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í fēng yú jiào
成语注音:ㄧˊ ㄈㄥ ㄧㄩˊ ㄐㄧㄠˋ
成语简拼:YFYJ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遺風余教
成语解释
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教化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成语接龙
1、遗风余教→教猱升木→木已成舟→舟水之喻→喻之以理→理冤摘伏→伏龙凤雏→雏凤清声→声势熏灼→灼艾分痛→痛改前非→非分之念→念念不忘→忘乎其形→形影自守→守先待后→后悔莫及→及宾有鱼→鱼沉鴈落→落井下石→石火光阴→阴魂不散→散兵游勇→勇猛果敢→敢作敢为
2、遗风余教→教一识百→百弊丛生→生死之交→交淡若水→水楔不通→通文调武→武断专横→横七竖八→八百孤寒→寒花晚节→节外生枝→枝外生枝→枝流叶布→布衣黔首→首当其冲→冲风冒雨→雨约云期→期颐之寿→寿山福海→海枯见底→底死谩生→生拽活拖→拖男带女→女长当嫁
3、遗风余教→教猱升木→木心石腹→腹热心煎→煎豆摘瓜→瓜熟蔕落→落魄不偶→偶一为之→之死靡他→他山之石
成语造句
(1)安仁县坪上中学的饶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遗风余教”。
(2)草稿本的第三页写着“遗风余教”几个大字。
(3)帆帆不会写成语“遗风余教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佳菲哥哥给荥薇和璧谨介绍了“遗风余教”的成语典故。
(5)小安写不出成语“遗风余教”,所以昨天考试只有99分。
成语出处
宋·叶適《金坛县重建学记》:『京口常为江南必争之地,其人以智诈勇力擅名于时,而古人遗风余教无闻焉,何也?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遗风遗风:流传下来的风尚。《楚辞·九章·哀郢》:『哀州土之平乐兮,悲江介之遗风。』
遗遗:yí 1、<动>遗失;丢失。《过秦论》:『秦无亡矢遗镞之费,而天下诸侯已困矣。』2、<动>放弃;舍弃。《师说》:『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。』3、<名>遗失的东西。《乐羊子妻》:『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?』4、<动>遗留。《伶官传序》:『此三者,吾遗恨也。』[又] 特指死人遗留下来的。《<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>序》:『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。』wèi 1、<动>赠送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公子闻之,往请,欲厚遗之。』2、<名>给予的东西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『父母岁有裘葛之遗。』[遗风] 流传下来的风尚。[遗民] 改朝代后仍然效忠前朝的人。
风风:fēng 1、<名>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。2、<名>教化;感化。《战国策·秦策》:『山东之国,从风而服。』3、<名>风俗;风气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以俟观人风者得焉。』陆游《游西山村》:『衣冠简朴古风存。』4、<名>作风;风度。《孟子·万章》:『故闻柳下惠之风声,鄙乎宽,薄乎敦。』5、<名>民歌;民谣。如《诗经》中的十五国风。6、<名>风声;消息。《儒林外史》:『才晓得是门子透风。』7、<名>景象;景色。如『风景』。8、<动>吹风;乘凉。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:『浴乎沂,风乎舞雩。』9、<名>某些疾病的名称,如麻风。fàng﹤动﹥通『讽』,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。《汉书·蚡田传》:『乃微言太后风上。』
