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龙豪气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uán lóng háo qì成语注音:ㄧㄨㄢˊ ㄌㄨㄙˊ ㄏㄠˊ ㄑㄧˋ
成语简拼:YLHQ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偏正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元龍豪氣
成语解释
元龙:三国时陈登,字元龙,曾慢待许氾;豪:豪放。形容性格豪放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指人的性格
近义词
元龙高卧
成语接龙
1、元龙豪气→气得志满→满坐风生→生聚教养→养鹰飏去→去太去甚→甚嚣尘上→上智下愚→愚夫惷妇→妇孺皆知→知心知意→意气洋洋→洋洋洒洒→洒心更始→始末缘由→由衷之言→言谈林薮→薮中荆曲→曲眉丰颊→颊上添毫→毫发丝粟→粟陈贯朽→朽棘不雕→雕楹碧槛→槛花笼鹤
2、元龙豪气→气吞牛斗→斗南一人→人各有志→志坚行苦→苦心经营→营私舞弊→弊绝风清→清耳悦心→心灰意败
成语造句
(1)打开练习本,第二页赫然是“元龙豪气”几个大字。
(2)黎平高屯中学的斯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元龙豪气”。
(3)炜殷大哥哥给蔼埠和肖晓介绍了“元龙豪气”的历史典故
(4)小逗写不出成语“元龙豪气”,导致语文测试仅97分。
(5)小苗不会写成语“元龙豪气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成语出处
《三国志·魏志·陈登传》:『氾曰:「陈元龙湖海之士,豪气不除。」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豪气豪气:[háoqì] (1)英雄的各种品质(如勇气、勇敢、自我牺牲、不自私等)(2)豪放的气概。
元元:yuán 1、<名>头。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:『免胄入狄师,死焉。狄人归其元,面如生。』2、<形>为首的。《荀子·王制》:『元恶不待教诛。』3、<数>第一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二世元年七月。』4、朝代名(1271年1368年),开国君王忽必烈。5、<名>黑色。清朝避康熙帝的改『玄』为『元』。《治平篇》:『自此而元焉。』6、<名>天。《淮南子·原道》:『执元德于心而化驰若神。』7、<名>指帝王的年号。《〈指南录〉后序》:『是年夏五,改元景炎。』[元本] (1)首要。(2)元代刊刻的书籍。[元妃] 诸侯的正妻。[元后] (1)远古帝王。(2)后世帝王的正妻。[元气] (1)道家称天地未开时的混浊之气。(2)生命活力。
龙龙:lóng 1、<名>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的动物。《劝学》:『积水成渊,蛟龙生焉。』2、<名>封建时代帝王的象征,也指帝王用的东西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『高祖为人,隆准而龙颜。』3、<名>比喻杰出的人物。《隆中对》:『诸葛孔明者,卧龙也。』[龙飞] (1)比喻帝王将兴或即位。(2)比喻升官,得意。[龙凤] (1)指优异才能的人。(2)形容帝王的相貌。[龙鳞] 指皇帝或其威严。[龙钟] (1)衰老的样子。(2)潦倒的样子。(3)流泪的样子。
豪豪:háo 1、<名>豪猪脊背上长而尖硬的毛。2、<名>杰出的人才;豪杰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江表英豪咸归附之。』3、<形>豪放;豪壮。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:『平原君之游,徒豪举耳,不求士也。』4、<形>有势力。《西门豹治邺》:『三老、官属、豪长者、里父老皆会。』5、<形>强悍;强暴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今天下屯聚之兵,骄豪而多怨。』[又] <名>强横的人;暴徒。《童区寄传》:『是儿少秦武阳二岁,而讨杀二豪,岂可近也。』6、<形>阔绰;豪华。《梁书·贺琛传》:『相竞夸豪,积累如山岳,列肴同绮绣。』
