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īn wū jí wū
成语注音:ㄧㄣ ㄨ ㄐㄧˊ ㄨ
成语简拼:YWJW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偏正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因烏及屋
成语解释
因某一事物而兼及其它有关事物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形容过分偏爱
近义词
爱屋及乌
成语接龙
1、因乌及屋→屋乌之爱→爱国如家→家传户颂→颂声载道→道在屎溺→溺心灭质→质而不野→野没遗贤→贤妻良母→母以子贵→贵人贱己→己溺己饥→饥不择食→食味方丈→丈二和尚→尚虚中馈→馈贫之粮→粮多草广→广见洽闻→闻风而逃→逃之夭夭→夭桃穠李→李白桃红→红颜白发
2、因乌及屋→屋下架屋→屋如七星→星流霆击→击玉敲金→金龟换酒→酒馀茶后→后海先河→河东三箧→箧书潜递→递胜递负→负气斗狠→狠心辣手→手不停挥→挥汗成雨→雨散风流→流星赶月→月晕础润→润屋润身→身家性命→命在旦夕→夕惕朝乾→乾乾翼翼→翼翼小心→心开目明
成语示例
(1)邹容《革命军》第五章:『呜呼!是又因乌及屋之微意也。』
成语造句
(1)百良中学的星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因乌及屋”。
(2)瓜瓜写不出成语“因乌及屋”,所以昨天考试才99分。
(3)记事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因乌及屋”几个大字。
(4)倩倩不会写成语“因乌及屋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子軒叔叔给竹伶和旖妙讲了“因乌及屋”的历史故事。
(6)邹容《革命军》第五章:『呜呼!是又因乌及屋之微意也。』。
成语出处
《尚书大传·大战》:『臣闻之也:爱人者,兼其屋上之乌。』
成语故事
商朝末年,周武王攻克商都,建立周王朝,周武王不知如何处置商朝遗孤大臣,军师姜子牙说:『如果爱一个人,就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。他们都助纣为虐,应该处死。』大臣周公认为不妥,商纣王的罪过不能由他们承担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因因:yīn 1、<动>因袭;遵循。《过秦论》:『蒙故业,因遗策,南取汉中。』2、<动>接续。《子路、曾晳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:『加之以师旅,因之以饥馑。』3、<动>依照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批大郤,导大窾,因其固然。』4、<动>顺应。《察今》:『变法者因时而化。』5、<名>原因;机会。《孙雀东南飞》:『于今无会因。』6、<介>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,可译为『因为』、『由于』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『恩所加,则思无因喜以谬赏。』7、<介>介绍动作行为的依据,可译为『依靠』、『凭借』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。』8、<介>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,可译为『依照』、『根据』。《核舟记》:『罔不因势象形,各具情态。』9、<介>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,可译为『趁机』、『趁着』。《鸿门宴》:『请以剑舞,因击沛公于坐。』10、<副>就;于是。《鸿门宴》:『贡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。』11、<连>因为;于是。《雁荡山》:『祥符中,因造玉清宫,伐山取材,方有人见之。』《屈原列传》:『上宫大夫见而欲夺之,屈平不与,因谗之。』[因革] 沿袭旧习惯和创造新方法。[因袭] 继承。
乌乌:wū 1、<名>乌鸦。《涉江》:『燕雀乌鹊,巢堂坛兮。』2、<形>黑;黑色。《梅花岭记》:『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。』3、<代>表示疑问或反问,相当于『哪里』、『怎么』。《战国策·秦策》:『秦乌能与齐抗衡?』[乌桓] 古代东北的一个民族,是东胡的一支。[乌菟] 古时楚人称老虎。[乌有] 无;没有。
及及:jí 1、<动>赶上;追上。《殽之战》:『及诸河,则在舟中矣。』2、<动>至;到;到达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『农人告余以春及,将有事于西畴。』《伶官传序》:『及其衰也,数十伶人困之。』3、<动>遭遇;遇到。《叔向贺贫》:『略则行志,假货居贿,宜及于难。』4、<动>推及;涉及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。』5、<动>来得及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方急时,不及召下兵。』[又] <名>指充足的应付时间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乃骇而图之,岂将有及乎?』6、<动>赶得上;比得上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『君美甚,徐公何能及君也。』7、<介>等到;到了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及其所之既倦,情随事迁,感慨系之矣。』8、<介>趁着。《子鱼论战》:『彼众我寡,及其未既济也,请击之。』9、<介>跟,与。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:『屈完及诸侯盟。』10、<连>和,与。《陈情表》:『臣之辛苦,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。』
