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ǐn shuǐ chuò shū
成语注音:ㄧㄣˇ ㄕㄨㄟˇ ㄔㄨㄛˋ ㄕㄨ
成语简拼:YSCS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常用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飲水啜菽
成语解释
饿了吃豆羹,渴了喝清水。形容生活清苦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指生活清苦
近义词
啜菽饮水、饮水食菽
成语接龙
1、饮水啜菽→菽水承欢→欢呼雀跃→跃然纸上→上当学乖→乖僻邪谬→谬种流传→传檄而定→定国安邦→邦家之光→光明磊落→落井投石→石火光阴→阴阳惨舒→舒头探脑→脑满肠肥→肥猪拱门→门可张罗→罗掘俱穷→穷当益坚→坚贞不屈→屈节辱命→命世之才→才高识远→远谋深算
2、饮水啜菽→菽水承欢→欢声雷动→动地惊天→天老地荒→荒无人烟→烟云过眼→眼急手快→快心满志→志盈心满→满而不溢→溢美溢恶→恶直丑正→正直无私→私心自用→用行舍藏→藏锋敛锐→锐挫望绝→绝妙好词→词约指明→明火持杖→杖履纵横→横生枝节→节衣缩食→食不兼肉
3、饮水啜菽→菽水承欢→欢欣若狂→狂涛巨浪→浪蕊浮花→花说柳说→说来说去→去住两难→难分难舍→舍本求末→末大不掉→掉三寸舌→舌端月旦→旦种暮成→成年古代→代代相传→传龟袭紫→紫绶金章→章决句断→断梗飘萍→萍水相逢→逢场游戏→戏彩娱亲→亲密无间→间不容息
4、饮水啜菽→菽水承欢→欢蹦乱跳→跳梁小丑→丑类恶物→物以羣分→分甘同苦→苦尽甘来→来之不易→易如破竹
5、饮水啜菽→菽水承欢→欢蹦乱跳→跳丸日月→月晕础润→润屋润身→身名两泰→泰山其颓→颓垣败井→井井有方
6、饮水啜菽→菽水承欢→欢喜冤家→家殷人足→足食丰衣→衣锦过乡→乡书难寄→寄人檐下→下愚不移→移根接叶
成语示例
(1)独颜氏子饮水啜菽,居于陋巷,无假于外。▲宋·苏辙《答黄庭坚书》
成语造句
(1)本子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饮水啜菽”几个大字。
(2)斌斌写不出成语“饮水啜菽”的拼音。
(3)琤琤不会写成语“饮水啜菽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成语饮水啜菽的形成和名人有关。
(5)林川中学的路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饮水啜菽”。
(6)起价哥哥给滢媚和熠漩讲了“饮水啜菽”的故事。
(7)独颜氏子饮水啜菽,居于陋巷,无假于外。见宋·苏辙《答黄庭坚书》。
(8)去往辛兴一中的巴士上,立周叔叔给甜宇和茉不讲了『饮水啜菽』的历史故事。
成语出处
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檀弓下》:『孔子曰:啜菽饮水尽其欢,斯之谓孝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啜菽啜菽:[chuòshū] 以豆为食。
饮饮:yǐn 1、<动>喝。《劝学》:『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。』2、<名>喝的东西。《夸父逐日》:『渴欲得饮。』3、<动>饮酒。《鸿门宴》:『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。』4、<动>没入。《中山狼传》:『一发饮羽,狼失声而逋。』yìn<动使动>让……喝;给……喝;喂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:『中军置酒饮归客,胡琴琵琶与羌笛。』[饮恨] 含恨受屈而无法申诉。[饮泣] 泪流满面,泪流入口中。
水水:shuǐ 1、<名>水。《劝学》:『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。』2、<名>河流。《登泰山记》:『泰山之阳,汶水西流。』3、<名>泛指水域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刘备、周瑜水陆并进,追操至南郡。』4、<名>水灾。《女娲补天》:『水浩洋而不息。』
啜啜:一、chuài姓。二、chuò<书>(1)喝:啜茗(喝茶)。(2)抽噎的样子:啜泣。
菽菽:shū <名>豆类的总称。《苦斋记》:『启陨箨以艺粟菽,茹啖其草木之荑实。』
