纡佩金紫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ū pèi jīn zǐ成语注音:ㄧㄩ ㄆㄟˋ ㄐㄧㄣ ㄗㄧˇ
成语简拼:YPJZ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动宾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紆珮金紫
成语解释
身佩印绶。指身居高位。金,指印;紫,指绶色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近义词
成语示例
(1)猥先诸君纡佩金紫,且喜且惭。▲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
成语造句
(1)成语「纡佩金紫」是一个动宾式成语。
(2)华华不会写成语“纡佩金紫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3)练习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纡佩金紫”几个大字。
(4)咪咪写不出成语“纡佩金紫”,导致期末考试仅97分。
(5)圣卿哥哥给一伽和梓沛讲了“纡佩金紫”的典故。
(6)铁四院中学的长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纡佩金紫”。
(7)嘉言懿行、纡佩金紫、揎拳裸袖、酾酒临江……在比赛的最后几轮,出现的古代生僻字已经非常多,淘汰了诸多选手。
成语出处
汉·蔡邕《陈太丘碑文》:『纡佩金紫,光国垂勋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佩佩:pèi 1、<名>系挂在衣带上的装饰物。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『裙边系着豆绿宫绦,双衡比目玫瑰佩。』2、<动>佩带;挂。《鸿门宴》:『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。』3、<动>敬佩;佩服。杜甫《湘江宴饯裴二端公赴道州》:『鄙人奉未眷,佩服自早年。』[佩服] (1)佩挂。(2)铭记。(3)遵循。(4)悦服;钦敬。[佩弦] 比喻自箴自戒。弦,弓弦。弦常紧绷,所以性缓的人佩以自警。
金金:jīn 1、<名>金子;黄金。《乐羊子妻》:『羊子尝行路,得遗金一饼。』[又] 指铜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秦王购之金千斤,邑万家。』2、<名>泛指钱币;钱财。《报刘一丈书》:『则甘言媚词,作妇人状,袖金以私之。』3、<名>金属的通称。《劝学》:『金就砺则利。』《过秦论》:『收天下之兵,聚之咸阳,销锋镝,铸以为金人十二。』4、<名>金属制成的器皿器具。《木兰诗》:『朔气传金柝,寒光照铁衣。』5、<形>像金属般的;比喻坚固。《过秦论》:『自为关之固,金城千里,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。』6、<量>货币单位。周秦以黄金二十两为一镒,一镒为一金,两汉以黄金一斤为一金,汉以后以银一两为一金。《公输》:『子墨子曰:「请献十金。」』《垓下之战》:『吾闻汉购我头千金。』《五人墓碑记》:『有贤士大夫,发五十金,买五人之脰而函之。』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『持五十金,涕泣谋于禁卒。』7、<名>金色;金黄色。《促织》:『巨身修尾,青项金翅。』[金榜] 黄金制成的匾额。多指科举应试录取的榜。[金波] (1)月亮,月光。(2)月光下的水波。(3)酒名。(4)地名,在今河北大名东。[金城汤池] 金属造成的城,蓄满开水的护城河。比喻城防坚固不可摧。[金兰] (1)牢固而融洽的友情。(2)指结义的兄弟姐妹。[金瓯] (1)金制的盆盂之类。(2)比喻国土完固。[金阙] (1)道家所说的天帝居住的黄金阙。(2)代指人间帝王的宫阙。[金蛇] 喻闪电之光。[金屋] 华丽的房屋。
