。
(9)去陵水县民族中学的公车上,蕙婷大哥哥给周娇和镘芹讲了『占山为王』的典故。
(10)占山为王,啸聚山林,与星辰异族、外星人族还有他们看不惯的人对抗,打家劫舍,锄强扶弱,也做过不少好事。
(11)据说十几年前,有个会武功的人王冲,在此啸聚山林,拉帮结派,占山为王,称霸一方,当了山寨大王,也就是山寨头目。
(12)大雪封山,李三凭着昔日的记忆来到青云峰下时,天色已经全黑,此时还没有无边无际的青云竹海,更没有占山为王的马匪。
(13)时已是唐朝了,社会不安,虽还远远谈不上天下大乱,但是盗贼渐起,又有绿林凶徒等占山为王,拦路抢劫,横行不法,世道渐乱。
(14)传说中北宋杨家军的杨六郎、李开芳率太平军北伐途中在这里驻扎过,太平军失败后洪秀全手下一个苗将军也在此安营扎寨占山为王。
(15)原本是玉虚宫燃灯道人面前的灯芯,私逃下凡,和温良结义,占山为王,带扇云盔,淡黄袍,点铁枪,白龙马,面如傅粉,三绺长髯。
(16)由于天灾人祸,百姓无以为生,规模不大的造反经常爆发,如嘉庆二十三年山西省交城、平阳、霍州一带,流民聚集,大山连接,占山为王。
成语出处
清·姜振名《永庆升平前传》第69回:『第二件是我也不占山为王,不过是与你比并武艺,也就算完了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占占:一、zhàn(1)占据:霸占;强占;攻占。(2)处在某一种地位或属于某一种情形:占优势;占上风;赞成的占多数。二、zhān占卜。(2)姓。
山山:shān(1)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:一座山;高山。(2)形状象山的东西:冰山。(3)蚕蔟:蚕上山了。(4)指山墙:房山。(5)姓。
为为:wéi 1、<动>做;干。《为学》:『天下事有难易乎?为之,则难者亦易矣。』2、<动>发明;制造;制作。《活板》:『庆历中,有布衣毕昇,又为活板。』3、<动>作为;当作。《公输》:『子墨子解带为城,以牒为械。』4、<动>成为;变成。《察今》:『向之寿民,今为殇子矣。』5、<动>是。《出师表》:『宫中府中,俱为一体。』6、<动>治;治理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安天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?』7、<动>写;题。《伤仲永》:『即书诗四句,并自为其名。』8、<动>以为;认为。《鸿门宴》:『窃为大王不取也。』9、<动>叫做;称做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号为张楚。』10、<动>对待。《鸿门宴》:『君王为人不忍。』11、<动>算作;算是。《殽之战》:『秦则无礼,何施之为?』12、<动>担任。《鸿门宴》:『沛公欲王关中,使子婴为相。』13、<动>对付。《鸿门宴》:『今者出,未辞也,为之奈何。』14、<介>表示被动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『兔不可复得,而身为宋国笑。』15、<连>如果;假如。《战国策·秦策》:『秦为知之,必不救矣。』16、<助>用在句中,起提前宾语的用;用药尾,表示感叹或疑问。《苏武》:『何以汝为见?』《鸿门宴》:『如今人方为刀俎,我为鱼肉。』wèi 1、<介>给;替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庖丁为文惠君解牛。』2、<介>向;对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不足为外人道也。』3、<介>因为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『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。』4、<介>为了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序》:『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。』5、<介>被。《过秦论》:『身死人手,为天下,何也。』6、<介>在……的时候。《晏子使楚》:『为其来也,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。』[为寿] 席间敬酒祝寿。
王王:wáng 1、<名>帝王;君主。《察今》:『先王之所以为法者,何也?』2、<名>秦汉以后帝王称皇帝,『王』成为封爵最高一级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。』3、<动>朝见王。《诗经·殷武》:『莫敢不来王。』wàng 1、<动>称王;统治天下。《鸿门宴》:『沛公欲王关中。』2、<名使动>封……为王;拥戴……为王。《鸿门宴》: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。』[王霸] 王业和霸业。儒家认为用仁义治理天下是王道;用武力征服天下是霸道。[王师] 帝王的军队,也指本朝的军队。
占占:《子集下·卜字部》《唐韵》职廉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之廉切,□音詹。《说文》视兆问也。从卜口。《徐曰》会意。《易·系辞》以卜筮者,尚其占。又《尔雅·释言》隐占也。〈疏〉占者,视兆以知吉凶也。必先隐度,故曰隐占也。又《玉篇》□也。《扬子·方言》视也。《韵会》凡相□谓之占。占亦瞻也。又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章艳切,音□。《广韵》固也。《韵会》固有也。《增韵》擅据也,着位也。《前汉·宣帝纪》流民自占八万余口。《王安石诗》坐占白鸥沙。又《韵会》隐度其辞,口以援人曰口占。《后汉·□遵传》遵常召善书吏於前,治私书谢亲故,冯几口占书数百封,亲疎各有意。又有也。《韩愈·进学解》占小善者,率以录。又《颜延之·陶潜诔》敬述靖节,式遵遗占。〈注〉遗占,即遗令也。
