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ǐ rén lú xià
成语简拼:YRLX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补充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当代成语
成语繁体:倚人廬下
成语解释
指依靠别人生活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近义词
倚傍门户、倚门傍户、寄人篱下
成语接龙
1、倚人庐下→下笔千言→言提其耳→耳目喉舌→舌敝耳聋→聋者之歌→歌莺舞燕→燕昭好马→马足龙沙→沙里淘金→金无足赤→赤心相待→待时守分→分工合作→作奸犯罪→罪当万死→死里求生→生花妙笔→笔诛墨伐→伐罪吊民→民生在勤→勤能补拙→拙嘴笨舌→舌桥不下→下笔成文
2、倚人庐下→下笔如神→神工意匠→匠门弃材→材高知深→深情厚意→意懒心灰→灰心短气→气谊相投→投畀豺虎→虎口余生→生吞活夺→夺其谈经→经验之谈→谈不容口→口耳相传→传风搧火→火伞高张→张敞画眉→眉头眼脑→脑满肠肥→肥冬瘦年→年逾古稀→稀世之宝→宝山空回
3、倚人庐下→下不为例→例行公事→事火咒龙→龙言凤语→语不投机→机不旋踵→踵接肩摩→摩顶放踵→踵武相接
成语造句
(1)成语「倚人庐下」是一个补充式成语。
(2)东城高级中学的市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倚人庐下”。
(3)练习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“倚人庐下”几个大字。
(4)骧奭大哥哥给宋美和熙强讲述了“倚人庐下”的历史典故
(5)小波不会写成语“倚人庐下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小嘉写不出成语“倚人庐下”的拼音。
成语出处
郭沫若《芭蕉花》:『最初流到贵州省城,其次又流到云南省城,倚人庐下,受了种种的虐待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倚倚:yǐ 1、<动>靠着。《归去来辞》:『倚南窗以寄傲,审容膝之易安。』2、<动>拄着。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『归来倚杖自叹息。』3、<动>随着;依照。《赤壁赋》:『客有吹洞箫者,倚歌而和之。』[倚傍] 取法。[倚阁] 暂停。阁,通『搁』。[倚重] 重视信赖。
人人:rén 1、<名>人类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夫天者,人之始也。』2、<名>人民;众人。《为学》:『人之立志,顾不如蜀鄙之僧哉?』[又] 人人;每人。《鱼我所欲也》:『非独贤者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。』3、<名>别人;他们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老吾老,以及人人之老。』4、<名>人才;杰出的人物。《左传·文公十三年》:『子无谓秦无人,吾谋适不用也。』5、<名>人品;人的品德操行。《赵威后问齐使》:『是其为人也,有粮者亦食,无粮者亦食。』
庐庐:lú 1、<名>简陋的房屋。《出师表》: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。』[又] 指房屋。《书博鸡者事》:『我当焚汝庐,戕汝家矣。』2、<名>家;家庭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殚其地之出,竭其庐之入。』3、<名>宾客住的房舍。《周礼·遗人》:『十里有庐,庐有饮食。』4、<名>指服丧守墓而在墓旁盖的简陋屋子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『今所谓慧空禅院者,褒之庐冢也。』5、<名>临时搭的帐篷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新妇入青庐。』[庐落] 院落。
下下:xià 1、<名>下面;位置较低的处所。《劝学》:『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。』2、<形>低。《采草药》:『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。』3、<形>下等;次序在后的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『闻寡之耳者,受下赏。』4、<名>地位低下的人;职务低的人;下级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且相如素贱人,吾羞,不忍为之下。』5、<动>从高处到低处。《游黄山记》:『转入石门,越天都之胁而下。』[又] <动使动>使……下去。《李愬雪夜入蔡州》:『元济于城上请罪,进城梯而下之。』6、<动>降下;落下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:『纷纷暮雪下辕门。』7、<动>下坠。