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tì tǎng fēng liú
成语简拼:TTFL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倜儻風流
成语解释
倜傥:卓异,洒脱不拘;风流:有才学而不拘礼法。形容人有才华而言行不受世俗礼节的拘束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很潇洒
近义词
风流倜傥
成语示例
(1)这位许澄波,倒也十会倜傥风流,不象个风尘俗吏。▲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三十八回
(2)…水果之类,炖起酒来对吃。这位许澄波,倒也十会倜傥风流,不象个风尘俗吏。我便和他谈些官场事情,问些苏州…——晚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
成语造句
(1)单于奶奶给她的外甥女和小孙女讲了“倜傥风流”的成语故事。
(2)叮铛写不出成语“倜傥风流”的拼音。
(3)花花不会写成语“倜傥风流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练习本的第二页赫然是“倜傥风流”几个大字。
(5)蓬塘乡中学的多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倜傥风流”。
(6)萧后看线娘面貌,不要说人材端正,兼之倜傥风流,更自可人。
(7)这位许澄波,倒也十会倜傥风流,不象个风尘俗吏。见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三十八回。
(8)黄蓉侧头去看父亲,见他望着二人呆呆出神,脸上神情也很奇特,只有欧阳克却不住的向她眉目传情,手中折扇轻挥,显得十分的倜傥风流。
成语出处
明·许三阶《节侠记·私仰》:『羡英年壮节堪多,似冰心在玉壶,散财结客,侠比三河,风流倜傥,名倾六辅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倜傥倜傥:又写作『俶傥』。1、卓越。汉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『古者富贵而名摩灭,不可胜纪,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。』2、不拘于俗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阮瑀传》:『瑀子籍,才藻艳逸,而倜傥放荡。』
风流风流:[fēngliú] (1)风采特异,业绩突出。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。(2)才华出众,自成一派,不拘泥于礼教。是真名士自风流。(3)放荡不羁。如此风流,竟以私奔方式完成一次不同凡响的婚礼。(4)具有色情特点或色情上得到满足。风流小说。(5)风俗教化。风流笃厚,禁罔疏阔。――《汉书·刑法志》。(6)遗风,流风余韵。舞榭歌台,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。――宋·辛弃疾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。(7)风度;仪表。摇落深知宋玉悲,风流儒雅亦吾师。――唐·杜甫《咏怀古迹》。(8)风韵,多指好仪态。[黛玉] 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,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,便知他有不足之症。――《红楼梦》。
倜倜:tì 1、<形>卓异。《后汉书·百官志一》:『诸文倜说,较略不究。』2、见『倜然』。[倜然] (1)突出地;特殊地。(2)不切实的样子。[倜傥] 又写作『俶傥』。(1)卓越。(2)不拘于俗。
傥傥:tǎng 1、<形>精神恍惚的样子。《庄子·田子方》:『文侯傥然,终日不言。』2、<连>假如。李白《赠江夏韦太守良宰》诗:『乐毅傥再生,于今亦奔亡。』3、<副>或许。《史记·东越列传》:『计杀余善,自归诸将,傥幸得脱。』
风风:fēng 1、<名>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。2、<名>教化;感化。《战国策·秦策》:『山东之国,从风而服。』3、<名>风俗;风气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以俟观人风者得焉。』陆游《游西山村》:『衣冠简朴古风存。』4、<名>作风;风度。《孟子·万章》:『故闻柳下惠之风声,鄙乎宽,薄乎敦。』5、<名>民歌;民谣。如《诗经》中的十五国风。6、<名>风声;消息。《儒林外史》:『才晓得是门子透风。』7、<名>景象;景色。如『风景』。8、<动>吹风;乘凉。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:『浴乎沂,风乎舞雩。』9、<名>某些疾病的名称,如麻风。fàng﹤动﹥通『讽』,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。《汉书·蚡田传》:『乃微言太后风上。』
流流:liú 1、<动>水流动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『泉涓涓而始流。』2、<形>泛指流动。《过秦论》:『伏尸百万,流血漂橹。』3、<动>时间的流逝。《祭妹文》:『则虽年光倒流。』4、<动>流浪;漂泊。《论贵粟疏》:『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,农人所以流亡者也。』5、<动>流放;放逐。古代五刑之一,把罪人放逐到远方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虽放流,眷顾楚国。』6、<动>流传;传播。《尚书·泰誓》:『流毒下国。』7、<名>河流;水流。《劝学》:『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』8、<名>流派;派别。《后汉书·王充传》:『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。』9、<名>某一类人;同一类人。《卖柑者言》:『退而思其言,类东方生滑稽之流。』[流宕] (1)放任;放荡。(2)流浪;漂泊。[流光] (1)闪耀的光。(2)逝去的时光。(3)光芒闪烁。[流眄] 流移不定地观看。[流辟] 淫邪;邪乱。[流冗] 流散;流离。[流俗] (1)世俗;流行的习俗。(2)俗人;世俗之人。
