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í xíng wàng xìng
成语注音:ㄧˊ ㄒㄧㄥˊ ㄨㄤˋ ㄒㄧㄥˋ
成语简拼:YXWX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遺形忘性
成语解释
超脱形骸,舍弃心性,进入忘我的精神境界。同『遗形藏志』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近义词
遗形藏志
成语接龙
遗形忘性→性命交关→关怀备至→至亲好友→友风子雨→雨过天青→青出于蓝→蓝田生玉→玉树芝兰→兰因絮果→果不其然→然荻读书→书不尽意→意出望外→外刚内柔→柔茹寡断→断章摘句→句栉字比→比肩叠踵→踵趾相接→接踵而来→来去分明→明窗浄几→几次三番→番窠倒臼
成语造句
(1)打开笔记本,第二页赫然是“遗形忘性”几个大字。
(2)灰灰写不出成语“遗形忘性”的拼音。
(3)仅赣叔叔给薇妮和禧璎介绍了“遗形忘性”的成语故事。
(4)小玲不会写成语“遗形忘性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长顺县马路中学的招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遗形忘性”。
成语出处
前蜀·杜光庭逸句:『返朴还淳皆至理,遗形忘性尽真铨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忘性忘性:[wàngxìng] 容易忘事的毛病。
遗遗:yí 1、<动>遗失;丢失。《过秦论》:『秦无亡矢遗镞之费,而天下诸侯已困矣。』2、<动>放弃;舍弃。《师说》:『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。』3、<名>遗失的东西。《乐羊子妻》:『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?』4、<动>遗留。《伶官传序》:『此三者,吾遗恨也。』[又] 特指死人遗留下来的。《<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>序》:『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。』wèi 1、<动>赠送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公子闻之,往请,欲厚遗之。』2、<名>给予的东西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『父母岁有裘葛之遗。』[遗风] 流传下来的风尚。[遗民] 改朝代后仍然效忠前朝的人。
形形:xíng 1、<名>形体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『既自以心为形役,奚惆怅而独悲。』2、<名>容貌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颜色憔悴,形容枯槁。』3、<名>形象;形状。《订鬼》:『泄于目,目见其形。』4、<名>形势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则荆吴之势强,鼎足之形成矣。』5、<动>表露;表现。《黄生借书说》:『往借,不与,归而形诸梦。』6、<名>表现出的现象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,何以异?』7、<动>对比。《老子》:『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。』[形容] (1)形体容貌;神色。(2)描摹;描述。[形质] (1)肉体;躯壳。(2)身材相貌。(3)才能与气质。
性性:xìng 1、<名>人的本性;生性。《训俭示康》:『吾性不喜华靡。』2、<名>事物的本质特点。《采草药》:『此物性之不同也。』3、<名>性格;脾气。《陈州粜米》:『人见我性儿不好。』[性体] 本性品质。[性行] 性格行为。
遗遗:《酉集下·辵字部》《唐韵》以追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夷隹切,□音夷。《说文》亡也。《易·泰卦》不遐遗。〈注〉用心弘大,无所遗弃也。《诗·小雅》弃予如遗。〈注〉言忘去不复存省也。《周礼·秋官·司刺》三曰遗忘。又《正韵》失也。《前汉·贾谊传》功不遗矣。《后汉·桓荣传》虑无遗计。又《集韵》余也。《礼·乐记》有遗音者矣。〈注〉有不尽之音。《屈原·离骚》依彭咸之遗则。〈注〉遗,余也。又留也。《书·大诰》宁王遗我大宝龟。《左传·昭十九年》古之遗爱也。又《字汇补》便旋也。《前汉·东方朔传》小遗殿上。《南史·谢几卿传》小遗沾令史。〈注〉即俗言小便也。又《正字通》遗遗,与委蛇通。《战国策》出遗遗之门。〈注〉言其路逶迤也。《管子·枢言篇》遗遗乎若有从治。又姓。鲁费宰南遗之后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以醉切,遗去声。投赠也,馈也。《周礼·地官·遗人注》以物有所馈遗也。《左传·隐元年》请以遗之。又《玉篇》余恚切《正韵》于位切,□音□。又《集韵》徐醉切,音遂。盈之切,音怡。愈水切,音唯。义□同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旬为切《等韵》似为切。□与随同。谦以下人也。《诗·小雅》莫肯下遗。〈注〉遗,音随。
形形:《寅集下·彡字部》《唐韵》户经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乎经切《正韵》奚经切,□音邢。《说文》象形也。《释名》形有形象之异也。《易·乾卦》品物流形。又《系辞》在地成形。又《玉篇》形,容也。《书·说命》乃审厥象,俾以形旁求于天下。〈传〉审所梦之人,刻其形象。《谷梁传·桓十四年》望远者,察其貌而不察其形。〈注〉貌,姿体。形,容色。又《韵会》形,体也。《前汉·杨王孙传》形骸者,地之有也。又《正韵》现也。《大学》此谓诚於中,形於外。又骨露也。《礼·曲礼》居丧之礼,毁瘠不形。〈注〉形谓骨见。又地势也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秦形胜之国。〈注〉得形势之胜便者。《前汉·鼂错传》臣闻用兵临战合刅之急者。一曰得地形。又器也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饭土塯,啜土形。〈注〉如淳曰:土形,饭器之属,瓦器也。◎按与鉶同。
忘忘:《卯集上·心字部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武方切《正韵》无方切,□音亡。《说文》不识也。《增韵》忽也。又遗也。《书·微子之命》予嘉乃德,曰笃不忘。谓不遗也。又《仪礼·士冠礼》寿考不忘。〈注〉长有令名,不忽然而遽尽也。又善忘,病也。《庄子·达生篇》气下而不上,则使人善忘。又坐忘,无思虑也。《庄子·大宗师》回坐忘。又《广韵》《正韵》巫放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无放切,□音妄。《韵会》弃忘也。《增韵》遗忘也。《周礼·地官·司刺》三宥,一曰遗忘。又志不在也。《左传·隐七年》郑伯盟,歃如忘。〈注〉志不在于歃血也。又《韩愈·别窦司直诗》中盘进橙栗,投掷倾脯酱。欢穷悲心生,婉恋不能忘。《说文》从心从亡。会意。
性性:《卯集上·心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息正切,音姓。《中庸》天命之谓性。〈注〉性是赋命自然。《孝经·说曰》性者,生之质也。若木性则仁,金性则义,火性则礼,水性则知,土性则信。又《通论》性者,生也。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以土会之法,辨五地之物生。杜子春读生为性。《贾疏》性亦训生,义既不殊,故后郑不破之也。又《貉隶注》不生乳。刘音色敬切。又无为而安行,曰性之。《孟子》尧舜性之也。又姓。又《集韵》新佞切,音胜。心悸也。《□淳曰》性字从生从心,是人生来具是理于心方名曰性。考证:(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以土会之法,辨五地之物生。杜子春读生为性。《释文》性亦训生。)谨照周礼原本释文改贾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