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í shén yǎng xìng
成语注音:ㄧˊ ㄕㄣˊ ㄧㄤˇ ㄒㄧㄥˋ
成语简拼:YSYX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頤神養性
成语解释
指保养精神元气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近义词
颐养精神、颐神养气
成语接龙
颐神养性→性烈如火→火伞高张→张口掉舌→舌敝唇枯→枯蓬断草→草率将事→事过境迁→迁兰变鲍→鲍子知我→我行我素→素不相识→识微见远→远泝博索→索隐行怪→怪诞诡奇→奇文瑰句→句斟字酌→酌盈剂虚→虚往实归→归心如箭→箭拔弩张→张灯结采→采兰赠药→药到病除
成语示例
(1)颐神养性,省畋游之娱;去奢从俭,减工役之费。▲《旧唐书·岑文本传》
成语造句
(1)本军哥哥给蕊岚和潍妃讲了“颐神养性”的故事。
(2)打开本子,上面赫然是“颐神养性”几个大字。
(3)东东写不出成语“颐神养性”的拼音。
(4)红红不会写成语“颐神养性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吉水二中的门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颐神养性”。
(6)颐神养性,省畋游之娱;去奢从俭,减工役之费。见《旧唐书·岑文本传》。
(7)去往长垣县恼里镇南洋学校的面包车上,语晴大哥哥给慧亭和竞漪讲了『颐神养性』的典故。
成语出处
《魏书·显祖纪》:『其践升帝位,克广洪业,以光祖宗之烈,使朕优游履道,颐神养性,可不善欤?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养性养性:[yǎngxìng] 陶冶心性。
颐颐:yí 1、<名>面颊。《孙子·九地》:『偃卧者涕交颐。』2、<动>保养。嵇康《幽愤诗》:『颐性养寿。』3、<助>无意义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『客曰:「夥颐!涉之为王沈沈者!」』
神神:shén 1、<名>神灵。《愚公移山》:『操蛇之神闻之。』[又] 人死后变成的『精灵』。《国殇》:『身既死兮神以灵。』2、<名>精神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。』3、<名>神采;动人的表情。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『俊眼修眉,顾盼神飞。』4、<形>神奇;神异。《活板》:『若印数十百千本,则极为神速。』[神明] (1)人的聪明才智。(2)敬称神灵。[神气] 人的表情。也指人的精神面貌。[神器] 帝王的王位。
养养:yǎng 1、<动>生养;抚养。杜甫《兵车行》:『生女犹得嫁比邻,养男埋伏随百草。』2、<动>奉养;赡养。《陈情表》:『乌鸟私情,愿乞终养。』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独子无兄弟,归养。』3、<动>培养;保养。《病梅馆记》:『斫其正,养其旁条。』《庖丁解牛》:『得养生焉。』4、<动>饲养;豢养。《促织》:『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。』5、<名>养生的东西。《五蠹》:『不事力而养足。』6、<名>厨师。《公羊传·宣公十二年》:『厮役扈养死者数百人。』[养养] 忧虑不安的样子。[养拙] 犹守拙,指隐退不仕。
性性:xìng 1、<名>人的本性;生性。《训俭示康》:『吾性不喜华靡。』2、<名>事物的本质特点。《采草药》:『此物性之不同也。』3、<名>性格;脾气。《陈州粜米》:『人见我性儿不好。』[性体] 本性品质。[性行] 性格行为。
