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义灭身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ǐ yì miè shēn成语简拼:YYMS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以義滅身
成语解释
灭身:牺牲生命。为追求道义而牺牲。
成语造句
(1)打开练习本,第二页赫然是“以义灭身”几个大字。
(2)大双写不出成语“以义灭身”,所以昨天考试仅99分。
(3)可儿不会写成语“以义灭身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新黄浦实验学校的星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以义灭身”。
(5)茵涵哥哥给韶雯和一淋讲述了“以义灭身”的成语典故。
成语出处
三国·魏·曹操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:『及至袁绍据河北,兵势强盛,孤自度势,实不敌之,但计投死为国,以义灭身,足垂于后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以以:yǐ 1、<动>用;使用。《涉江》:『忠不必用兮,贤不必以。』2、<动>做。《子路、曾晳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:『如或知尔,则何以哉?』3、<动>认为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『皆以美于徐公。』4、<介>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、方法,可视情况译为『拿』、『用』、『凭』、『把』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愿以十五城请易璧。』5、<介>起提宾作用,可译为『把』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秦亦不以城予赵,赵亦终不予秦璧。』6、<介>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,可译为『因为』、『由于』等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而吾以捕蛇独存。』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,不可。』7、<介>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、地点,可译为『在』、『从』。《苏武传》: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。』8、<介>表示动作、行为的对象,用法同『与』,可译为『和』、『跟』;有时可译为『率领、带领』。《战国策·周策》:『天下有变,王割汉中以楚和。』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(公子)欲以客往赴秦军,与赵俱死。』9、<连>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,可译为『而』、『又』、『并且』等,也可省去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『夫夷以近,则游者众;险以远,则至者少。』10、<连>表示承接关系,『以』前的动作行为,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,可译为『而』,也可省去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『予与四人拥火以入。』11、<连>表示因果关系,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,可译为『因为』、『由于』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吾所以为此者,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。』12、<连>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。《归去来辞》:『木欣欣以向荣,泉涓涓而始流。』13、<连>表目的关系,可译为『而』『来』『用来』等。《师说》:『作《师说》以贻之。』14、<连>表示时间、方位、数量的界限或范围,用法同现代汉语。《张衡传》:『自王侯以下,莫不逾侈。』15、<连>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,可译为『至于』。《柳毅传》:『然自约其心者,达君之冤,余无及也。以言慎勿相避者,偶然耳,岂有意哉!』16、<副>通『已』。已经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座买鱼烹食,得鱼腹中书,固以怪之矣。』17、<动>通『已』。停止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无以,则王乎?』18、<副>只是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『君家所寡有者,以义耳。』[以往] 以后。[以为] (1)认为。(2)使……成为。(3)把……当作。(4)作为;用作。