气气:qì 1、<名>云气;空气。《鸿门宴》:『吾令人望其气,皆龙虎,成五采。』《狱中杂记》:『屋极有窗以达气。』2、<名>气候;天气。《采草药》:『此地气之不同也。』3、<名>景象;景色。《饮酒》:『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』4、<名>气息;呼吸。《陈情表》:『但以刘日薄西山,气息奄奄。』5、<名>气味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矢溺皆闭其中,与饮食之气相薄。』6、<名>中医指责的元气。《柳毅传》:『闻子之说,气血俱动。』7、<名>气势;气概。《曹刿论战》:『夫战,勇气也。一鼓作气。』[又] 使气;任性;使性子。《周处》:『周处年少时,凶强侠气,为乡里所患。』8、<名>气节;志气。《出师表》:『诚宜开张圣听,以光先帝遗德,恢宏志士之气。』
元元:《子集下·儿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愚袁切,音原。《精薀》天地之大德,所以生生者也。元字从二从人,仁字从人从二。在天为元,在人为仁,在人身则为体之长。《易·乾卦》元者,善之长也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元,始也。又《广韵》长也。又大也。《前汉·哀帝纪》夫基事之元命。〈注〉师古曰:更受天之大命。又首也。《书·益稷》元首明哉。《前汉·班固叙传》上正元服。〈注〉师古曰:元,首也。故谓冠为元服。又本也。《后汉·班固传》元元本本。又百姓曰元元。《战国策》制海内,子元元。《史记·文帝本纪》以全天下元元之民。〈注〉古者谓人云善人,因善为元,故云黎元。其言元元者,非一人也。又《公羊传·隐元年》元年者何,君之始年也。《左传注》凡人君即位,欲其体元以居正,故不言一年一月。《罗泌·路史》元者,史氏之本辞也。君即位之一年称元,古之史皆然。书太甲元年维元祀,虞夏有元祀之文,非春秋始为法也。又气也。《公羊传注》变一为元。元者,气也。又正月一日曰元日。《书·舜典》月正元日。〈注〉朔日。又諡法,行义悦民,始建国都,主义行德,□曰元。又姓。《韵会》左传,卫大夫元咺。又后魏孝文拓拔氏为元氏,望出河南。又《韵补》叶虞云切,音輑。《桓谭·仙赋》呼则出故,翕则纳新。夭矫经引,积气关元。《史记·叙传》庄王之贤,乃复国□。既赦郑伯,班师华元。◎按新、□□非文韵。考证:(《书·尧典》月正元日。)谨照原书尧典改舜典。
龙龙:《亥集下·龙字部》(古文)竜□□□□□龒《唐韵》《集韵》力钟切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卢容切,□音笼。《说文》龙,鳞虫之长,能幽能明,能细能巨,能短能长,春分而登天,秋分而潜渊。《广雅》有鳞曰蛟龙,有翼曰应龙,有角曰虯龙,无角曰螭龙,未升天曰蟠龙。《本草注》龙耳亏聪,故谓之龙。《易·乾卦》时乗[音chéng]六龙以御天。又星名。《左传·僖五年》龙尾伏辰。〈疏〉角亢氐房心尾箕为苍龙之宿。又《襄二十八年》龙,宋郑之星也。又山名。龙门,在河东,见《禹贡》。龙山,见《山海经》。封龙,见《括地志》。又邑名。《左传·成二年》齐侯伐我北鄙,三日取龙。〈注〉龙,鲁邑。在泰山博县西南。又《前汉·地理志》炖煌郡有龙勒县。又官名。《左传·昭十七年》太皡氏以龙纪,故为龙师,而龙名。又句龙。《左传·昭二十九年》共工氏有子曰句龙。又马名。《周礼·廋人》马八尺以上为龙。《礼·月令》驾苍龙。又龙辅,玉名。《左传·昭二十九年》公赐公衍羔裘,使献龙辅於齐侯。又草名。《诗·郑风》隰有游龙。《陆玑·草木疏》一名马蓼,生水泽中,今人谓之小荭草。又神名。《山海经》有神名烛龙。《屈原·离骚》日安不到,烛龙何照。又姓。汉有龙且。又复姓。夏关龙逢,即豢龙氏后。汉御史扰龙羣,即刘累之后。又人名。奢龙,黄帝臣。《管子·五行篇》奢龙辨乎东方,故使为土师。又舜臣名。《书·舜典》帝曰:龙命汝作纳言,夙夜出纳朕命。又《广雅》龙,君也。又《广韵》通也。又《玉篇》竉也。《诗·商颂》何天之龙。我龙受之。《毛传》读如字。《朱传》宠也。又《玉篇》和也,萌也。又《正韵》与宠同。《诗·商颂·何天之龙释文》郑读作宠,荣名之谓也。○按朱传作叶音。又《正韵》音曨。《孟子》有私龙断焉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莫江切,音厖。《集韵》黑白亲色也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玉人上公用龙。〈注〉谓亲色,非纯玉也。又叶蒲光切,音庞。《易·坤卦》故称龙焉。叶上嫌於无阳。《扬雄·解嘲》以鸱枭而笑凤凰,执蝘蜒而嘲龟龙。《说文》从肉飞之形,童省声。《徐铉曰》象宛转飞动之貌。考证:(《尔雅·释畜》马高八尺为龙。)谨按尔雅作駥不作龙。今改周礼廋人马八尺以上为龙。
