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古为徒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ǔ gǔ wéi tú成语简拼:YGWT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與古為徒
成语解释
徒:同类的人。和古人作朋友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近义词
借古讽今
成语接龙
与古为徒→徒费无益→益谦亏盈→盈千累百→百败不折→折冲尊俎→俎樽折冲→冲锋陷坚→坚不可摧→摧毁廓清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封面上写着“与古为徒”几个大字。
(2)揭东县地都中学的盘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与古为徒”。
(3)龙龙不会写成语“与古为徒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润雪大哥哥给吴汐和唯倾讲了“与古为徒”的典故。
(5)小丁写不出成语“与古为徒”的拼音。
成语出处
《庄子·人间世》:『为人之所为者,人亦无疵焉,是之谓与人为徒。成而上比者,与古为徒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与与:yǔ 1、<动>给予。《鸿门宴》:『则与一生彘肩。』2、<动>结交;交好。《六国论》: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。』3、<名>朋友;同类者。《原毁》:『其应者,必其人之与也。』4、<动>通『举』。整个;都。《涉江》:『与前世而皆然兮,吾又何怨乎今之人。』5、<连>和。《愚公移山》:『吾与汝毕力平险。』6、<介>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,相当于『跟』、『同』等。《岳阳楼记》:『微斯人,吾谁与归?』7、<介>介绍比较对象,相当于『跟……相比』。《柳毅传》:『洞庭之与京邑,不足为异。』8、<介>为;替。《兵车行》:『去时里正与裹头。』yù 1、<动>赞同。《中山狼传》:『固君子之所不与也。』2、<动>参与;参加。《殽之战》:『蹇叔之子与师。』yú<助>表示疑问、反诘或感叹,相当于『吗』、『吧』、『啊』。这个意义后来写作『欤』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王之所大欲,可得闻与?』[与国] 友好的国家。[与手] 施毒手杀之。
古古:gǔ 1、<名>古代。《庄暴见孟子》: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。』2、<形>历时长焦的;古老的。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『从数骑出,微行入古寺。』
为为:wéi 1、<动>做;干。《为学》:『天下事有难易乎?为之,则难者亦易矣。』2、<动>发明;制造;制作。《活板》:『庆历中,有布衣毕昇,又为活板。』3、<动>作为;当作。《公输》:『子墨子解带为城,以牒为械。』4、<动>成为;变成。《察今》:『向之寿民,今为殇子矣。』5、<动>是。《出师表》:『宫中府中,俱为一体。』6、<动>治;治理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安天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?』7、<动>写;题。《伤仲永》:『即书诗四句,并自为其名。』8、<动>以为;认为。《鸿门宴》:『窃为大王不取也。』9、<动>叫做;称做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号为张楚。』10、<动>对待。《鸿门宴》:『君王为人不忍。』11、<动>算作;算是。《殽之战》:『秦则无礼,何施之为?』12、<动>担任。《鸿门宴》:『沛公欲王关中,使子婴为相。』13、<动>对付。《鸿门宴》:『今者出,未辞也,为之?a href='http://www.baiven.com/baike/224/280147.html' target='_blank' style='color:#136ec2'>魏巍!?4、<介>表示被动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『兔不可复得,而身为宋国笑。』15、<连>如果;假如。《战国策·秦策》:『秦为知之,必不救矣。』16、<助>用在句中,起提前宾语的用;用药尾,表示感叹或疑问。《苏武》:『何以汝为见?』《鸿门宴》:『如今人方为刀俎,我为鱼肉。』