义义:yì 1、<名>公正、合宜的道德、行为或道理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『谨庠序之教,申之以孝悌之义。』2、<动>坚持正义。《公输》:『吾义固不杀人。』3、<形>合道义的;适宜的;公正合理的。《鸿门宴》:『亡去不义,不可不语。』4、<名>情义;恩情。《孙雀东南飞》:『吾已失恩义。』5、<名>意义;意思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举类迩而见义远。』6、<副>本着道义。《祭妹文》:『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,堂上阿奶仗汝扶持。』
灭灭:miè 1、<动>熄灭。《尚书·盘庚》:『若火之燎于原,不可向迩,其犹可扑灭。』2、<动>灭亡;消灭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今数雄已灭,惟孤尚存。』3、<动>消失;磨灭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『距洞百余步,有碑仆道,其文漫灭。』4、<形>暗。《小石潭记》:『潭西南而望,斗折蛇行,明灭可见。』
身身:shēn 1、<名>人或动物的躯干。《国殇》:『首身离兮心不惩。』2、<名>整个身躯。《狼》:『身已半入,止露尻尾。』3、<名>自身;本身;自己。《师说》:『于其身也,则耻师焉。』4、<副>亲自。《隆中对》:『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。』5、<名>一生;生命。《陟江》:『固将重昏而终身。』《五人墓碑记》:『一旦抵罪,或脱身以逃。』6、<名>同『娠』,身孕。《与妻书》:『且以汝之有身也,更恐不胜悲。』
以以:《子集中·人字部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养里切,怡上声。为也。《论语》视其所以。又因也。《诗·邶风》何其久也,必有以也。《左传·昭十三年》我之不共,鲁故之以。〈注〉以鲁故也。《列子·周穆王篇》宋人执而问其以。又用也。《论语》不使大臣怨乎不以。又《左传·僖二十六年》凡师能左右之曰以。《易·师卦》能以衆[音zhòng]正。又《诗·周颂》侯强侯以。〈注〉强民有余力来助者,以间民转移执事者。又同已。《孟子》无以,则王乎。又古以与声相通。《礼·燕礼》君曰:以我安。〈注〉犹与也。《魏书·李顺传》此年行师,当克以不。《韩愈·剥啄行》凡今之人,急名以官。〈注〉韩文与多作以。又《集韵》与似同。《易·明夷》箕子以之。郑氏,荀氏皆作似。考证:(《诗·卫风》何其久也,必有以也。)谨照原书卫风改邶风。
义义:《未集中·羊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宜寄切,音议。《说文》己之威仪也。从我羊。〈注〉臣铉等曰:与善同意,故从羊。《释名》义,宜也。裁制事物,使各宜也。《易·乾卦》利物足以和义。又《说卦传》立人之道,曰仁与义。又《容斋随笔》人物以义为名,其别最多。仗正道曰义,义师,义战是也。众所尊戴曰义,义帝是也。与衆[音zhòng]共之曰义,义仓,义社,义田,义学,义役,义井之类是也。至行过人曰义,义士,义侠,义姑,义夫,义妇之类是也。自外入而非正者曰义,义父,义儿,义兄弟,义服之类是也。衣裳器物亦然。在首曰义髻,在衣曰义襴,义领之类是也。合众物为之,则有义浆,义墨,义酒。禽畜之贤者,则有义犬,义乌,义鹰,义鹘。又义渠,戎国地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伐义渠,虏其主。〈注〉宁广二州,春秋及战国时为义渠,戎国之地也。又姓。《前汉·酷吏传》义纵,何东人。又与谊同。《前汉·董仲舒传》渐民以仁,摩民以谊。又与仪通。《前汉·邹阳传》使东牟朱虚东褒义父之后。〈注〉应劭曰:邾仪父也。师古曰:义读曰仪。又与宜同。《韵补》周官凡杀人而义者,史记君义嗣,□鱼羁切。又《韵补》叶牛何切。周官注:仪作义,古皆音俄。古文尚书:无偏无陂,遵王之义。陂音坡。◎按说文在我部。今从正字通倂入。
灭灭:《巳集上·水字部》《唐韵》亡列切《集韵》莫列切,□音搣。《说文》尽也。《周礼·夏官》大司马九代之,灋外内乱,鸟兽行,?蛎鹬!醋ⅰ祷倨渥诿砩琊⒃幻稹S置灰病!兑住ご蠊饭婷鸲ァS只鹣ㄒ病!妒椤づ谈啡艋鹬怯谠豢上蝈牵溆炭善嗣稹S帧对喜埂芬睹髅厍校裘摹!恫苤病は钠粼蕖反笳接诟剩徐枰悦稹M裰詈睿藖V。
身身:《酉集中·身字部》《唐韵》失人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升人切,□音申。《说文》躬也,象人之身。《尔雅·释诂》我也。〈疏〉身,自谓也。《释名》身,伸也。可屈伸也。《广韵》亲也。《九经韵览》躯也。总括百骸曰身。《易·艮卦》艮其身。又《系辞》近取诸身。《书·伊训》检身若不及。《孝经·开宗明义章》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。又《诗·大雅》大任有身。〈传〉身,重也。〈笺〉重为怀孕也。〈疏〉以身中复有一身,故言重。又告身。《唐书·选举志》拟奏受皆给以符,谓之告身。又《史记·西南夷传》身毒国。〈注〉索隐曰:身音捐。又《韵补》叶尸连切。《杨方·合欢诗》我情与子合,亦如影追身。寝共织成被,絮用同功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