豪豪:《酉集中·豕字部》《广韵》胡刀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乎刀切,□音毫。《说文》豕鬣如笔管者,出南郡。《山海经》竹山有兽,其状如豚,白毛,大如筓而黑端,名曰豪彘。〈注〉□猪也。夹髀有麄毫,长数尺,能以脊上毫射物,吴越呼为鸾猪。又《穆天子传》天子之豪马、豪牛、豪羊。〈注〉豪,犹髭也。髭马如马,足四节皆有毛。豪羊似髦牛。又《玉篇》俊也。《正韵》英也。《孟子》若夫豪杰之士。《淮南子·泰族训》智过百人者,谓之豪。《前汉·武帝纪》选豪俊,讲文学。又《广韵》侠也。《史记·信陵君传》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。又《韵会》强也,健也。《前汉·食货志》故大贾畜家不得豪夺吾民矣。又《玉篇》帅也。《史记·韩长孺传》雁门马邑豪聂翁壹。〈注〉豪,犹帅也。又山名。《山海经》豪山多金玉而无草木。又水名。《山海经》密山,豪水出焉。又鱼名。《山海经》渠猪水中多豪鱼,状如鲔,赤喙,尾赤羽,可以已白癣。又刃名。《博物志》豪曹,欧冶子所作。《越绝书》越王取豪曹,薛烛曰:非宝刃也。又州名。《广韵》属九江郡,古钟离国,与吴争桑而灭,隋攺为豪州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宋豪彦,乾道中进士。明豪英,天顺中宜都知县。又与毫通。《礼·经解》差若豪厘,缪以千里。《史记·张耳传》秋豪皆高祖力也。○按豪、毫古通用。徐铉以毫为俗字,泥。又叶寒歌切,音何。《苏辙·咏严颜诗》被擒不辱古亦有,吾爱善折张飞豪。军中生死何足怪,乗[音chéng]胜使气可若何。《说文》本作□。籀作□。《玉篇》亦作□。
气气:《辰集下·气字部》《唐韵》去既切《集韵》丘既切,□音炁。《说文》云气也。象形。一曰息也。或作气、炁。又与人物也。今作乞。又《玉篇》去乙切《广韵》去讫切《集韵》《类篇》欺讫切,□音乞。《博雅》求也。一曰取也。或省文作乞。《徐官·古今印史》气,小篆本作气。气为火所化,其出必炎上,故象炎上之形。凡求乞者必於上,因借为求乞字。气、乞本同一字也。后世隷楷以二字易混,乃省一笔以别之。又《六书正伪》气,俗用气,乃禀气之气。云气必用气。○按天地人物之气虽别,而气、气字义实同,分属则泥矣,《正伪》之说非是。(气)(古文)《唐韵》去既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类篇》丘既切,□音气。《玉篇》□也,息也。《文子·守弱篇》形者,生之舍也。气者,生之元也。《易·乾卦》同气相求。《系辞》精气为物。《礼·月令》孟春之月,天气下降,地气上腾。又《祭义》气也者,神之盛也。〈注〉气谓嘘吸出入者也。又天气曰元气。《后汉·明帝纪》升灵台,望元气。〈注〉元气,天气也。又阴阳曰二气。《太极图说》二气交感,化生万物。又五气。《史记·五帝纪》炎帝修德振兵,治五气。〈注〉王肃曰:五气,五方之气。又《书·洪范·曰雨曰阳曰燠曰寒曰风注》雨木气,阳金气,燠火气,寒水气,风土气为五气。又《素问》寒热风燥湿,五气之聚也。寒生水,热生火,风生木,燥生金,湿生土。又六气。《左传·昭元年》六气:阴阳风雨晦明也。又《庄子·逍遥游》乗[音chéng]天地之正,而御六气之辨。〈注〉平旦为朝霞,日中为正阳,日入为飞泉,夜半为沆瀣,与天□地黄为六气。《王逸·楚辞注》《陵阳子明经》春食朝霞,日欲出时黄气也。秋食沦阴,日没已后赤黄气也。冬食沆瀣,北方夜半气也。夏食正阳,南方日中气也。幷[同并]天□地黄之气为六气。又年有二十四气。《内经》五日谓之□,三□谓之气。《书·正义》二十八宿,布於四方,随天转运,所以叙气节也。气节者,一岁三百六十五日有余,分为十二月,有二十四气,一为节气,谓月初也,一为中气,谓月半也,以彼迭见之星,叙此月之节气。又历家有□气法。《司马彪·续汉书》□气之法,为室三重,涂亹周密,布缇幔室中,以木为按,每律各一,内庳外高,从其方位,加律上,以葭灰抑其内端,案正而□之。气所动者,其灰斯散,人及风所动者,其灰聚。又有望云气法。《周礼·春官》保章氏以五云之物,辨吉凶水旱之祲象。〈注〉视日旁云气之色,青为虫,白为丧,赤为兵荒,黑为水,黄为丰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云气有兽居上者胜。〈又〉日旁云气,人主象。〈又〉金宝之上皆有气,不可不察。海旁蜃气象楼台,广野气成宫阙。然云气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积,精华实息者吉,虚耗者凶。《邵谔·望气经》郁郁葱葱,隐隐隆隆,佳气也。绵绵绞绞,条条片片,兵气也。泽泽焰焰,女子气也。如藤蔓挂树者,宝气也。紫氛如楼者,玉气也。又道家有食气法。《参同契》食气鸣肠胃,吐正吸外邪。又以鼻触物亦曰气。《礼·少仪》执食饮者勿气。〈疏〉执尊长饮食,不鼻臭之也。又《唐韵》《集韵》□许既切。与饩、□□通。《说文》馈客刍米也。引《春秋传》齐人来气诸侯。又叶去讫切,音乞。《成公绥·啸赋》声不假器,用不借物。近取诸身,役心御气。又叶丘谒切,音朅。《嵆康·寒食散赋》当吐利之困患兮,守危殆而假气。喜乳哺之遂安兮,信衆[音zhòng]疾之日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