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ā zuǐ nòng shé
成语注音:ㄗㄚ ㄗㄨㄟˇ ㄋㄨㄙˋ ㄕㄜˊ
成语简拼:ZZNS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常用成语
产生年代:近代成语
成语繁体:咂嘴弄舌
成语解释
形容贪馋的样子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人吃惊
近义词
咂嘴舔唇、咂嘴咂舌、咂嘴弄唇
成语示例
(1)菜上来了,老头子咂嘴弄舌地夸奖这菜的味道。▼端木蕻良《科尔沁旗草原》
(2)…喜人卜连元。』他看了又看,念了又念,正在那里咂嘴弄舌,不提防肩膀上有人拍了他一下,叫了一声『亲家』。——晚清·李伯元《官场现形记》
(3)…如果猜得着,这宝也没人打了。』此时只有他一个咂嘴弄舌,众人也不睬他。把个彭太尊气昏了,拿着手里的筹码…——晚清·李伯元《官场现形记》
(4)…刻接过公事,又仔细端详看一遍,一面点头,一面咂嘴弄舌的,自言自语了一回,又说道:『果真是法国人。不是…——晚清·李伯元《官场现形记》
(5)…一时慌了,弯下腰去抓那粉汤,又被两个狗争着,咂嘴弄舌的来抢那地下的粉汤吃。他怒从心上起,使尽平生气力…——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
成语造句
(1)成语「咂嘴弄舌」是一个联合式成语。
(2)都都不会写成语“咂嘴弄舌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3)记事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咂嘴弄舌”几个大字。
(4)可可写不出成语“咂嘴弄舌”,所以昨天考试才99分。
(5)两河中学的强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咂嘴弄舌”。
(6)温舒叔叔给瞰颍和恩淇讲了“咂嘴弄舌”的历史故事。
(7)菜上来了,老头子咂嘴弄舌地夸奖这菜的味道。见端木蕻良《科尔沁旗草原》。
(8)他一时慌了,弯下腰去抓那粉汤,又被两个狗争着,咂嘴弄舌的来抢那地下的粉汤吃。
(9)一面点头,一面咂嘴弄舌的,自言自语了一回。见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五十七回。
(10)在去往辉县市百泉学校的路途中,庆磊大哥哥给米姿和木易介绍了『咂嘴弄舌』的历史典故
成语出处
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十回:『他一时慌了,弯下腰去抓那粉汤,又被两个狗争着,咂嘴弄舌的来抢那地下的粉汤吃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咂嘴咂嘴:用舌头抵住门齿,吸气发音,表示羡慕、赞叹或可惜。《西游记》第九五回:『行者见师父全不动念,暗自里咂嘴夸称道:「好和尚!好和尚!」』
咂咂:zā 1、<动>吸。《陈州粜米》:『都是些吃仓廒的鼠耗,咂脓血的苍蝇。』2、<动>品味;体会。《水浒传》:『武松提起来咂一咂,叫道:「这酒也不好。」』[咂嘴] 用舌头抵住门齿,吸气发音,表示羡慕、赞叹或可惜。
嘴嘴:zuǐ(1)口的通称:张嘴;闭嘴。(2)(嘴儿)形状或作用象嘴的东西:瓶嘴儿;茶壶嘴儿;烟嘴儿。(3)指说话:别多嘴。