wèi 1、<介>给;替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庖丁为文惠君解牛。』2、<介>向;对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不足为外人道也。』3、<介>因为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『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。』4、<介>为了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序》:『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。』5、<介>被。《过秦论》:『身死人手,为天下,何也。』6、<介>在……的时候。《晏子使楚》:『为其来也,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。』[为寿] 席间敬酒祝寿。
徒徒:tú 1、<动>步行。《复庵记》:『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。』2、<名>党徒;同一类人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。』3、<名>门徒;弟子;学生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。』4、<名>役徒;被罚服役的人。《过秦论》:『然陈涉翁牖绳枢之子,甿隶之人,而迁徙之徒也。』5、<形>空;光。《长歌行》:『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。』6、<副>白白地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妾不堪驱使,徒留无所施。』7、<副>只;仅仅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,徒以吾两人在也。』[徒歌] 无乐器伴奏的清唱。[徒然] (1)只是如此。(2)偶然。(3)白白地。[徒跣] 赤脚。[徒役] 服劳役的人;服事师长的门徒弟子。
与与:《子集上·一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正韵》□同与。《说文》赐予也。一勺为与。《六书正伪》寡则均,故从一勺。(与)(古文)《广韵》弋诸切《正韵》弋渚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演女切,□音予。《说文》党与也。《战国策》是君以合齐与强楚。〈注〉与,党与也。《管子·八观篇》请谒得于上,则党与成于下。又《广韵》善也。《礼·礼运》诸侯以礼相与。又《增韵》及也。《易·说卦》是以立天之道,曰阴与阳。立地之道,曰柔与刚。立人之道,曰仁与义。又许也,从也。《论语》吾与点也。《管子·形势解》鬼神助之,天地与之。又待也。《论语》岁不我与。又《博雅》如也。《前汉·韩信传》大王自料,勇悍仁强孰与项王。〈注〉师古曰:与,如也。《司马相如·子虚赋》楚王之猎,孰与寡人。又施予也。《礼·曲礼》与人者,不问其所欲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卜》以邦事作龟之八命,一曰征,二曰象,三曰与。〈注〉与,谓予人物也。又助也。《战国策》吾将深入吴军,若扑一人,若捽一人,以与大心者也。〈注〉与,犹助也。又类也。《周语》夫礼之立,成者为饫,昭明大节而已,少曲与焉。〈注〉与,类也,威仪少比类也。又以也。《诗·召南》之子归,不我与。《朱注》与,犹以也,以谓挟己而偕行也。又和也。《战国策》内□不与,外敌不可拒。〈注〉□犹乱,与犹和也。又用也。《诗·唐风》人之为言,苟亦无与。〈传〉无与,弗用也。又数也。《礼·曲礼》生与来日。〈注〉与,犹数也。又语辞。《礼·表记》君子与其有诺责也,宁有已怨。又容与,闲适貌。《庄子·人间世》因案人之所感,以求容与其心。〈注〉以求从容自放,而遂其侈心也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传》楚王乃弭节,裴回翱翔容与。〈注〉索隐曰:言自得。又《正字通》大与,官名,主爵禄之官。又不与,国名。《山海经》有不与之国,烈姓黍食。又姓。又《广韵》羊洳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羊茹切,□音豫。参与也。《正韵》干也。《中庸》夫妇之愚,可以与知焉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国有六职,百工与居一焉。又县名。《史记·曹相国世家》参以中涓从,将击胡陵方与。〈注〉索隐曰:地理志,二县皆属山阳。正义曰:与,音预。又《正字通》疑虑未决也。