紫紫:zǐ 1、<名>紫色。《陌上桑》:『湘绮为下裙,紫绮为上襦。』2、<名>紫色绶带。《芋老人传》:『或绾黄纡紫,或揽辔褰帷。』[紫禁] 皇帝的住处。[紫陌] 京城郊野的道路。[紫气] 宝物的光气或祥瑞之气。
纡纡:《未集中·糸字部》《广韵》忆俱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邕俱切,□音迂。《说文》诎也。一曰萦也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·矢人》中弱则纡。〈注〉纡,曲也。《史记·屈原传》寃结纡轸兮。〈注〉纡,屈也。又《博雅》纡,绳索也。又姓。《广韵》后秦有肥乡侯始平纡邈。又《集韵》匈于切,音訏。义同。又《集韵》乌侯切,音讴。《类篇》阳纡,山名也。又《韵补》叶委羽切《马融·广成颂》大匈哨后,縕巡欧纡。负隅依阻,莫敢婴御。
佩佩:《子集中·人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蒲昧切《正韵》步昧切,□音悖。《释名》佩,倍也。言其非一物,有陪贰也。一德佩,一事佩。《诗·郑风》知子之来之,亲佩以赠之。〈传〉亲佩者,珩璜琚瑀冲牙之类。《左传·闵二年》晋狐突曰:佩衷之旗也。《礼·玉藻》古之君子必佩玉,右徵角,左宫羽。〈又〉天子佩白玉,公侯佩山□玉,大夫佩水苍玉,世子佩瑜玉,士佩瓀玫。〈又〉凡带必有佩玉,唯丧否。又《论语》去丧无所不佩。又《白虎通》农夫佩耒耜,工匠佩斧,妇人佩鍼缕。又水萦纡谓之佩。《水经注》鲍丘水北佩谦泽,眇望无垠。又兰渠川水出自北山,带佩衆[音zhòng]溪南流注于渭。又叶蒲眉切,音裴。《诗·秦风》何以赠之,琼瑰玉佩。叶上思。又叶蒲迈切,音败。《屈原·离骚》纷吾既有此内美兮,又重之以修能。扈江离与辟芷兮,纫秋兰以为佩。能音柰。《说文》大带佩也。从人从凡从巾。佩必有巾,巾谓之饰。《徐铉曰》俗别作佩,非。考证:(《释名》佩,倍也。言非一物者,有陪贰也。)谨照原文言非一物者改言其非一物。
金金:《戌集上·金字部》《唐韵》居音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居吟切,□音今。《易·系辞注》天地之数,五五相配以成金木水火土。〈疏〉地四与天九相得,合为金。《书·洪范》五行,四曰金,金曰从革。〈传〉金可以攺更。〈疏〉可销铸以为器也。〈又〉从革作辛。〈传〉金之气味。〈疏〉金之在火,别有腥气,非苦非酸,其味近辛,故云金之气味。又金有五色。《说文》五色金,黄为之,长久薶,不生衣。百炼不轻,从革不违,西方之行,生於土。《尔雅·释器》黄金谓之璗,其美者谓之鏐,白金谓之银,其美者谓之镣。《书·禹贡》厥贡惟金三品。〈传〉金银铜也。《前汉·食货志》金有三等,黄金为上,白金为中,赤金为下。〈注〉白金,银也。赤金,丹阳铜也。师古曰:金者五色,黄金、白银、赤铜、青铅、黑铁。又《公羊传·隐五年》百金之鱼。〈注〉百金,犹百万也。古者以金重一斤,若今万钱矣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不过数金。〈注〉百金,金方寸,重一斤为一金。百金,百斤也。《史记·平准书》黄金一斤。〈注〉索隐曰:如淳云:时以钱为货,黄金一斤直万钱,非也。又臣瓒云:秦以一镒为一金,汉以一斤为一金,是其义也。董彦远曰:汉一斤金四两,直二千五百文。《正字通》或曰古十两为一斤。兵法:兴师一万,日费千金。燕昭王以千金养士,皆此数也。非若今人以二十四铢为一金也。又乐有八音,一曰金。《左传·成十二年》金奏作于下。〈疏〉金奏,击钟以为奏乐之节。金,谓钟及鎛也。