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ā zuǐ zā shé
成语注音:ㄗㄚ ㄗㄨㄟˇ ㄗㄚ ㄕㄜˊ
成语简拼:ZZZS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当代成语
成语繁体:咂嘴咂舌
成语解释
形容贪吃的馋相。亦表示食物味道美好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人吃惊
近义词
咂嘴舔唇、咂嘴弄舌、咂嘴弄唇
成语造句
(1)贝贝写不出成语“咂嘴咂舌”,因此期中考试只有98分。
(2)草稿本的第三页写着“咂嘴咂舌”几个大字。
(3)成语咂嘴咂舌的结构和「自作自受」一样,都是ABAC形式。
(4)会会不会写成语“咂嘴咂舌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家国大哥哥给筱明和林淇讲了“咂嘴咂舌”的典故。
(6)巷南中学的单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咂嘴咂舌”。
成语出处
端木蕻良《科尔沁旗草原》二:『菜上来了,老头儿咂嘴咂舌地夸奖这菜的滋味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咂嘴咂嘴:用舌头抵住门齿,吸气发音,表示羡慕、赞叹或可惜。《西游记》第九五回:『行者见师父全不动念,暗自里咂嘴夸称道:「好和尚!好和尚!」』
咂咂:zā 1、<动>吸。《陈州粜米》:『都是些吃仓廒的鼠耗,咂脓血的苍蝇。』2、<动>品味;体会。《水浒传》:『武松提起来咂一咂,叫道:「这酒也不好。」』[咂嘴] 用舌头抵住门齿,吸气发音,表示羡慕、赞叹或可惜。
嘴嘴:zuǐ(1)口的通称:张嘴;闭嘴。(2)(嘴儿)形状或作用象嘴的东西:瓶嘴儿;茶壶嘴儿;烟嘴儿。(3)指说话:别多嘴。
舌舌:shé(1)舌头。(2)象舌头的东西:帽舌;火舌。(3)铃或铎中的锤。
咂咂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篇海》子答切,音帀。入口也。
嘴嘴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集韵》祖委切,音□。本作觜。与□□同。详□字注。
舌舌:《未集下·舌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食列切,然入声。《说文》舌在口,所以言也,别味者也。《徐曰》凡物入口,必于於舌。《六书精薀》舌以卷舒为用,口以开阖为用,各一其阴阳也。《释名》舌,卷也,可以卷制食物,使不落也。〈又〉舌,泄也,舒泄所当言也。《易·说卦》兑为口舌。〈疏〉口舌,为言语之具也。《诗·大雅》莫扪朕舌,言不可逝矣。又射侯上下个曰舌。《仪礼·乡射礼》倍中以为躬,倍躬以为左右舌。〈注〉居两旁谓之个,左右出谓之舌。又言也。《扬子·太□经》吐黄酋舌。〈注〉舌,言也。又姓。《姓纂》越大夫舌庸。又羊舌,复姓。《左传·闵二年》狐突欲行。羊舌大夫曰:不可。〈疏〉羊舌,氏也。爵为大夫。又官名。《周语》坐诸门外,而使舌人体委与之。〈注〉舌人,能达异方之志,象胥之官也。又国名。《淮南子·地形训》穿□民,反舌民。〈注〉反舌民,不可知而自相晓。一说舌本在前,不向喉,故曰反舌也。南方之国名也。《山海经》歧舌国在其东。一曰在不死民东。〈注〉其人舌皆岐。或云:支舌也。又草名。《尔雅·释草》萿,麋舌。〈注〉今麋舌草春生叶,有似於舌。又《博雅》燕薁,蘡舌也。又《正字通》牛舌,芣苢。别名江东呼虾蟇衣,山东名牛舌。又鸟名。《礼·月令》仲夏之月,反舌无声。〈注〉反舌,百舌鸟。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人有多言者,犹百舌之声。〈注〉百舌,鸟名。能易其舌,效百鸟之声,故曰百舌也。又无舌,虫名。《本草注》一名益符,主闭。又长舌,兽名。《山海经》长舌山有兽,名长舌,状如禺,四耳,出则郡多水。又《韵补》叶商刮切,音杀。《诗·大雅》出纳王命,王之喉舌。赋政于外,四方爰发。又叶食伪切,音逝。《郤正释讥》家挟殊议,人怀异计。纵横者欲披其胷,徂诈者暂吐其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