《垓下之战》:『项王泣数行下。』8、<动>到……去。多指从上游向下游、从北向南、从大城镇去乡村等。《谭嗣同》:『君乃自湖南溯江,下上海。』9、<动>下达;颁布。《<指南录>后序》:『维扬帅下逐客之令。』10、<动>攻下;攻占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蕲下,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。』11、<动>少于;低于。《师说》:『今之众人,其下圣人也亦矣。』12、<动>谦下;降低身份去交往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公子为人,仁而下士。』13、<量>表示动作的次数。《口技》:『忽然抚尺一下,群响毕绝。』14、<名>方面;方。柳宗元《驳复仇议》:『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,则合于礼矣。』[下车] 地方官员风到任。[下处] 临时居住的地方;寓所;客店。
倚倚:《子集中·人字部》《唐韵》於绮切《集韵》巨绮切《韵会》《正韵》隐绮切,□音輢。因也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祸兮福所倚,福兮祸所伏。又《左传·昭五年》薳启强曰:设机而不倚,爵盈而不饮。又恃也。《前汉·韩信传》百姓罢极怨望,容容无所倚。又偏也,侧也。《礼·问丧》居于倚庐。又倚瑟,合曲也。《前汉·张释之传》慎夫人倚瑟而歌。今填词家谓之倚声。又姓。楚左史倚相之后。又《正韵》於戏切,音意。义同。又《集韵》与奇同。《荀子·修身篇》倚魁之行。〈注〉引《扬子·方言》:秦晋之间,凡物体不具谓之倚。又《庄子·天下篇》南方有倚人焉,曰黄缭。音义同畸。《六书故》偏颇依倚,声义近而微不同。颇甚於偏,倚力於依,察声之广陿轻重,义可知也。凡文各有义,以彼喻此,终不亲切。《说文》依倚互相释,此类甚多,盖无所取之,取诸近似而已。
人人:《子集中·人字部》《唐韵》如邻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而邻切,□音仁。《说文》天地之性最贵者也。《释名》人,仁也,仁生物也。《礼·礼运》人者,天地之德,阴阳之交,鬼神之会,五行之秀气也。又一人,君也。《书·吕□》一人有庆,兆民赖之。又予一人,天子自称也。《汤诰》嗟尔万方有衆[音zhòng],明听予一人诰。又二人,父母也。《诗·小雅》明发不寐,有怀二人。又左人,中人,翟国二邑。又官名。《周礼》有庖人,亨人,浆人,凌人之类。又枫人,老枫所化,见《朝野佥载》。又蒲人,艾人,见《岁时记》。又姓。明人杰。又左人,闻人,俱复姓。又《韵补》叶如延切,音然。《刘向·列女颂》望色请罪,桓公嘉焉。厥后治内,立为夫人。
庐庐:《寅集下·广字部》《唐韵》力居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凌如切,□音闾。《说文》寄也。秋冬去,春夏居。《诗·小雅》中田有庐。〈笺〉中田,田中也。农人作庐焉,以便田事。又《玉篇》屋舍也。《集韵》粗屋总名。《易·剥卦》小人剥庐。《左传·襄二十三年》则犹有先人之敝庐在,君无所辱命。又□舍也。《周礼·地官》十里有庐,庐有饮食。〈注〉庐若今野□,徙有庌也。又直宿,舍也。《前汉·金日磾传》小疾卧庐。〈注〉殿中所止曰庐。《班固·西都赋》周庐千列。〈注〉直宿曰庐。又国名。《周语》庐由荆嬀。〈注〉庐,嬀姓之国,荆嬀,庐女为荆夫人也。又邑名。《楚语》以王如庐。〈注〉庐,楚邑。又州名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庐江郡,开皇初改为庐州。又山名。《庐山记》周威王时,有匡俗庐君,故山取其号。又《正韵》龙都切,音卢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秦无庐。〈注〉庐读为纑,谓矛戟柄竹攒柲。或曰摩□之器。又与籚同。《集韵》籚或作庐。考证:(《前汉·金日磾传》小疾卧庐。〈注〉殿中所正曰庐。)谨据照原书所正改所止。
下下:《子集上·一字部》(古文)丅《广韵》胡雅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亥雅切,□遐上声。在下之下,对上之称。《易·乾·文言》本乎地者亲下。又《说文》底也。《玉篇》后也。又贱也。又《仪礼·士相见礼》始见于君,执挚至下。《郑注》下谓君所。《贾疏》不言所而言下者。凡臣视袷已下,故言下也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亥驾切,遐去声。《正韵》降也,自上而下也。《易·屯卦》以贵下贱。《诗序》君能下下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下,落也。《郉疏》下者,自上而落也。草曰零,木曰落。又去也。《周礼·夏官·司士》岁登,下其损益之数。又《韵补》叶后五切,音户。《诗·召南》于以奠之,宗室牖下。与女叶。《吴棫曰》毛诗下字一十有七,陆德明皆此读。《□第·古音考》与吴同。又叶胡佐切,音贺。《曹丕·寡妇赋》风至兮清厉,阴云曀兮雨未下。伏枕兮忘寐,逮乎朝兮起坐。考证:(《尔雅·释训》下,落也。)谨照原书释训改释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