《周礼·春官·钟师》掌金奏。又兵也。《礼·中庸》衽金革。《朱注》金戈兵之属。又《韵会》军行钲铎曰金。《释名》金鼓。金,禁也,为进退之禁也。《前汉·李陵传》闻金声而止。〈注〉金,钲也。一名镯。又黄色也。《前汉·宣帝纪》金芝九茎,产於函德殿铜池中。〈注〉金芝,色像金也。《李白·宫中行乐词》柳色黄金嫩。又坚也。《前汉·司马相如传》上金堤。〈注〉金堤,言水之堤塘,坚如金也。《贾谊·过秦论》金城千里。又官名。《周礼·秋官》职金掌凡金、玉、锡、石、丹青之戒令。《魏志·王修传》行司金中郞将。《唐书·百官志》更金部曰司金。《辽史·国语解》阴山采金置冶采链,名山金司。《元史·世祖纪》置淮南淘金司。又《前汉·百官公卿表》更名执金吾。〈注〉金吾,鸟名也,主辟不祥。天子出行,职主先导,以御非常,故执此鸟之象,因以名官。《古今注》金吾,棒也。以铜为之,黄金涂两末,谓为金吾御史大夫。司隷校尉,亦得执焉。又《论语·摘辅象》风后受金法。〈注〉金法,言能决理是非也。又地名。《五音集韵》金州,周为附庸国,魏於安康县置东梁州,后周攺为金州。又《前汉·地理志》金城郡。〈注〉昭帝始元六年置。应劭曰:初筑城得金,故曰金城。臣瓒曰:称金,取其坚也。《方舆胜览》楚威王置金陵邑,因其地有王气,埋金镇之,故名。又山名。《广舆记》在镇江府城西北江中,唐裴头陀於此开山得金,故名。又《述异记》黄金山,生交让树。〈又〉南金山有师子兽。又台名。《白帖》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,以延天下之士,故谓黄金台。又花名。《五代史·附录》汤城淀池多异花。一曰旱金,大如掌。又树名。《洞冥记》影蛾池北有生金树。破之皮间有屑,如金而色青,亦名青金树。又草名。《周礼·春官·郁人注》郁金香草,宜以和鬯。又《拾遗记》祖梁国献蔓金苔。《正字通》百两金,药名。又《唐本草》牡丹,亦名百两金。又古天子号。《帝王世纪》少昊氏以金德王,故号金天氏。又国号。《金史·太祖纪》国有金水,源产金,故号大金。又姓。《五音集韵》古天子,金天氏之后。又汉复姓。金留氏,出《姓苑》。又书名。《前汉·萧望之传》金布令甲。〈注〉金布者,令篇名也。其上有府库金钱布帛之事,因以名篇令甲者其篇甲乙之次。《唐书·艺文志》海蟾子元英还金篇一卷。《宋史·艺文志》丛金诀一卷。又神名。《前汉·郊祀志》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。〈注〉金形似马,碧形似鸡。又阙门名。《前汉·公孙弘传》待诏金马门。〈注〉武帝时更名鲁班门为金马门。又金精,珠名。见《博雅释珠》。又钟名。《拾遗记》帝颛顼有浮金之钟。又星名。《酉阳亲俎》北斗第三星曰视金。《清异录》高丽谓星曰屑金。又金丹。《抱朴子·金丹卷》神人授之金丹仙经。又石名。《淮南子·地形训》黄澒五百岁生黄金。〈注〉澒,水银也。黄金,石名。又去声。《字汇补》音噤。《荀子·解蔽篇》金口闭舌。又《韵补》叶居良切,音疆。《易林》刚柔相伤,火烂销金。考证:(《前汉·宣帝纪》金芝九茎,产於丞德殿铜池中。)谨照原文丞德殿改函德殿。
紫紫:《未集中·糸字部》《广韵》将此切《集韵》蒋氏切,□音呰。《说文》帛青赤色。《释名》紫,疵也,非正色。五色之疵瑕,以惑人者也。《论语》红紫不以为亵服。《郉昺疏》紫,北方间色。〈又〉恶紫之夺朱也。《何晏注》紫,间色之好者。又水名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传》紫渊在其北。〈注〉文颖曰:西河谷罗县有紫泽,其水紫色。又姓。《广韵》出《何氏姓苑》。又同孳。《荀子·非十二子篇》紫然洞然。〈注〉紫,与孳同。柔弱之貌。考证:(《释名》紫,疵也,非正色。正色之疵瑕,以惑人者也。)谨照原文正色之疵改五色之疵。(又同絮。《荀子·非十二子篇》紫然洞然。〈注〉紫,与絮同。)谨照原文两絮字□改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