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ī shāng zhī huì
成语注音:ㄧ ㄧ ㄧ ㄧ ㄧ
成语简拼:YSZH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偏正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衣裳之會
成语解释
与『兵车之会』相对而言,指春秋时代诸国之间和好的会议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;用于交往等
近义词
衣裳盟会
反义词
兵车之会
成语接龙
1、衣裳之会→会道能说→说白道緑→緑叶成阴→阴凝冰坚→坚不可摧→摧心剖肝→肝胆楚越→越鸟南栖→栖冲业简→简傲绝俗→俗不可医→医时救弊→弊衣箪食→食而不化→化零为整→整躬率物→物美价廉→廉顽立懦→懦词怪说→说是谈非→非意相干→干巴利脆→脆而不坚→坚忍不拔
2、衣裳之会→会家不忙→忙中有错→错落不齐→齐驱并骤→骤风急雨→雨凑云集→集萤映雪→雪虐风饕→饕口馋舌→舌敝唇焦→焦唇敝舌→舌敝唇枯→枯骨之余→余子碌碌→碌碌寡合→合浦珠还→还朴反古→古井不波→波澜老成→成羣集党→党邪丑正→正言厉色→色飞眉舞→舞弊营私
3、衣裳之会→会少离多→多多益善→善始令终→终成泡影→影影绰绰→绰约多姿→姿意妄为→为德不终→终而复始→始末原由→由表及里→里外夹攻→攻城野战→战不旋踵→踵迹相接→接二连三→三翻四复→复旧如初→初露头角→角巾东路→路柳墙花→花好月圆→圆颅方趾→趾踵相接
4、衣裳之会→会少离多→多谋善断→断梗飘萍→萍踪浪影→影形不离→离奇古怪→怪雨盲风→风起云布→布衣粝食→食不兼肉→肉袒面缚→缚舌交唇→唇齿相须→须眉皓然→然糠自照→照萤映雪→雪案萤灯→灯尽油干→干戈载戢→戢鳞潜翼→翼翼小心→心高气傲→傲霜斗雪→雪案萤窗
5、衣裳之会→会家不忙→忙里偷闲→闲杂人等→等闲视之→之死靡二→二三其德→德容兼备→备尝艰苦→苦口良药→药到病除→除疾遗类→类聚群分→分斤掰两→两两三三→三贞五烈→烈日炎炎→炎黄子孙→孙庞斗智→智勇双全→全神贯注
成语示例
(1)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18回:『君奉王命,以临诸侯,安用兵车?请为衣裳之会。』
成语造句
(1)琮琮写不出成语“衣裳之会”,所以单元测试仅99分。
(2)虎虎不会写成语“衣裳之会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3)练习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衣裳之会”几个大字。
(4)睿宸哥哥给恋叠和二缨讲解了“衣裳之会”的故事。
(5)新阳西路学校的革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衣裳之会”。
(6)寡人用兵车之会三,衣裳之会六,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。见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二十四回。
成语出处
《谷梁传·庄公二十七年》:『衣裳之会十有一,未尝有歃血之盟也,信厚也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衣裳衣裳:[yīshɑng] 衣服的通称。身上衣裳。――唐·白居易《卖炭翁》;与衣裳。――唐·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;泪满衣裳。――唐·杜甫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;振衣裳。――清·方苞《左忠毅公逸事》。
衣衣:yī 1、<名>上衣。古代上衣称衣,下衣称裳。《孙雀东南飞》:『何不作衣裳,莫令事不举。』2、<名>衣服。《曹刿论战》:『衣食所安,弗敢专也。』[又] <名为动>为(给)…穿上。《资治通鉴·周纪四》:『有老人涉淄而寒,出水不能行。田单解其裘而衣之。』3、<动>穿(衣)。《<论语>十则》:『愿车马,衣轻裘,与朋友共,敝之而无憾。』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乃使其从者衣褐,怀其璧,从径道亡。』[衣冠] (1)衣帽,即穿衣、戴帽。(2)指官绅、士大夫。(3)文明礼仪。
裳裳:cháng 1、<名>古人穿的下衣。《诗经·绿衣》:『绿衣黄裳。』(衣:上衣。)《琵琶行》:『整顿衣裳起敛容。』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『每寒夜起,振衣裳,甲上冰霜迸落,铿然有声。』[注] 古代男女都穿『裳』,不是裤子,是裙的一种,但不同于现在的裙子。[裳裳] 鲜明美盛的样子。《诗经·小雅》:『裳者华,其叶湑兮。』(:茂盛。)
