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ū qīng tuō zǐ
成语注音:ㄧㄩ ㄑㄧㄥ ㄊㄨㄛ ㄗㄧˇ
成语简拼:YQTZ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紆青拕紫
成语解释
纡:系结;青、紫:古代官吏抽佩印绶的颜色。比喻地位显贵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指贵人
近义词
纡朱怀金、纡青佩紫、纡佩金紫、纡朱拖紫、拖青纡紫
成语示例
(1)当时历金门,上玉堂,纡青拖紫,朱丹其毂者,一出王氏之学而已。▲宋·毛滂《上苏内翰书》
成语造句
(1)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“纡青拖紫”几个大字。
(2)掇刀石中学的项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纡青拖紫”。
(3)岚岚不会写成语“纡青拖紫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小超写不出成语“纡青拖紫”的拼音。
(5)依杨叔叔给冬艳和艮红讲了“纡青拖紫”的历史故事。
(6)任纡青拖紫,名齐北斗;论黄数白,富比长淮。见清·袁枚《随园诗话》第二卷。
(7)在去新北市立当时历金门,上玉堂,纡青拖紫,朱丹其毂者,一出王氏之学而已。见宋·毛滂《上苏内翰书》。
(8)至龚诩卒于成化辛丑,更远在缙等后,今亦升列于前,用以昭名教是非,千秋论定,纡青拖紫之荣,竟不能与荷戟老兵,争此一纸之先后也。
成语出处
汉·扬雄《解嘲》:『纡青拖紫,朱丹其毂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青青:qīng 1、<名>蓝色。《劝学》:『青,取之蓝,而青于蓝。』2、<名>深绿色。《陋室铭》:『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。』3、<名>青草或青绿色的植被、庄稼。杜甫《绝句》:『江边踏青罢,回首见旌旗。』4、<名>青山。《始得西山宴游记》:『萦青缭白,外与天际,四望如一。』5、<名>黑色。张志和《渔歌子》:『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。』[青灯] 油灯。[青睐] 用黑眼珠看人。喻重视或喜爱。[青庐] 青布搭的幕帐,是古时举行婚礼的地方。[青冥] 青天;蓝天。[青青] 黑沉沉的样子。青葱的样子。[青箱] 谓世传家学。
拖拖:tuō(1)拉着物体使挨着地面或另一物体的表面移动:拖船;火车头拖着十二个车皮。(2)在身体后面耷拉着:拖着辫子;拖着个尾巴。(3)拖延:这件工作拖得太久了。
紫紫:zǐ 1、<名>紫色。《陌上桑》:『湘绮为下裙,紫绮为上襦。』2、<名>紫色绶带。《芋老人传》:『或绾黄纡紫,或揽辔褰帷。』[紫禁] 皇帝的住处。[紫陌] 京城郊野的道路。[紫气] 宝物的光气或祥瑞之气。
纡纡:《未集中·糸字部》《广韵》忆俱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邕俱切,□音迂。《说文》诎也。一曰萦也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·矢人》中弱则纡。〈注〉纡,曲也。《史记·屈原传》寃结纡轸兮。〈注〉纡,屈也。又《博雅》纡,绳索也。又姓。《广韵》后秦有肥乡侯始平纡邈。又《集韵》匈于切,音訏。义同。又《集韵》乌侯切,音讴。《类篇》阳纡,山名也。又《韵补》叶委羽切《马融·广成颂》大匈哨后,縕巡欧纡。负隅依阻,莫敢婴御。
青青:《戌集中·青字部》寈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仓经切,音鶄。《说文》东方色也。《释名》青,生也。象物之生时色也。《书·禹贡》厥土青黎。《荀子·劝学篇》青出之蓝而青於蓝。又神名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秦宣公作密畤于渭南,祭青帝。又州名。《书·禹贡》海岱惟青州。又鸟名。《礼·曲礼》前有水,则载青旌。〈注〉青,青雀,水鸟。又木名。《庾信·步虚词》空青为一林。〈注〉云笈七签,玉清天中有树,似松,名曰空青之林。又《广韵》男青、女青,皆木名。出罗浮山记。又果名。青子,橄榄也。《苏轼诗》纷纷青子落红盐。又药名。《本草纲目》空青,腹中空,破之有浆,治眼疾。一名杨梅青。〈又〉白青,治目疾,色深者为石青,淡者为碧青。淮南子毕万术云:白青,得铁即化为铜。又曾青、绿青、扁青、绿肤青,□详《本草纲目》。又《韵会》竹皮曰青。《后汉·吴佑传》杀青□以写经书。〈注〉以火炙□令汗取其青,易书复不蠹,谓之杀青。又《唐·李肇·翰林志》凡大清宫道观荐告词文,用青藤纸朱字,谓之青词。又《李绰·岁时纪》上巳曲江禊饮,曰踏青。又姓。《广韵》出何氏姓苑。又复姓三氏,汉有青乌子。又有青牛氏,青阳氏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子丁切。与菁同。《诗·卫风》绿竹青青。〈传〉青青,茂盛貌。《释文》青,子丁反。本亦作菁。又《小雅》其叶青青。《释文》青,子零反。考证:(《荀子·劝学篇》青出於蓝,而胜於蓝。)谨照原文改青出之蓝而青於蓝。
拖拖:《卯集中·手字部》同拕。《班固·西都赋》挟师豹,拖熊螭。〈注〉拖,曳也。读平声。又《礼·少仪》仆者负良绥,申之面,拖诸幦。〈疏〉拖,犹掷也。亦引也。绥申於面前而引之,可置车幦上也。《论语》加朝服拖绅。《司马相如·上林赋》宛虹拖於楯轩。〈注〉拖谓申加於上也。读上声或去声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□吐逻切。牵车也。考证:(《司马相如·子虚赋》宛虹拖於楯轩。)谨照原文子虚赋改上林赋。
紫紫:《未集中·糸字部》《广韵》将此切《集韵》蒋氏切,□音呰。《说文》帛青赤色。《释名》紫,疵也,非正色。五色之疵瑕,以惑人者也。《论语》红紫不以为亵服。《郉昺疏》紫,北方间色。〈又〉恶紫之夺朱也。《何晏注》紫,间色之好者。又水名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传》紫渊在其北。〈注〉文颖曰:西河谷罗县有紫泽,其水紫色。又姓。《广韵》出《何氏姓苑》。又同孳。《荀子·非十二子篇》紫然洞然。〈注〉紫,与孳同。柔弱之貌。考证:(《释名》紫,疵也,非正色。正色之疵瑕,以惑人者也。)谨照原文正色之疵改五色之疵。(又同絮。《荀子·非十二子篇》紫然洞然。〈注〉紫,与絮同。)谨照原文两絮字□改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