通作豫。《前汉·昌邑王传》杨敞犹与无决。又《陈汤传》士卒犹与。通作豫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羊诸切《正韵》云俱切,□音余。语辞。《论语》其为仁之本与。《礼·檀弓》曾子曰:微与。其嗟也可去,其谢也可食。〈疏〉微,无也。与,语助。又《诗·小雅》我黍与与,我稷翼翼。〈笺〉与与,翼翼,蕃庑貌。又《论语》与与如也。〈注〉威仪中适貌。又舒也。《前汉·礼乐志》朱明盛长,旉与万物。〈注〉师古曰:敷与,言开舒也。与,弋於反。又人名。《书·舜典》垂拜稽首,让于殳斨暨伯与。〈传〉殳斨,伯与,二臣名。《释文》与,音余。又山名。同舆。《山海经》敦与之山。〈注〉按名胜志作敦舆山。〈又〉苦山之首,曰休与之山。〈注〉与或作舆。又《集韵》倚亥切,音欸。与也。◎按说文与训赐予也,一勺为与。与训党与也。今俗与字通作与。
古古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公户切《韵会》果五切《正韵》公土切,□音鼓。《尔雅·释诂》古,故也。《说文》从十,口。识前言者也。《徐铉曰》十口所传,是前言也。《玉篇》久也,始也。《书·尧典》曰若稽古帝尧。《诗·邶风》逝不古处。《前汉·艺文志》世正三古。《孟康曰》伏羲上古,文王中古,孔子下古。又《礼·祭义》以祀天地、山川、社稷、先古。〈注〉先古,谓先祖也。又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轮已庳,则於马终古登阤也。〈注〉终古,犹言常也。又贲古,县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益州郡贲古县。又姓。《广韵》周太王从邠适岐,称古公,其后氏焉。汉有古初,蜀志有广汉功曹古牧,北魏有古弼。又草名。《尔雅·释草》红茏古。〈注〉俗呼红草为茏鼓,语转耳。又《集韵》古暮切,音顾。亦作故,义同。《刘向·九叹》兴离骚之微文兮,兾灵修之壹悟。还余车于南郢兮,复姓轨于初古。又《字汇补》溪姑切,音枯。古成氏,复姓。汉广汉太守古成云。后秦古成诜,以文章参枢密。
为为:《巳集中·爪字部》《唐韵》薳支切《集韵》于嬀切,□音潙。《说文》母猴也。其为禽好爪。爪母猴象也。下腹为母猴形。王育曰:爪象形也。又《尔雅·释言》作,造,为也。《书·益稷》予欲宣力四方汝为。《洪范》有猷有为有守。又治也。《晋语》疾不可为也。〈注〉为,治也。又使也。《鲁语》其为后世昭前之令闻也。〈注〉为,犹使也。又语词。《前汉·武帝纪》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为。又姓。《广韵》风俗通云:汉有南郡太守为昆。《韵会》鲁昭公子公为之后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于伪切,音□。《广韵》助也。《增韵》所以也,缘也,被也,护也,与也。《书·咸有一德》臣为上为德,为下为民。《释文》为上为下之为,于伪反。徐云:四为字皆于伪反。又《多士》惟我下民秉为。《诗·大雅》福禄来为。〈笺〉为,犹助也。《释文》于伪反,协句如字。又叶吾何切,音莪。《诗·王风》有兔爰爰,雉离于罗。我生之初,尙无为。我生之后,逢此百罹,尙寐无吪。
徒徒:《寅集下·彳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同都切,音涂。《说文》本作□。步行也。《易·贲卦》舍车而徒。又步卒也。《诗·鲁颂》公徒三万。又《尔雅·释训》徒辇者也。〈疏〉会同田猎,人挽辇以徒行也。《诗·小雅》徒御不惊。又《玉篇》衆[音zhòng]也。《书·仲虺之诰》实繁有徒。《前汉·东方朔传》人至察,则无徒。又《广韵》空也。《尔雅·释训》暴虎,徒搏也。〈注〉空手执也。又《广雅》徒,袒也。《史记·张仪传》秦人捐甲,徒裼以趋敌。又《正韵》但也。《孟子》徒善不足以为政。又《广韵》党也。《张衡·思□赋》朋精粹而为徒。又弟子曰徒。《论语》非吾徒也。《后汉·郑康成传》扶风马融,门徒四百余人。又《广韵》徒隷也。《周礼·天官》冢宰胥十有二人,徒百有二十人。〈疏〉胥有才智为什长,徒给使役,故一胥十徒。又司徒,官名。《书·舜典》汝作司徒。《周礼·地官·司徒疏》司徒,主衆[音zhòng]徒也。又丹徒,县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会稽郡有丹徒县。〈注〉即春秋云朱方也。《地志》秦望气者言其地有王气,始皇使赭衣徒三千凿京岘山,以败其势,因名丹徒。又罪名。《唐书·□法志》用□有五,其三曰徒。徒者,奴也。盖奴辱之,量其罪之轻重,有年数而舍。又申徒,登徒,司徒,□复姓。《风俗通》申屠氏,随音改为申徒氏,夏有申徒狄。《宋玉·好色赋序》大夫登徒子,侍於楚王。〈注〉登徒,姓也。《姓谱》舜尝为尧司徒,支孙氏焉。又叶唐何切,音驼。《道藏歌》运役自然气,於是息三徒。一畅万劫感,庆贺西王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