沂水春风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í shuǐ chūn fēng成语简拼:YSCF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偏正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近代成语
成语繁体:沂水萅風
成语解释
沂水:河水名,在山东省曲阜县境内,孔子出生地。春风:春天和暖的风,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。来自沂水的春风。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近义词
沂水舞雩、沂水弦歌
成语造句
(1)定远县兴隆学校的史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沂水春风”。
(2)逗逗写不出成语“沂水春风”,导致期末考试仅97分。
(3)练习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沂水春风”几个大字。
(4)小楚不会写成语“沂水春风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笍雪大哥哥给淯苗和素员讲了“沂水春风”的典故。
成语出处
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十九回:『这位霸王果然能照我家子晰公一般,领略些沂水春风乐趣,自然上下与天地同流了哇。又怎得会短如春梦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春风春风:[chūnfēng] (1)春天的风。春风十里扬州路,卷上珠帘总不如。――杜牧《赠别》。(2)比喻和悦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长环境。
水水:shuǐ 1、<名>水。《劝学》:『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。』2、<名>河流。《登泰山记》:『泰山之阳,汶水西流。』3、<名>泛指水域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刘备、周瑜水陆并进,追操至南郡。』4、<名>水灾。《女娲补天》:『水浩洋而不息。』
春春:chūn 1、<名>春。四季的第一季。《曹刿论战》:『十年春,齐师伐我。』《岳阳楼记》:『庆历四年春,滕子京谪守巴陵郡。』泛指年。2、<名>年岁,年龄。《苏武》:『且陛下春秋高,法令亡常。』3、<形>春意,生机。刘禹锡《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》:『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。』[春晖] 1.春阳,春光。李白《惜馀春赋》:『见游丝之横路,网春以留人。』2.喻母爱。孟郊《游子吟》:『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……谁寸草心,报得三春。』[春秋] 1.时代名。指《春秋》所记载的时期(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);也指平王东迁至三家分晋的时期(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)。2.指有所褒贬。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郭生》:『王谛玩之,其所涂留,似有春。』[春社] 祭祀名。祭祀土地,以祈丰收。周代用甲日。后多于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。王驾《社日》:『桑柘影斜春散,家家扶得醉人归。』[春闱] 1.唐、宋礼部试士及明清会试,均在春季举行,称『春闱』。闱,考场。姚合《别胡逸》:『记得春同席试,逡巡何啻十年馀。』2.犹『春宫』。太子所居,也代指太子。陆贽《李勉太子太师制》:『辅翼春,是资教谕。』