之之:zhī 1、<动>到……去。《为学》:『吾欲之南海。』2、<代>指示代词,相当于『这个』、『这』、『这种』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』3、<代>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他』、『它』、『它们』、『他们』等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。』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『爱共叔段,欲立之。』4、<代>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君将哀而生之乎?』5、<代>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你』、『您』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『窃闵公之将死,故吊之。』6、<助>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修饰、领属的关系,相当于『的』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『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』7、<助>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一般不必译出。《师说》: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。』8、<助>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『蚓无爪牙之利。』9、<助>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词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作『得』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。』10、<助>用宾语前置的标志。《师说》:『句读之不知。』11、<助>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,补足音节,没有实义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顷之,烟炎张天。』12、<助>用在『前』、『后』、『内』、『外』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制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数十年之后,甲兵顿弊。』
会会:huì 1、<动>会合;聚集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号令召三老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。』《岳阳楼记》:『迁客骚人,多会于此。』2、<动>会盟;宴会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王许之,遂与秦王会渑池。』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。』[又] 会见;见面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相如闻,不肯与会。』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于今无会因。』3、<名>机会;时机。《<指南录>后序》:『中兴机会,庶几在此。』4、<名>节奏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乃中《经首》之会。』5、<动>领会;理解。《五柳先生传》:『好读书,不求甚解,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。』6、<副>适逢;恰巧遇上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会天大雨,道不通,度已失期。』7、<动>能。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『我自来是如此,从会饮食时便吃药。』8、<副>当然;必定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吾已失恩义,会不相从许。』《行路难》:『长风破浪会有时。』9、<副>将要。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:『会挽雕弓如满月,西北望,射天狼。』kuài 1、<动>算帐;结帐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『谁习计会,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?』2、<名>帽子上缀结采玉的缝隙叫会,作朝及蔽膝的领缝也叫会。[会圣] 有超人本领。[会子] (1)宋代发行的一种纸币。(2)约会的帖子。