山山:《寅集中·山字部》《广韵》所间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师间切《正韵》师奸切,□与删音同。《说文》山宣也。宣气散生万物,有石而高也。《徐曰》象山峰□起之形。《释名》山,产也。产万物者也。《易·说卦》天地定位,山泽通气。《书·禹贡》奠高山大川。《尔雅·释山》河南华,河西岳,河东岱,河北恒,江南衡,《周礼》谓之镇。《郑注》镇名山安地德者也。又《山海经》山分东西南北中五经。南则自蜀中西南至吴越诸山界。西则自华阴嶓冢以至崑仑积石诸山,今陇西甘肃玉门外,其地也。北则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门诸山,是禹贡冀雍两州之境也。东则自泰岱姑射沿海诸境,则禹贡青州齐鲁之地也。见《读山海经语》。又连山,古易名。《周礼·春官》掌三易之法。一曰连山。〈注〉似山之出内气也。又姓。古烈山氏之后。又公山,复姓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所旃切,音仙《诗·小雅》幽幽南山。叶上干,干音坚。又《孔子·丘陵歌》喟然回虑,题彼泰山。郁确其高,梁甫回连。○按山在删韵,古转声寒删先通,则非止叶音矣。又叶疏臻切,音甡。《班固·东都赋》吐焰生风,欱野歕[音pēn]山。叶下振。《正字通》本部与土阜石三部通者,□互见。考证:(《尔雅·释山》河南华,河西岳,河东岱,河北恒,江南衡,是为五岳。《郑注》镇名山安地德者也。)谨按是为五岳非尔雅原文。镇名山安地德者也是周礼注非尔雅注。谨将是为五岳改作周礼谓之镇,以起注文。
为为:《巳集中·爪字部》《唐韵》薳支切《集韵》于嬀切,□音潙。《说文》母猴也。其为禽好爪。爪母猴象也。下腹为母猴形。王育曰:爪象形也。又《尔雅·释言》作,造,为也。《书·益稷》予欲宣力四方汝为。《洪范》有猷有为有守。又治也。《晋语》疾不可为也。〈注〉为,治也。又使也。《鲁语》其为后世昭前之令闻也。〈注〉为,犹使也。又语词。《前汉·武帝纪》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为。又姓。《广韵》风俗通云:汉有南郡太守为昆。《韵会》鲁昭公子公为之后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于伪切,音□。《广韵》助也。《增韵》所以也,缘也,被也,护也,与也。《书·咸有一德》臣为上为德,为下为民。《释文》为上为下之为,于伪反。徐云:四为字皆于伪反。又《多士》惟我下民秉为。《诗·大雅》福禄来为。〈笺〉为,犹助也。《释文》于伪反,协句如字。又叶吾何切,音莪。《诗·王风》有兔爰爰,雉离于罗。我生之初,尙无为。我生之后,逢此百罹,尙寐无吪。
王王:《午集上·玉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雨方切,音徨。《广韵》大也,君也,天下所法。《正韵》主也,天下归往谓之王。《易·坤卦》或从王事。又《随卦》王用享于西山。《书·洪范》无偏无党,王道荡荡。《诗·小雅》宜君宜王。〈注〉君,诸侯也。王,天子也。◎按秦汉以下,凡诸侯皆称王,天子伯叔兄弟分封于外者亦曰王。又诸侯世见曰王。《诗·商颂》莫敢不来王。〈笺〉世见曰王。又凡尊称亦曰王。《尔雅·释亲》父之考为王父,父之妣为王母。又法王,象王,皆佛号。《华严偈》象王行处落花红。《岑参诗》况値庐山远,抽簪礼法王。〈注〉法王,佛尊号也。又姓。又《諡法》仁义所往曰王。又王屋,山名。《书·禹贡》至于王屋。〈疏〉正义曰:王屋在河东垣县东北。又弓名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弓人,往体寡,来体多,谓之王弓之属。又王连,远志也。见《博雅》夫王,芏草也。见《尔雅·释草疏》。又王鴡,鸟名。《尔雅·释鸟》鴡鸠,王鴡。〈注〉鵰类,今江东呼之为鹗。又王鲔,鱼名。《周礼·天官·䱷人》春献王鲔。〈注〉王鲔,鲔之大者。又蛇名。《尔雅·释鱼》蟒,王蛇。〈注〉蟒,蛇最大者,故曰王蛇。又虫名。《尔雅·释虫》王蛈蜴。注:即螲蟷,似□鼄,在穴中,有盖。今河北人呼蛈蜴。《博雅》虎,王蝟也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于放切,音旺霸王也。《正韵》凡有天下者,人称之曰王,则平声。据其身临天下而言曰王,则去声。《诗·大雅》王此大邦。〈笺〉王,君也。《释文》王,于况反。《前汉·高帝纪》项羽背约而王君王於南郑。《师古注》上王字,于放反。又《广韵》盛也。《庄子·养生主》神虽王,不善也。〈注〉谓心神长王。《释文》王,于况反。又音往。《诗·大雅》昊天曰明,及尔出王。〈传〉王,往也。《朱注》音往。〇按王本古文玉字。注详部首。考证:(《尔雅·释亲》父之母曰王母。)谨照原文改父之妣为王母。(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王弓。〈注〉往体寡来体多曰王。)谨照原文改弓人,往体寡,来体多,谓之王弓之属。(又虫名。《尔雅·释虫》虎,王蝟也。)谨於又虫名尔雅释虫下增王蛈蜴。注:即螲蟷,似□鼄,在穴中,有盖。今河北人呼蛈蜴。二十二字。又按虎王蝟也非尔雅文,查系博雅,谨照原书增博雅二字。(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于放切,徨去声。霸王。)谨按王于放切,徨胡光切,王非徨之去声,今将徨去声霸王五字改为音旺霸王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