风风:fēng 1、<名>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。2、<名>教化;感化。《战国策·秦策》:『山东之国,从风而服。』3、<名>风俗;风气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以俟观人风者得焉。』陆游《游西山村》:『衣冠简朴古风存。』4、<名>作风;风度。《孟子·万章》:『故闻柳下惠之风声,鄙乎宽,薄乎敦。』5、<名>民歌;民谣。如《诗经》中的十五国风。6、<名>风声;消息。《儒林外史》:『才晓得是门子透风。』7、<名>景象;景色。如『风景』。8、<动>吹风;乘凉。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:『浴乎沂,风乎舞雩。』9、<名>某些疾病的名称,如麻风。fàng﹤动﹥通『讽』,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。《汉书·蚡田传》:『乃微言太后风上。』
沂沂:《巳集上·水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鱼衣切,音溰。水名。《说文》水出东海费县。一曰沂水出泰山,盖青州浸。《周礼·夏官·职方氏》青州,其浸沂沭。《水经注》沂水於下邳县北西流,分为二水,一水於城北西南入泗,一水迳城东屈从县南,亦注泗,谓之小沂水。水上有桥,徐泗间以为圮,子房遇黄石公,即此处。《地理通释》曾氏曰:徐州之水,以沂名者非一。郦道元谓出尼丘山,西北迳鲁之雩门,谓之沂水。出泰山武阳之冠石山,亦谓之沂水。又山名。四镇之一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司乐》四镇五岳。〈注〉青州之沂山。又地名。《左传·定五年》大败夫□王于沂。〈注〉沂,楚地。又州名。本秦琅邪地,宋置北徐州,周攺沂州,今属兖州府。又沂水,县名。本春秋郓邑,今属青州府。俱见《广舆记》。又姓。《一统志》有沭阳令沂州。又《集韵》《正韵》□鱼巾切,音银。器之釿锷。釿或作沂。《尔雅·释乐》大篪谓之沂。又《杜笃·论都赋》奋彗光,埽项军,遂济人难,荡涤於泗沂。《班固·答賔戏》张良受书於邳沂。俱作鱼巾切。考证:(《周礼·夏官·职方氏》青州,其浸沂沐。)谨照原书沐改沭。(《尔雅·释乐》大箎谓之沂。)谨照原文箎改篪。
水水:《巳集上·水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式轨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数轨切,□税上声。《说文》准也。北方之行,象衆[音zhòng]水□流,中有微阳之气也。《徐铉曰》衆[音zhòng]屈为水,至柔,能攻坚,故一其内也。《释名》水,准也,准平物也。《白虎通》水位在北方。北方者,阴气,在黄泉之下,任养万物。水之为言濡也。《书·洪范》五行,一曰水。〈又〉水曰润下。《正义曰》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。五行之体,水最微,为一。火渐着,为二。木形实,为三。金体固,为四。土质大,为五。《易·乾卦》水流湿。《说卦》坎为水。《管子·水地篇》水者,地之血气,如筋脉之通流者也。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积阴之寒气为水。又六饮之一。《周礼·天官》浆人掌共王之六饮,水浆醴凉医酏。又《礼·玉藻》五饮:上水、浆、酒、醴、酏。〈注〉上水,水为上,余次之。又《礼·曲礼》凡祭宗庙之礼,水曰清涤。又明水,所以共祭祀。《周礼·秋官》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,以鉴取明水於月,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。〈注〉鉴,镜属,取水者。世谓之方诸。又官名。《左传·昭十七年》共工氏以水纪,故为水师而水名。又《前汉·律正志》五声,羽为水。又天水,郡名,汉武帝所置。又中水,县名,属涿郡。应劭曰:易□二水之中。□见《前汉·地理志》。又黑水,国名,即□韐。又露为上池水。《史记·扁鹊传》饮是以上池之水。〈注〉上池水,谓水未至地,盖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药。又姓。又《韵补》叶式类切,音坠。《刘桢·鲁都赋》苹藻漂於阳侯,芙蓉出於渚际。奋红葩之熩熩,逸景烛於崖水。又叶呼委切,音毁。《李白·游高淳丹阳湖诗》龟游莲叶上,鸟宿芦花里。少女棹轻舟,歌声逐流水。又《韵补》音准。引《白虎通》水之为言准也。○按准乃水之义,非水之音。盖沿《周礼·考工记》郑注,准读为水而误。今不从。