衣衣:《申集下·衣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於希切,音依。《说文》上曰衣,下曰裳。《世本》胡曹作衣。黄帝时人。《白虎通》衣者,隐也。《释名》衣,依也。人所以依以庇寒暑也。《玉篇》所以形躯依也。《类篇》象覆二人之形。《易·系辞》黄帝、尧、舜垂衣裳,而天下治,盖取诸乾坤。《礼·玉藻》衣,正色。裳,间色。《傅□·衣铭》衣服从其仪,君子德也。衣以饰外,德以饰内。又丝衣,祭服也。《诗·周额》丝衣其紑。又《博雅》寝衣,衾,□服也。又《释名》中衣,言在外小衣之外,大衣之中也。又心衣,抱腹而施钩肩,钩肩之间施一裆,以养心也。又面衣。《晋书·惠帝纪》尚书高光进面衣。又耳衣。《唐·边塞曲》金缝耳衣寒。又缀衣,掌衣服官名。《书·立政》王左右常伯、常任、准人、缀衣、虎贲。又白衣,未仕之称。《后汉·崔駰传》宪谏以为不宜与白衣会。又牛衣,编乱麻为之。即今俗呼为龙具者。《前汉·王章传》章疾病,无被,卧牛衣中。又垣衣,苔也。《王融诗》垣衣不可裳。又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见《姓苑》。《正字通》明有衣勉仁、衣佑。又人名。《高士传》被衣,尧时人。蒲衣,舜时人。又青衣,地名。《史记·彭越传》处蜀青衣。〈注〉今为临卭。又借服膺意。《书·康诰》绍闻衣德言。又《唐韵》於既切,读去声。服之也。《玉篇》以衣被人也。《增韵》着衣也。《晏子·亲下篇》衣十升之布。《前汉·东方朔传》身衣弋绨。又《韵补》於斤切。齐人言衣声如殷,今姓有衣者,殷之谓欤。一作□。《通志·六书略》即衣字,从向、身。考证:(《正字通》明有衣勉仁,衣□。)谨照原文□改佑。
裳裳:《申集下·衣字部》《唐韵》市羊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辰羊切《正韵》陈羊切,□音常。《说文》下帬也。《释名》下曰裳。裳,障也,所以自障蔽也。《诗·邶风》绿衣黄裳。《礼·曲礼》暑无褰裳。《扬子·方言》惜乎衣未成而转为裳也。《集韵》本作常。
之之:《子集上·丿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止而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真而切,□音枝。《说文》出也,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。一者,地也。《玉篇》是也,适也,往也。《礼·檀弓》延陵季子曰:若□气,则无不之也。又於也。《礼·大学》之其所亲爱而辟焉。〈注〉之,适也。《朱传》犹於也。又语助辞。《书·金縢》礼亦宜之。《礼·文王世子》秋冬亦如之。《正字通》凡之字,或句中,或语尾,或层出。如毛诗我之怀矣,共武之服,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,六句九之字,常华章左之左之,六句八之字,可以例推。又此也。《诗·周南》之子于归。〈注〉之子,是子也。又变也。《易传》辞也者,各指其所之。《孙奕示儿编》之字训变,左传,遇观之否。言观变为否也。又至也。《诗·鄘风》之死矢靡他。又遗也。《扬子·法言》或问孔子,知其道之不用也。则载而恶乎之。曰:之后世君子。〈注〉言行道者贵乎及身,乃载以遗后世。又姓。出《姓苑》。又《郝敬读书通》凡言之者,物有所指,事有所属,地有所往,连属之辞也。通作旃。《诗·唐风》舍旃舍旃。又《魏风》上慎旃哉。□与之同。通作至。往彼曰之,到此曰至,音义互通。又《韵补》叶职流切,音周。《楚辞·九章》吕望屠於朝歌兮,甯戚歌而饭牛。不逢尧舜与桓缪兮,世孰云而知之。叶上牛下求。《周伯琦曰》古人因物制字。如之本芝草,乎本吁气,焉本鸢,后人借为助语,助语之用既多,反为所夺,又制字以别之,乃有芝字吁字鸢字。考证:(《礼·文王世子》冬亦如之。)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。
会会:《辰集上·曰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□黄外切,音绘。合也。《易·乾卦》亨者,嘉之会也。〈疏〉使物嘉美之会聚。《书·禹贡》灉沮会同。〈疏〉谓二水会合而同。又《洪范》会其有极。〈疏〉会,谓集会。《礼·乐记》竹声滥,滥以立会,会以聚衆[音zhòng]。又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大朝觐会同。又《春官·大宗伯》时见曰会。又《礼·檀弓》周人作会,而民始疑。〈注〉会,谓盟也。《左传·昭三年》有事而会,不协而盟。又《左传·宣七年》凡师出与谋曰及,不与谋曰会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古外切,音侩。与绘通。《书·益稷》日月星辰,山龙华虫作会。〈传〉会,五采也。《释文》马、郑作绘。又《诗·卫风》会弁如星。〈笺〉会,谓弁中之缝也。《释文》会,《说文》作□。《周礼·夏官·弁师》王之皮弁会五采。〈注〉会,作□。郑司农云:谓以五采束发也。士丧礼曰:桧用组,乃笄。桧,读与□同,书之异耳。又《周礼·天官·小宰》听出入以要会。〈注〉谓计最之簿书,月计曰要,岁计曰会。又《天官·司会注》会,大计也。又《周礼·夏官·职方氏》东南曰扬州,其山镇曰会稽。〈注〉会稽,在山阴。又姓。《姓氏急就篇》汉武阳令会栩。又《集韵》古活切,音括。会撮项椎也。又《集韵》户栝切,音活。《庄子·人间世》会撮指天。向秀读。又《韵补》今声浊,叶泰。古声清,叶祭。《却正·释讥》三方鼎峙,九有未乂。圣贤拯救之秋,列士树功之会。考证:(《春官·大宗伯》时见而会。)谨照原文而会改曰会。(《集韵》古活切,音括。撮项椎也。)谨照原文撮上增会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