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ǒu běn yǒu yuán
成语注音:ㄧㄡˇ ㄅㄣˇ ㄧㄡˇ ㄧㄨㄢˊ
成语简拼:YBYY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近代成语
成语繁体:有本有源
成语解释
指有根源;源源本本。同『有本有原』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近义词
有本有原
成语接龙
1、有本有源→源清流清→清歌曼舞→舞文玩法→法家拂士→士农工商→商彝夏鼎→鼎折餗覆→覆亡无日→日新月着→着人先鞭→鞭不及腹→腹心之疾→疾如雷电→电流星散→散带衡门→门单户薄→薄物细故→故步自封→封金挂印→印累绶若→若出一辙→辙乱旗靡→靡然成风→风驰草靡
2、有本有源→源远流长→长谈阔论→论黄数黑→黑灯下火→火冒三尺→尺兵寸铁→铁面无私→私相授受→受宠若惊→惊采绝艳→艳紫妖红→红炉点雪→雪案萤灯→灯尽油干→干干翼翼→翼翼飞鸾→鸾跂鸿惊→惊见骇闻→闻雷失箸→箸长碗短→短小精悍→悍然不顾→顾名思义→义结金兰
成语造句
(1)宝宝写不出成语“有本有源”的拼音。
(2)成语有本有源的结构和「连日连夜」一样,都是ABAC形式。
(3)打开笔记本,第二页赫然是“有本有源”几个大字。
(4)丹丹不会写成语“有本有源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泰华中学的阎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有本有源”。
(6)阎哥哥给藕芸和盈溱讲述了“有本有源”的成语故事。
成语出处
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十八回:『十三妹及至听他说的有本有源,有凭有据,不容不信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有有:yǒu 1、<动>与『无』相对。《论语》:『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。』2、<动>占有。《鸿门宴》:『沛公欲王关中,使子婴为相,珍宝尽有之。』3、<动>掌握。《察今》:『有道之士,贵以近知远。』4、<形>富有。《货殖列传序》:『礼生于有而废于无。』5、<名>收获;出产的东西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退而甘食其土之有。』6、<连>或者。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:『故君子有不战,战则必胜。』7、<助>用在动词前,以助语气。《少年中国说》:『干将发硎,有作其芒。』酉yòu 1、<副>通『又』,表示进一层。《劝学》:『虽有槁暴,不复挺者,輮使之然也。』2、<连>通『又』,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。《陈情表》:『臣密今年四十有四。』[有间] (1)时间很短;一会儿。(2)有缝隙。(3)有仇怨;有矛盾。[有司] 古代设官分职,各有专司,做具体工作。后泛指官吏。
本本:běn 1、<名>草木的根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『臣闻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。』2、<名>树木的干。柳宗元《种树郭橐[音tuó]驼传》:『摇其本以观其疏密。』3、<名>根本;基础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王欲行之,刎盍反其本矣。』4、<名>指农业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今背本而趋末,食者甚众。』5、<名>本源;根源。《原毁》:『为是者有本有原,怠与忌之谓也。』6、<动>依照;依据。《图画》:『虽理想派之作,亦先有本,乃增损而润色之。』7、<动>堆原,考察。《伶官传序》:『抑本其成败之迹,而皆自于人欤?』8、<形>本来的,原来的。《孟子·鱼我所欲也》:『此之谓失其本心。』9、<副>本来;原来。《愚公移山》:『本在冀州之南,河阳之北。』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本自无教训,兼愧贵家子。』10、<名>本钱。韩愈《柳子厚墓志铭》:『子本相侔,则没为奴婢。』11、<形>这里的;自己的。《采草药》:『用芽者自从本说。』12、<名>版本;底本。《活板》:『已后典籍皆为板本。』13、<名>臣下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是无难,别具本章。』14、<量>株;棵。《汉书·龚遂传》:『令口种一树榆,百本薤五十本葱,一畦韭。』15、<量>书籍的一册。《活板》:『若止印三二本,未为简易。』
源源:yuán 1、<名>水的源头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。』2、<名>事物的起源。《原君》:『至废孟子不立,非导源于小儒乎?』
有有:《辰集上·月字部》(古文)《唐韵》云久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云九切,□音友。《说文》不宜有也。《春秋传》曰:日月有食之。从月又声。《九经字样》有,从月。从冃,伪。又《玉篇》不无也。《易·大有疏》能大所有。又《系辞》富有之谓大业。又《诗·商颂》奄有九有。〈传〉九有,九州也。又《左传·桓三年》有年。〈注〉五谷皆熟书有年。又《玉篇》果也,得也,取也,质也,寀也。又姓。《论语》有子。〈注〉孔子弟子有若。又《集韵》尤救切。与又通。《书·尧典》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。《诗·邶风》不日有曀。〈注〉有,又也。又《韵补》叶羽轨切。《前汉·叙传》文艳用寡,子虚乌有。寄言淫丽,托风终始。又叶演女切。《徐干·齐都赋》主人盛飨,期尽所有。三酒既醇,五齐惟醹。
本本:《辰集中·木字部》(古文)楍《唐韵》《正韵》布忖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补衮切,□奔上声。《说文》木下曰本。从木,一在其下,草木之根柢也。《左传·昭元年》木水之有本原。《班固·西都赋》元元本本,殚见洽闻。又《玉篇》始也。又《广韵》旧也,下也。《礼·礼器》反本修古,不忘其初。《尔雅·释器疏》柢本也,凡物之本,必在底下。又《左传注》豫为后地曰张本。又《曲礼》韭曰丰本,菖蒲根曰昌本。又《集韵》《类篇》□逋昆切。同奔。喻德宣誉曰本走。又叶方典切,音匾。《班婕妤·捣素赋》调非常律,声无定本。或连跃而更投,或暂舒而常敛。考证:(《曲礼注》韭曰丰本。)谨按韭曰丰本系经文,非注文,谨省注字。
源源:《巳集上·水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愚袁切,音元。《说文》水泉本也。《礼·月令》为民祈祀山川百源。〈注〉衆[音zhòng]水始出为百源。又水名。《水经注》沁水东与丹水合,水出上党高都县故城东北阜下,俗谓之源源水。又姓。《北魏书·源贺传》秃发傉檀之子贺入后魏,魏大武谓之曰:与卿同源,可为源氏。《韵会》本作厵,篆省作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