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í xíng cáng zhì
成语注音:ㄧˊ ㄒㄧㄥˊ ㄘㄤˊ ㄓㄧˋ
成语简拼:YXCZ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遺形藏志
成语解释
超脱形骸,舍弃心性,进入忘我的精神境界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近义词
遗形忘性
成语接龙
1、遗形藏志→志满意得→得意扬扬→扬眉吐气→气宇轩昂→昂然自若→若涉渊冰→冰雪严寒→寒气袭人→人自为政→政通人和→和而不唱→唱对台戏→戏蝶游蜂→蜂游蝶舞→舞凤飞龙→龙心凤肝→肝胆披沥→沥血叩心→心旷神怡→怡志养神→神差鬼使→使心用腹→腹有鳞甲→甲冠天下
2、遗形藏志→志广才疏→疏不间亲→亲上成亲→亲上做亲→亲密无间→间不容砺→砺世摩钝→钝学累功→功高望重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二页写着“遗形藏志”几个大字。
(2)飞飞写不出成语“遗形藏志”的拼音。
(3)涵香大哥哥给子殷和佳尧讲了“遗形藏志”的典故。
(4)小晶不会写成语“遗形藏志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芷江县罗旧中学的旗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遗形藏志”。
成语出处
汉·严遵《道德指归论·上德不德》:『遗形藏志,与道相得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遗遗:yí 1、<动>遗失;丢失。《过秦论》:『秦无亡矢遗镞之费,而天下诸侯已困矣。』2、<动>放弃;舍弃。《师说》:『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。』3、<名>遗失的东西。《乐羊子妻》:『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?』4、<动>遗留。《伶官传序》:『此三者,吾遗恨也。』[又] 特指死人遗留下来的。《<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>序》:『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。』wèi 1、<动>赠送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公子闻之,往请,欲厚遗之。』2、<名>给予的东西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『父母岁有裘葛之遗。』[遗风] 流传下来的风尚。[遗民] 改朝代后仍然效忠前朝的人。
形形:xíng 1、<名>形体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『既自以心为形役,奚惆怅而独悲。』2、<名>容貌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颜色憔悴,形容枯槁。』3、<名>形象;形状。《订鬼》:『泄于目,目见其形。』4、<名>形势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则荆吴之势强,鼎足之形成矣。』5、<动>表露;表现。《黄生借书说》:『往借,不与,归而形诸梦。』6、<名>表现出的现象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,何以异?』7、<动>对比。《老子》:『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。』[形容] (1)形体容貌;神色。(2)描摹;描述。[形质] (1)肉体;躯壳。(2)身材相貌。(3)才能与气质。
藏藏:cáng 1、<动>收藏谷物。晁错《论贵粟疏》:『春耕,夏耘,秋获,冬藏。』2、<动>收藏;保存;贮藏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善刀而藏之。』《伶官传序》: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』3、<动>隐藏;私藏。《察今》:『见瓶水之冰,而知天下之寒,鱼鳖之藏也。』《狱中杂记》:『部中老胥,家藏伪章。』zàng 1、<名>贮藏财物的地方;仓库。苏轼《赤壁赋》:『是造物者无尽藏也。』2、<名>通『脏』。内脏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未至二三里,摧藏马悲哀。』[藏命] 亡命,不顾性命。《史记·游侠列传》:『以躯借交报仇,藏作奸剽攻。』[藏怒] 怀恨于心。《孟子·万章上》:『仁人之于弟也,不藏焉,不宿怨焉。』[藏拙] 1.掩其拙劣,不以示人。韩愈《和席八十二韵》:『倚玉难藏,吹竽久混真。』2.自谦之词。罗隐《自贻》诗:『纵无显效亦藏,若有所成甘守株。』[藏府] 1.府库。班固《汉书·文三王传》:『及死,藏馀黄金尚四十万馀斤。』2.同『脏腑』。《素问·脉解》:『阴气下而复上,上则邪客于藏间。』