余余:yú 1、<代>我。《核舟记》:『尝贻余核舟一。』2、<形>多余的。《论语》:『其余不足观也已。』3、<形>遗留的。《子鱼论战》:『寡人虽亡国之余,不鼓不成列。』4、<名>盈余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苟粟多而有余,何为而不成?』5、<数>表示整数后的不定的零数。《卖炭翁》:『一车炭,千余斤,宫使驱将惜不得。』[余波] (1)江河的末流。(2)遗风流泽。[余孽] 残存的坏人。
教教:jiào 1、<名>教化;教育。《礼祀·学记》:『是故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』2、<动>教导;教诲。《师说》:『爱其子,择师而教之。』[又] <名>教诲;指教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此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,乃今得闻教。』3、<动>指示;指点。《促织》:『得无教我猎虫所耶?』jiāo 1、<动>教授;传授知识技能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十三教汝织,十四能裁衣。』2、<动>使;令;让。《琵琶行》:『曲罢曾教善才服,妆成每被秋娘妒。』王昌龄《出塞》:『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教胡马度阴山。』[教成] 教化成功。[教坊] 朝廷管理歌舞杂技的机构。唐初始设,至清代废除。[教化] 教育感化。
遗遗:《酉集下·辵字部》《唐韵》以追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夷隹切,□音夷。《说文》亡也。《易·泰卦》不遐遗。〈注〉用心弘大,无所遗弃也。《诗·小雅》弃予如遗。〈注〉言忘去不复存省也。《周礼·秋官·司刺》三曰遗忘。又《正韵》失也。《前汉·贾谊传》功不遗矣。《后汉·桓荣传》虑无遗计。又《集韵》余也。《礼·乐记》有遗音者矣。〈注〉有不尽之音。《屈原·离骚》依彭咸之遗则。〈注〉遗,余也。又留也。《书·大诰》宁王遗我大宝龟。《左传·昭十九年》古之遗爱也。又《字汇补》便旋也。《前汉·东方朔传》小遗殿上。《南史·谢几卿传》小遗沾令史。〈注〉即俗言小便也。又《正字通》遗遗,与委蛇通。《战国策》出遗遗之门。〈注〉言其路逶迤也。《管子·枢言篇》遗遗乎若有从治。又姓。鲁费宰南遗之后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以醉切,遗去声。投赠也,馈也。《周礼·地官·遗人注》以物有所馈遗也。《左传·隐元年》请以遗之。又《玉篇》余恚切《正韵》于位切,□音□。又《集韵》徐醉切,音遂。盈之切,音怡。愈水切,音唯。义□同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旬为切《等韵》似为切。□与随同。谦以下人也。《诗·小雅》莫肯下遗。〈注〉遗,音随。
风风:《戌集下·风字部》凬飌檒《唐韵》方戎切《集韵》方冯切《正韵》方中切,□音枫。风以动万物也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大块噫气,其名为风。《河图》风者,天地之使。《元命包》阴阳怒而为风。《尔雅·释天》南风谓之凯风,东风谓之谷风,北风谓之凉风,西风谓之泰风。《礼·乐记》八风从律而不奸。〈疏〉八方之风也。《史记·律书》东北方条风,立春至。东方明庶风,春分至。东南方清明风,立夏至。南方景风,夏至至。西南方凉风,立秋至。西方阊阖风,秋分至。西北方不周风,立冬至。北方广莫风,冬至至。《周礼·春官·保章氏》以十有二风,察天地之和命,乖别之妖祥。〈注〉十有二辰皆有风吹其律,以知和不。又《玉篇》散也。《易·系辞》风以散之。又趋风,疾如风也。《左传·成十六年》郤至三遇楚子之卒,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。又《玉篇》敎也。《书·毕命》彰善瘅恶,树之风声。又《说命》四海之内,咸仰朕德,时乃风。〈注〉言天下仰我德,是汝之敎也。《诗·关雎序》风之始也。〈笺〉风是诸侯政敎也。又风俗。《礼·乐记》移风易俗,天下皆宁。又疾名。《左传·昭元年》风淫末疾。〈注〉末,四肢也。风为缓急。又《广韵》佚也。《书·费誓》马牛其风。〈传〉马牛风佚。〈疏〉僖四年《左传》云: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。