饮饮:《戌集下·食字部》淾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於锦切,音上声。《玉篇》咽水也。亦歠也。《释名》饮,奄也。以口奄而引咽之也。《周礼·天官·膳夫》饮用六清。又《酒正》辨四饮之物:一曰清、二曰医、三曰浆、四曰酏。〈注〉清渭醴之泲者,医即内则以酏为醴者,浆今之酨浆,酏今之粥也。又漱也。《仪礼·公食大夫礼》賔坐祭,遂饮奠於丰上。〈注〉饮,潄也。又隐也。《后汉·蔡邕传》邕上疏曰:臣一入牢狱,当为楚毒所迫趣,以饮章辞情,何缘复闻。〈注〉趣音促,饮犹隐也,今匿名文书也。又《正字通》乐律有声饮,以声相转而合也。梁武帝自制四器,名曰通,每通施三弦,因以通声,随声酌其清浊高下也。又饮器,溺器也。《战国策》赵襄子杀智伯,漆其头以为饮器。〈注〉溺器。或曰酒器。又受箭曰饮箭。《郭璞·蛟赞》汉武饮羽。又《广韵》於禁切,音荫。以饮饮之也。《礼·檀弓》酌而饮寡人。《左传·昭二十六年》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。又《庄子·则阳篇》或不言而饮人以和。《说文》或作□。通作饮。互详酉部酓字注。考证:(《周礼》《酒正》辨四饮之物。一曰清〈注〉清渭酒之洓者。)谨照原注酒改醴。洓改泲。
水水:《巳集上·水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式轨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数轨切,□税上声。《说文》准也。北方之行,象衆[音zhòng]水□流,中有微阳之气也。《徐铉曰》衆[音zhòng]屈为水,至柔,能攻坚,故一其内也。《释名》水,准也,准平物也。《白虎通》水位在北方。北方者,阴气,在黄泉之下,任养万物。水之为言濡也。《书·洪范》五行,一曰水。〈又〉水曰润下。《正义曰》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。五行之体,水最微,为一。火渐着,为二。木形实,为三。金体固,为四。土质大,为五。《易·乾卦》水流湿。《说卦》坎为水。《管子·水地篇》水者,地之血气,如筋脉之通流者也。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积阴之寒气为水。又六饮之一。《周礼·天官》浆人掌共王之六饮,水浆醴凉医酏。又《礼·玉藻》五饮:上水、浆、酒、醴、酏。〈注〉上水,水为上,余次之。又《礼·曲礼》凡祭宗庙之礼,水曰清涤。又明水,所以共祭祀。《周礼·秋官》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,以鉴取明水於月,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。〈注〉鉴,镜属,取水者。世谓之方诸。又官名。《左传·昭十七年》共工氏以水纪,故为水师而水名。又《前汉·律正志》五声,羽为水。又天水,郡名,汉武帝所置。又中水,县名,属涿郡。应劭曰:易□二水之中。□见《前汉·地理志》。又黑水,国名,即□韐。又露为上池水。《史记·扁鹊传》饮是以上池之水。〈注〉上池水,谓水未至地,盖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药。又姓。又《韵补》叶式类切,音坠。《刘桢·鲁都赋》苹藻漂於阳侯,芙蓉出於渚际。奋红葩之熩熩,逸景烛於崖水。又叶呼委切,音毁。《李白·游高淳丹阳湖诗》龟游莲叶上,鸟宿芦花里。少女棹轻舟,歌声逐流水。又《韵补》音准。引《白虎通》水之为言准也。○按准乃水之义,非水之音。盖沿《周礼·考工记》郑注,准读为水而误。今不从。
啜啜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广韵》陟劣切《集韵》株劣切,□音辍。《玉篇》泣貌。《诗·王风》啜其泣矣。《音义》啜,张劣反。又《广韵》言多不止。《集韵》与諁同。又《唐韵》昌悦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姝悦切,□音□。《说文》尝也。《尔雅·释诂》啜,茹也。〈注〉啜者拾食。《礼·檀弓》啜菽饮水。又《说文》一曰喙也。又《集韵》泣也。又《玉篇》常悦切,音歠。亦尝也。又《集韵》充芮切,音毳。又《广韵》尝芮切《集韵》称芮切,□音畷。又《广韵》陟卫切《集韵》株卫切,□音缀。义□同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丑芮切,音惙。《尔雅·释诂》茹也,施乾读。又《集韵》兪芮切,音睿。义同。郭璞读。
菽菽:《申集上·草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韵会》□式竹切,音叔。《物理论》衆[音zhòng]豆之总名。《诗·豳风》禾麻菽麦。《春秋·定元年》陨霜杀菽。〈注〉大豆之苗。《礼·檀弓》王注熬豆而食曰啜菽。又《唐韵古音》式沼反。《诗·豳风》烹葵及菽。叶下枣韵。又《篇海》子了切。《集韵》通萩。详萩字注。《诗疏》亦作叔。《广韵》同尗。考证:(《仪礼注》王公熬豆而食,曰啜菽。)谨按仪礼注无此文,查系王肃檀弓注见释文。今改礼檀弓王注熬豆而食曰啜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