志志:zhì 1、<名>心意;志向。《观沧海》:『歌以咏志。』《为学》:『人之立志,顾不如蜀鄙之僧哉。』2、<动>立志。《论语·为政》: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。』3、<动>记忆;记;记住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博闻强志,明于治乱,娴于辞令。』4、<名>标记。《南齐书·韩系伯传》:『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。』5、<动>做标志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得其船,便扶向路,处处志之。』6、<名>记事的书或文章。《项脊轩志》:『余为此志,后五年,吾妻来归。』7、<名>通『痣』,皮肤上的斑或小疙瘩。《梁书·沈约传》:『约左目重瞳子,腰有紫志。』
遗遗:《酉集下·辵字部》《唐韵》以追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夷隹切,□音夷。《说文》亡也。《易·泰卦》不遐遗。〈注〉用心弘大,无所遗弃也。《诗·小雅》弃予如遗。〈注〉言忘去不复存省也。《周礼·秋官·司刺》三曰遗忘。又《正韵》失也。《前汉·贾谊传》功不遗矣。《后汉·桓荣传》虑无遗计。又《集韵》余也。《礼·乐记》有遗音者矣。〈注〉有不尽之音。《屈原·离骚》依彭咸之遗则。〈注〉遗,余也。又留也。《书·大诰》宁王遗我大宝龟。《左传·昭十九年》古之遗爱也。又《字汇补》便旋也。《前汉·东方朔传》小遗殿上。《南史·谢几卿传》小遗沾令史。〈注〉即俗言小便也。又《正字通》遗遗,与委蛇通。《战国策》出遗遗之门。〈注〉言其路逶迤也。《管子·枢言篇》遗遗乎若有从治。又姓。鲁费宰南遗之后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以醉切,遗去声。投赠也,馈也。《周礼·地官·遗人注》以物有所馈遗也。《左传·隐元年》请以遗之。又《玉篇》余恚切《正韵》于位切,□音□。又《集韵》徐醉切,音遂。盈之切,音怡。愈水切,音唯。义□同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旬为切《等韵》似为切。□与随同。谦以下人也。《诗·小雅》莫肯下遗。〈注〉遗,音随。
形形:《寅集下·彡字部》《唐韵》户经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乎经切《正韵》奚经切,□音邢。《说文》象形也。《释名》形有形象之异也。《易·乾卦》品物流形。又《系辞》在地成形。又《玉篇》形,容也。《书·说命》乃审厥象,俾以形旁求于天下。〈传〉审所梦之人,刻其形象。《谷梁传·桓十四年》望远者,察其貌而不察其形。〈注〉貌,姿体。形,容色。又《韵会》形,体也。《前汉·杨王孙传》形骸者,地之有也。又《正韵》现也。《大学》此谓诚於中,形於外。又骨露也。《礼·曲礼》居丧之礼,毁瘠不形。〈注〉形谓骨见。又地势也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秦形胜之国。〈注〉得形势之胜便者。《前汉·鼂错传》臣闻用兵临战合刅之急者。一曰得地形。又器也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饭土塯,啜土形。〈注〉如淳曰:土形,饭器之属,瓦器也。◎按与鉶同。
藏藏:《申集上·草字部》(古文)匨《唐韵》昨郞切《正韵》徂郞切,□音鑶。《说文》匿也。《易·乾·文言》潜龙勿用,阳气潜藏。又蓄也。《易·系辞》君子藏器于身,待时而动。又兹郞切,音臧。草名。《司马相如·子虚赋》其埤湿,则生藏莨、蒹葭。〈注〉藏莨,草中牛马刍。又才浪切,音臓。《礼·月令》谨盖藏。《晋语》文公之出也,竖头须,守藏者也,不从。又与臓通。《周礼·天官·疾医》参之以九藏之动。〈注〉正藏五,又有胃、膀胱、大肠、小肠。〈疏〉正藏五者,谓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,□气之所藏。《白虎通》人有五藏六府,何法,法五行六合也。《说文》《汉书》通用臧。考证:(《晋语》文公之出也,竖豆须守藏者也。)谨照原文豆改头。(《周礼·天官·医师》参之以九藏之动。)谨照原书医师改疾医。
志志:《卯集上·心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职吏切《正韵》支义切,□音鋕。《说文》从心之声。志者,心之所之也。《论语》志於道。《诗序》在心为志。又《广韵》意慕也。《仪礼·大射仪》不以乐志。〈注〉志者,意所拟度也。《礼·少仪》问卜筮曰:义欤,志欤。义则可问,志则否。〈注〉义,正事也。志,私意也。又准志也。《书·盘庚》若射之有志。〈疏〉如射之有所准志,志之所主,欲得中也。又章志也。《礼·檀弓》孔子之丧,公西赤为志焉。子张之丧,公明仪为志焉。〈疏〉故为盛礼,以章明志识也。又本志也。《左传·襄元年》谓之宋志。〈注〉言宋本志,在攻取彭城也。又《左传·昭二十五年》以制六志。〈注〉为礼,以制好恶喜怒哀乐六志。又记也。与志同。或作识。《周礼·春官》小史掌邦国之志。《前汉书》有十志。《师古曰》志,记也。积记其事也。《后汉·刘骏传》博见强志。又《集韵》昌志切。与帜通。旗也。《史记·张丞相传》沛公以周昌为职志。又箭镞也。《尔雅·释器》金镞翦羽谓之鍭,骨镞不翦羽谓之志。〈注〉镞,今之錍箭。志,今之骨骲。又叶真而切,音支。《楚辞·九章》昔君与我成言兮,曰黄昏以为期。羌中道而回畔兮,反既有此他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