颐颐:《戌集下·页字部》《唐韵》与之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盈之切《正韵》延知切,□音移。《说文》顄也。《礼·玉藻》颐溜垂拱。〈疏〉溜,屋檐,身俯故头临前,垂颐如屋溜。〈又〉端行,颐溜如矢。《释文》颐音夷。《前汉·贾谊传》颐指如意。〈注〉但动颐指麾,则所欲皆如意。又卦名。《易·颐卦》颐,贞吉,观颐,自求口实。〈疏〉颐,养也。〈又〉初九,观我朶[音duǒ,同朵]颐。〈注〉朶[音duǒ,同朵]颐者,嚼也。又期颐,老也。《礼·曲礼》百年曰期颐。〈注〉饮食居处皆待于养也。又《小尔雅》颐,深也。又语助声。《史记·□涉世家》夥颐,涉之为王沈沈者。〈注〉楚人谓多为夥。又言颐者,助声之辞也。又地名。《史记·灌婴传》与汉王会颐乡。〈注〉苦县有颐乡。《说文》本作□。《集韵》亦作□。
神神:《午集下·示字部》《唐韵》食邻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乗[音chéng]人切,□音晨。《说文》天神,引出万物者也。《徐曰》申即引也,天主降气,以感万物,故言引出万物。又《皇极经世》天之神栖乎日,人之神栖乎目。又神明。《书·大禹谟》乃圣乃神。《孔传》圣无所不通,神妙无方。《易·系辞》阴阳不测之谓神。《王弼云》神也者,变化之极,妙万物而为言,不可以形诘。《孟子》圣而不可知之谓神。又鬼神。阳魂为神,阴魄为鬼。气之伸者为神,屈者为鬼。又諡法。《史记》民无能名曰神。又姓。汉骑都尉神矅。又升人切,音伸。《张衡·东京赋》神荼副焉。〈注〉海中神名。神,音伸。荼,音舒。又叶时连切,音禅。《焦仲卿诗》念与世间辞,千万不复全。故作不良计,勿复怨鬼神。《班固·答宾戏》言通帝王,谋合圣神,殷说梦发於傅岩,周望兆动於渭滨。〈注〉神,叶时连切。滨,叶□眠切。○按:顾炎武《金石文字记》曰神,古□多作□,下从旦。《礼·郊特牲》所以交於旦明之义。郑康成云:旦当为神,篆字之伪。《庄子》有旦宅而无情死,亦读为神。盖昔之传书者遗其上半,因伪为旦耳。此说甚是,非旦可作神也。
养养:《戌集下·食字部》《广韵》余两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以两切,□音痒。《玉篇》育也,畜也,长也。《易·颐卦》观颐,观其所养也。又取也。《诗·周颂》於铄王师,遵养时晦。〈传〉养,取也。又养养,忧貌。《诗·邶风》中心养养。〈注〉忧不定貌。又《博雅》养,使也。《公羊传·宣十二年》厮役扈养。〈注〉艾草为防者曰厮,汲水浆者曰役,养马者曰扈,炊烹者曰养。又《史记·儒林传》儿宽常为弟子都养。〈注〉都养,为弟子造食也。又姓。养由基,见《左传·成十六年》。养奋,见《孝子传》。又与痒同。《荀子·正名篇》疾养凔热,滑铍轻重,以形体异。又《广韵》《正韵》余亮切《集韵》弋亮切,□音恙。《玉篇》供养也,下奉上也。《礼·月令》收禄秩之不当,供养之不宜者。〈注〉谓凡恩命滥赐膳服,侈僭踰制者。《说文》本作养。《字汇》省作□,附六画,非。考证:(《诗·周颂》於烁王师,遵养时晦。)谨照原文於烁改於铄。
性性:《卯集上·心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息正切,音姓。《中庸》天命之谓性。〈注〉性是赋命自然。《孝经·说曰》性者,生之质也。若木性则仁,金性则义,火性则礼,水性则知,土性则信。又《通论》性者,生也。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以土会之法,辨五地之物生。杜子春读生为性。《贾疏》性亦训生,义既不殊,故后郑不破之也。又《貉隶注》不生乳。刘音色敬切。又无为而安行,曰性之。《孟子》尧舜性之也。又姓。又《集韵》新佞切,音胜。心悸也。《□淳曰》性字从生从心,是人生来具是理于心方名曰性。考证:(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以土会之法,辨五地之物生。杜子春读生为性。《释文》性亦训生。)谨照周礼原本释文改贾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