贾逵云:风,放也。牝牡相诱谓之风。然则马牛风佚,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远去也。又防风,国名。今湖州武康县。又地名。宁风,齐地,见《左传》。右扶风,见《汉书》。又官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武帝太初元年,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。又鸟名。《诗·秦风》鴥彼晨风。《尔雅·释鸟》晨风,鸇。〈疏〉晨风,一名鸇,挚鸟也。郭云:鹞属。又《晋书·舆服志》相风中道。《正字通》晋制,车驾出,相风居前。刻乌於竿上,名相风。又《述征记》长安南有台,高十仞,立相风铜乌,遇风辄动。又草名。《西京亲记》怀风,苜蓿别名。一名光风。又姓。黄帝臣风后。又风胡,见《越绝书》。又《神异经》西方有披发东走,一名狂,一名颠,一名狷,一名风。又《广韵》方凤切,音讽。《诗·关雎序》诗有六义焉。一曰风,上以风化下,下以风刺上,主文而谲谏,言之者无罪,闻之者足戒,故曰风。〈笺〉风化。风刺,皆谓譬谕,不直言也。《释文》下以风之。风,福凤反。〈注〉风刺同。又叶分房切,音方。《楚辞·惜誓》涉丹水而驰骋兮,右大夏之遗风。黄鹄之一举兮,知山川之纡曲,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。又叶甫烦切,音蕃。《王粲诗》烈烈冬日,肃肃凄风。潜鳞在渊,归鴈载轩。又叶闾承切。《后汉·冯衍显志赋》摛道德之光辉兮,匡衰世之渺风。褒宋襄于泓谷兮,表季札于延陵。又叶孚金切,音分。《诗·邶风》絺兮綌兮,凄其以风。我思古人,实获我心。又《大雅》吉甫作颂,穆如清风。仲山甫永怀,以慰其心。《楚辞·九章》乗[音chéng]鄂渚而反顾兮,欸秋冬之绪风。步余马兮山臯,邸余车兮方林。《释名》兖豫幷[同并]冀,横口含唇言之,读若分。青徐,踧口开唇推气言之,读若方。风,放也,气放散也。《□第·毛诗古音考》风古与心林音淫为韵,孚金切。或曰今太行之西,汾晋之间读风如分,犹存古音。《正韵》一东收风,十二侵阙,盖未详风古有分音也。《说文》风动虫生,故虫八日而化。从虫凡声。《赵古则曰》凡物露风则生虫,故风从虫,凡谐声。考证:(《尔雅》西风谓之秦风。)谨照原文秦风改泰风。(《书·费誓》马牛其风。〈疏〉贾逵云,风,放也。牝牡相诱谓之风,然则马牛放佚,因牝牡相逐,而遂至放佚远去也。)谨照原文马牛放佚改马牛风佚。(《陈第·毛诗古音考》风古与心林音淫为韵,孚金切。《正韵》一东收风,二十侵阙,盖未详风古有分音也。)谨照原文二十侵改为十二侵。
余余:《戌集下·食字部》《唐韵》以诸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羊诸切《正韵》云俱切,□音余。《说文》饶也。《玉篇》残也。《广韵》賸也。《周礼·天官·冢宰》以九赋敛财贿。九曰币余之赋。《郑注》百工之余。《左传·文元年》归余于终。又《孟子》余夫二十五亩。〈注〉一夫,上父母,下妻子,以五口八口为率。如有弟,是余夫也。又《周礼·地官·小司徒》凡国之大事,致民。大故,致余子。〈注〉余谓羡也。郑康成谓:余子卿大夫之子,当守於王宫者也。《左传·宣二年》又宦其余子。〈注〉余子,嫡子之母弟。又国名。《春秋·庄二年》夏公子庆父帅师伐於余丘。〈注〉於余丘,国名。又地名。《左传·昭二十二年》莒败齐师于寿余。又舟名。《左传·昭十七年》楚大败吴师,获其乗[音chéng]舟余皇。又草名。《山海经》招摇山有草,如韭,青花,名祝余,食之不饥。又姓。晋有余頠,余文仲。又梁余、夫余,俱复姓,见《姓谱》。又《集韵》余遮切,音耶。《庄子·让王篇》其绪余以为国家。《司马彪注》绪余,残也。绪音奢,余音耶。又叶夷周切,音由。《韩愈·驽骥诗》嘶鸣当大路,志气若有余。骐骥生绝域,自矜无匹俦。又叶羊遇切,音裕。《古诗》新人工织缣,故人工织素。织缣日一疋,织素五丈余。《正字通》按《周礼·地官·委人》凡其余聚以待颁赐,本作公,因声近伪作余,故注云余当为余,谓县都畜聚之物。据本注,余不当作余。《正韵》四鱼余字注,引《周礼》余亦作余。合余余为一,非。考证:(《周礼·天官·冢宰》九赋敛财贿。九曰币余之赋。〈注〉币余,百工之余。)谨照原文九赋上增以字。注上增郑字。注下省币余二字。(《庄子·让王篇》绪余以治天下国家。《徐邈注》绪余,残也。)谨照原文改其绪余以为国家。徐邈注改司马彪注。(《古诗》新人工织缣,旧人工织素。织缣日一疋,织素五丈余。)谨照原诗旧人改故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