屋屋:wū 1、<名>本义为屋顶,后泛指房屋。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『卷我屋上三重茅。』2、<名>泛指覆盖物,如车盖等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『纪信乘黄屋车。』[屋除] 屋前台阶。
因因:《丑集上·囗字部》《唐韵》於真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伊真切,□音姻。《说文》从囗大。会意。《徐锴曰》能大者,衆[音zhòng]围就之也。又仍也,袭也。《论语》殷因於夏礼。《孟子》为高必因丘陵,为下必因川泽。《书·尧典》日永星火,以正仲夏,厥民因。〈注〉析而又析也。《礼·礼器》因天事天,因地事地,因名山升中于天,因吉土以享帝于郊。又依也。《论语》因不失其亲,亦可宗也。又托也。《孟子》时子因□子而以告孟子。又由也。《邹阳·上梁王书》夜光之璧,以暗投人於道,莫不按刃相眄者,无因至前也。又缘也。《传灯录》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。欲知后世因,今生作者是。又姓。《左传·定二年》遂人四族,有因氏。《正字通》明有因礼、因絅。又《六书正伪》借为昏姻之姻,言女有所因。又叶乌前切,音烟。《陆云·赠顾尚书诗》殊音合奏,曲异响连。绝我懽条,统我思因。《集韵》或作□。考证:(《邹阳上梁王书》夜光之璧,以暗投人於道,莫不按刃相盼者,无因至前也。)谨照史记汉书本传盼□作眄,改眄。
乌乌:《巳集中·火字部》於《唐韵》哀都切《集韵》《正韵》汪胡切,□音污。《说文》孝鸟也。象形。《埤雅》林罕以为全象鸟形,但不注其目睛。乌体全黑,远而不分别其睛也。《诗·邶风》莫黑匪乌。《小尔雅》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。又《前汉·眭弘传》石立,后有白乌数千,下集其旁。又《尔雅·释鸟》燕白脰乌。〈注〉小尔雅云:白项而羣飞者,谓之燕乌。〈又〉鸀山乌。又《周礼·夏官·罗氏》掌罗乌鸟。〈注〉乌谓□居,鹊之属。又《小尔雅》去阴就阳者,谓之阳乌,鸿雁是也。又《韵会》日中有三足乌。又《说文》孔子曰:乌□,呼也,取其助气故以为乌呼。〈注〉徐铉曰:俗作鸣,非是。《埤雅》乌又为叹词者,乌见异则噪,故以为乌霍。乌霍,叹所异也。又《玉篇》语辞也。又《广韵》安也。《正韵》何也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传》乌有先生者,乌有此事也。〈注〉徐广曰:乌,一作恶。又《史记·天官书》聚一十五星,蔚然曰郞位。〈注〉索隐曰:蔚然,汉书作哀乌,星之状貌。《正字通》星经作依乌,后人因谓郞官为依乌府。又《韵会》黑色曰乌。《史记·匈奴传》北方尽乌骊马。《五代史·梁符彦卿传》太祖赐以所乗[音chéng]爱马一丈乌。又《前汉·杨恽传》仰天拊缶而呼乌乌。〈注〉师古曰:乌乌秦声。关中旧有此曲,亦作鸣。《史记·李斯传》歌呼鸣鸣。又县名。乌氏,因水而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安定郡乌氏。〈注〉乌水出西北入河。氏音支。又乌程,乌伤,属会稽郡。又乌孙,乌桓,皆西域国名。又《广韵》姓也。齐大夫乌枚鸣。见《左传》。又赤乌,殿名。《左思·吴都赋》饰赤乌之暐晔。又《集韵》《类篇》□於加切,音鸦。《前汉·西域传》乌秅国。〈注〉师古曰:乌,一加反。秅,直加反。又《汉鼓吹曲》朱鹭鱼以乌路訾邪,鹭何食,食茄下。不之食,不以吐,将以问诛者。下叶音鰕,者叶音遮。又《集韵》《类篇》□於谏切,音晏。《前汉·西域传》乌秅国。〈注〉郑氏曰:乌秅音鷃拏。师古曰:急言之声,如鷃拏耳。非正音也。又《韵会》古文借作顾字。见义云章。亦转声也。
及及:《子集下·又字部》《唐韵》其立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极入切《正韵》忌立切,□琴入声。《说文》逮也。从又从人。《徐曰》及,捕人也。会意。《广韵》至也。又《韵会》旁及,覃被也。《诗·大雅》覃及鬼方。《周颂》燕及皇天。又《增韵》连累也。《左传·隐六年》长恶不悛,从自及也。又兼与之辞。《左传·宣七年》与谋曰及。又《后汉·党锢传》张俭等八人为八及,言能导人追宗也。又《韵补》叶极业切。《诗·大雅》征夫捷捷,每怀靡及。
屋屋:《寅集上·尸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乌谷切,音沃。《说文》居也。从尸,尸所主也。一曰尸象屋形,从至,至所至止也。《风俗通》止也。《集韵》具也。《玉篇》居也,舍也。《诗·秦风》在其板屋。《周礼·地官》考夫屋。〈注〉夫三为屋,屋三为井,出地贡者,三三相任。又田不耕者,出屋粟。又车盖也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项羽围汉王荥阳,纪信诳楚,乗[音chéng]黄屋车,傅左纛。又夏屋,大俎也。《诗·秦风》於我乎,夏屋渠渠。〈注〉夏,大也。渠渠,俎深广貌。又《礼·亲记》诸侯素锦以为屋,士輤苇席以为屋。〈注〉小帐覆棺者。又地名。《春秋·隐八年》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。〈注〉周地。又王屋,山名,在河东垣县。又《越南志》神屋,龟甲也。又屋庐,复姓。考证:(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项羽围汉王荥阳,纪信诳楚,乗[音chéng]黄屋车,传左纛。)谨照原文传改傅。(《礼·亲记》诸侯素锦以为屋,士輤苇以为屋。)谨照原文苇下增席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