弄弄:nòng 1、<动>用手把玩、戏弄。《汉书·赵尧传》:『高祖持御史大夫印,弄之。』[引] 戏耍;游戏。《左传·僖公九年》:『夷吾弱不好弄。』2、<动>作弄。《左传·襄公四年》:『愚弄其民。』3、<动>演奏乐曲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『乃饮卓氏,弄琴。』4、<动>古代百戏乐舞中扮演肤色或表演节目为『弄』。唐代?a href='http://www.baiven.com/baike/224/269485.html' target='_blank' style='color:#136ec2'>小号尉唬未小号靠堋坏取弄臣] 在帝王身边献媚狎玩的臣子。[弄翰] 谓写文章及作画。[弄口] 逞言巧辩;播弄是非。[弄瓦] 瓦,纺缍。给幼女玩弄瓦,有希望她将来能任女工之意,后因称生女为『弄瓦』。[弄璋] 璋,一种玉器。给男孩玩玉璋,有希望他将来具有像美玉一样的品德之意,后因称生男为『弄璋』。
舌舌:shé(1)舌头。(2)象舌头的东西:帽舌;火舌。(3)铃或铎中的锤。
咂咂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篇海》子答切,音帀。入口也。
嘴嘴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集韵》祖委切,音□。本作觜。与□□同。详□字注。
弄弄:《寅集下·廾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卢贡切,笼去声。《尔雅·释言》玩也。〈疏〉谓玩好也。《诗·小雅》载弄之璋。《前汉·赵尧传》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。又戏也。《左传·僖九年》夷吾弱不好弄。〈注〉弄,戏也。《前汉·昭帝纪》上耕於钩盾弄田。〈注〉师古曰:弄田,谓宴游之田。又《韵会》侮也。《前汉·东方朔传》自公卿在位,朔皆敖弄,无所为屈。又乐曲曰弄。《晋书·桓伊传》王徽之泊舟青溪侧,令人谓伊曰:闻君善吹笛,试为我一奏。伊便下车,踞胡牀,为作三调。弄毕。便上车去。《南史·隐逸传》宗少文善琴,古有金石弄,惟少文传焉。《嵆康·琴赋》改韵易调,奇弄乃发。又《字汇》巷也。
舌舌:《未集下·舌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食列切,然入声。《说文》舌在口,所以言也,别味者也。《徐曰》凡物入口,必于於舌。《六书精薀》舌以卷舒为用,口以开阖为用,各一其阴阳也。《释名》舌,卷也,可以卷制食物,使不落也。〈又〉舌,泄也,舒泄所当言也。《易·说卦》兑为口舌。〈疏〉口舌,为言语之具也。《诗·大雅》莫扪朕舌,言不可逝矣。又射侯上下个曰舌。《仪礼·乡射礼》倍中以为躬,倍躬以为左右舌。〈注〉居两旁谓之个,左右出谓之舌。又言也。《扬子·太□经》吐黄酋舌。〈注〉舌,言也。又姓。《姓纂》越大夫舌庸。又羊舌,复姓。《左传·闵二年》狐突欲行。羊舌大夫曰:不可。〈疏〉羊舌,氏也。爵为大夫。又官名。《周语》坐诸门外,而使舌人体委与之。〈注〉舌人,能达异方之志,象胥之官也。又国名。《淮南子·地形训》穿□民,反舌民。〈注〉反舌民,不可知而自相晓。一说舌本在前,不向喉,故曰反舌也。南方之国名也。《山海经》歧舌国在其东。一曰在不死民东。〈注〉其人舌皆岐。或云:支舌也。又草名。《尔雅·释草》萿,麋舌。〈注〉今麋舌草春生叶,有似於舌。又《博雅》燕薁,蘡舌也。又《正字通》牛舌,芣苢。别名江东呼虾蟇衣,山东名牛舌。又鸟名。《礼·月令》仲夏之月,反舌无声。〈注〉反舌,百舌鸟。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人有多言者,犹百舌之声。〈注〉百舌,鸟名。能易其舌,效百鸟之声,故曰百舌也。又无舌,虫名。《本草注》一名益符,主闭。又长舌,兽名。《山海经》长舌山有兽,名长舌,状如禺,四耳,出则郡多水。又《韵补》叶商刮切,音杀。《诗·大雅》出纳王命,王之喉舌。赋政于外,四方爰发。又叶食伪切,音逝。《郤正释讥》家挟殊议,人怀异计。纵横者欲披其胷,徂诈者暂吐其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