春春:《辰集上·日字部》(古文)萅□旾《广韵》昌唇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枢伦切,□蠢平声。《尔雅·释天》春为青阳。〈注〉气清而温阳。《周礼·春官·宗伯疏》春者出生万物。《公羊传·隐元年》春者何,岁之始也。〈注〉春者,天地开辟之端,养生之首,法象所出。昏斗指东方曰春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东方木主春。《前汉·律正志》阳气动物,於时为春。春,蠢也。物蠢生,廼动运。又姓。《何氏姓苑》春申君黄歇之后。又酒名。《唐国史补》酒有郢之富水春,乌程之若下春,荥阳之上窟春,富平之石东春,刃南之烧春。又花名。《花木考》鸎粟别种名丽春。又《集韵》尺尹切,音蠢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·梓人》张皮侯而栖鹄,则春以功。〈注〉春读为蠢。蠢,作也,出也。
风风:《戌集下·风字部》凬飌檒《唐韵》方戎切《集韵》方冯切《正韵》方中切,□音枫。风以动万物也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大块噫气,其名为风。《河图》风者,天地之使。《元命包》阴阳怒而为风。《尔雅·释天》南风谓之凯风,东风谓之谷风,北风谓之凉风,西风谓之泰风。《礼·乐记》八风从律而不奸。〈疏〉八方之风也。《史记·律书》东北方条风,立春至。东方明庶风,春分至。东南方清明风,立夏至。南方景风,夏至至。西南方凉风,立秋至。西方阊阖风,秋分至。西北方不周风,立冬至。北方广莫风,冬至至。《周礼·春官·保章氏》以十有二风,察天地之和命,乖别之妖祥。〈注〉十有二辰皆有风吹其律,以知和不。又《玉篇》散也。《易·系辞》风以散之。又趋风,疾如风也。《左传·成十六年》郤至三遇楚子之卒,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。又《玉篇》敎也。《书·毕命》彰善瘅恶,树之风声。又《说命》四海之内,咸仰朕德,时乃风。〈注〉言天下仰我德,是汝之敎也。《诗·关雎序》风之始也。〈笺〉风是诸侯政敎也。又风俗。《礼·乐记》移风易俗,天下皆宁。又疾名。《左传·昭元年》风淫末疾。〈注〉末,四肢也。风为缓急。又《广韵》佚也。《书·费誓》马牛其风。〈传〉马牛风佚。〈疏〉僖四年《左传》云: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。贾逵云:风,放也。牝牡相诱谓之风。然则马牛风佚,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远去也。又防风,国名。今湖州武康县。又地名。宁风,齐地,见《左传》。右扶风,见《汉书》。又官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武帝太初元年,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。又鸟名。《诗·秦风》鴥彼晨风。《尔雅·释鸟》晨风,鸇。〈疏〉晨风,一名鸇,挚鸟也。郭云:鹞属。又《晋书·舆服志》相风中道。《正字通》晋制,车驾出,相风居前。刻乌於竿上,名相风。又《述征记》长安南有台,高十仞,立相风铜乌,遇风辄动。又草名。《西京亲记》怀风,苜蓿别名。一名光风。又姓。黄帝臣风后。又风胡,见《越绝书》。又《神异经》西方有披发东走,一名狂,一名颠,一名狷,一名风。又《广韵》方凤切,音讽。《诗·关雎序》诗有六义焉。一曰风,上以风化下,下以风刺上,主文而谲谏,言之者无罪,闻之者足戒,故曰风。〈笺〉风化。风刺,皆谓譬谕,不直言也。《释文》下以风之。风,福凤反。〈注〉风刺同。又叶分房切,音方。《楚辞·惜誓》涉丹水而驰骋兮,右大夏之遗风。黄鹄之一举兮,知山川之纡曲,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。又叶甫烦切,音蕃。《王粲诗》烈烈冬日,肃肃凄风。潜鳞在渊,归鴈载轩。又叶闾承切。《后汉·冯衍显志赋》摛道德之光辉兮,匡衰世之渺风。褒宋襄于泓谷兮,表季札于延陵。又叶孚金切,音分。《诗·邶风》絺兮綌兮,凄其以风。我思古人,实获我心。又《大雅》吉甫作颂,穆如清风。仲山甫永怀,以慰其心。《楚辞·九章》乗[音chéng]鄂渚而反顾兮,欸秋冬之绪风。步余马兮山臯,邸余车兮方林。《释名》兖豫幷[同并]冀,横口含唇言之,读若分。青徐,踧口开唇推气言之,读若方。风,放也,气放散也。《□第·毛诗古音考》风古与心林音淫为韵,孚金切。或曰今太行之西,汾晋之间读风如分,犹存古音。《正韵》一东收风,十二侵阙,盖未详风古有分音也。《说文》风动虫生,故虫八日而化。从虫凡声。《赵古则曰》凡物露风则生虫,故风从虫,凡谐声。考证:(《尔雅》西风谓之秦风。)谨照原文秦风改泰风。(《书·费誓》马牛其风。〈疏〉贾逵云,风,放也。牝牡相诱谓之风,然则马牛放佚,因牝牡相逐,而遂至放佚远去也。)谨照原文马牛放佚改马牛风佚。(《陈第·毛诗古音考》风古与心林音淫为韵,孚金切。《正韵》一东收风,二十侵阙,盖未详风古有分音也。)谨照原文二十侵改为十二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