倜倜:《子集中·人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正韵》□他正切,音惕。《说文》倜傥,不羁也。又高举貌。《荀子·君道篇》倜然乃举太公於州人而用之。
傥傥:《子集中·人字部》《唐韵》他朗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坦朗切《正韵》他曩切,□汤上声。倜傥,卓异也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传》俶傥瑰玮。《前汉·史丹传》傥荡不备。〈注〉豁达也。又《关尹子·一宇篇》心傥傥,物迭迭。〈注〉傥傥,犹儃儃。又或然之辞。儵忽不可期也。《庄子·天地篇》傥乎若行,而失道也。《缮性篇》轩冕在身,非性命也,物之傥来寄也。又《庄子·天下篇》时恣纵而不傥。〈注〉傥,苟也。又《韵会》通作党。《前汉·董仲舒传》党可得见乎。《扬雄传》党鬼神可也。本作傥。俗作倘。
风风:《戌集下·风字部》凬飌檒《唐韵》方戎切《集韵》方冯切《正韵》方中切,□音枫。风以动万物也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大块噫气,其名为风。《河图》风者,天地之使。《元命包》阴阳怒而为风。《尔雅·释天》南风谓之凯风,东风谓之谷风,北风谓之凉风,西风谓之泰风。《礼·乐记》八风从律而不奸。〈疏〉八方之风也。《史记·律书》东北方条风,立春至。东方明庶风,春分至。东南方清明风,立夏至。南方景风,夏至至。西南方凉风,立秋至。西方阊阖风,秋分至。西北方不周风,立冬至。北方广莫风,冬至至。《周礼·春官·保章氏》以十有二风,察天地之和命,乖别之妖祥。〈注〉十有二辰皆有风吹其律,以知和不。又《玉篇》散也。《易·系辞》风以散之。又趋风,疾如风也。《左传·成十六年》郤至三遇楚子之卒,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。又《玉篇》敎也。《书·毕命》彰善瘅恶,树之风声。又《说命》四海之内,咸仰朕德,时乃风。〈注〉言天下仰我德,是汝之敎也。《诗·关雎序》风之始也。〈笺〉风是诸侯政敎也。又风俗。《礼·乐记》移风易俗,天下皆宁。又疾名。《左传·昭元年》风淫末疾。〈注〉末,四肢也。风为缓急。又《广韵》佚也。《书·费誓》马牛其风。〈传〉马牛风佚。〈疏〉僖四年《左传》云: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。贾逵云:风,放也。牝牡相诱谓之风。然则马牛风佚,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远去也。又防风,国名。今湖州武康县。又地名。宁风,齐地,见《左传》。右扶风,见《汉书》。又官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武帝太初元年,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。又鸟名。《诗·秦风》鴥彼晨风。《尔雅·释鸟》晨风,鸇。〈疏〉晨风,一名鸇,挚鸟也。郭云:鹞属。又《晋书·舆服志》相风中道。《正字通》晋制,车驾出,相风居前。刻乌於竿上,名相风。又《述征记》长安南有台,高十仞,立相风铜乌,遇风辄动。又草名。《西京亲记》怀风,苜蓿别名。一名光风。又姓。黄帝臣风后。又风胡,见《越绝书》。又《神异经》西方有披发东走,一名狂,一名颠,一名狷,一名风。又《广韵》方凤切,音讽。《诗·关雎序》诗有六义焉。一曰风,上以风化下,下以风刺上,主文而谲谏,言之者无罪,闻之者足戒,故曰风。〈笺〉风化。风刺,皆谓譬谕,不直言也。《释文》下以风之。风,福凤反。〈注〉风刺同。又叶分房切,音方。《楚辞·惜誓》涉丹水而驰骋兮,右大夏之遗风。黄鹄之一举兮,知山川之纡曲,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。又叶甫烦切,音蕃。《王粲诗》烈烈冬日,肃肃凄风。潜鳞在渊,归鴈载轩。又叶闾承切。《后汉·冯衍显志赋》摛道德之光辉兮,匡衰世之渺风。褒宋襄于泓谷兮,表季札于延陵。又叶孚金切,音分。《诗·邶风》絺兮綌兮,凄其以风。我思古人,实获我心。又《大雅》吉甫作颂,穆如清风。仲山甫永怀,以慰其心。《楚辞·九章》乗[音chéng]鄂渚而反顾兮,欸秋冬之绪风。步余马兮山臯,邸余车兮方林。《释名》兖豫幷[同并]冀,横口含唇言之,读若分。青徐,踧口开唇推气言之,读若方。风,放也,气放散也。《□第·毛诗古音考》风古与心林音淫为韵,孚金切。或曰今太行之西,汾晋之间读风如分,犹存古音。《正韵》一东收风,十二侵阙,盖未详风古有分音也。《说文》风动虫生,故虫八日而化。从虫凡声。《赵古则曰》凡物露风则生虫,故风从虫,凡谐声。考证:(《尔雅》西风谓之秦风。)谨照原文秦风改泰风。(《书·费誓》马牛其风。〈疏〉贾逵云,风,放也。牝牡相诱谓之风,然则马牛放佚,因牝牡相逐,而遂至放佚远去也。)谨照原文马牛放佚改马牛风佚。(《陈第·毛诗古音考》风古与心林音淫为韵,孚金切。《正韵》一东收风,二十侵阙,盖未详风古有分音也。)谨照原文二十侵改为十二侵。
流流:《巳集上·水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力求切,音留。《说文》水行也。《尔雅·释言》流,覃也。〈疏〉谓水之流,必相延及。《诗·大雅》如川之流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流,择也,求也。《诗·周南》左右流之。又下也。《诗·豳风》七月流火。又流漫无节制也。《礼·乐记》乐胜则流。又《书·禹贡》二百里流。《礼·王制》千里之外曰采,曰流。又放也。《书·舜典》流宥五□。又视不端谛曰流。《左传·成六年》郑伯视流而行速。又走也。《战国策》楚襄王流淹于城阳。〈注〉谓走而自匿。又《周礼·冬官·玉人注》鼻勺曰流,凡流皆为龙口。又《前汉·食货志》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。又《前汉·艺文志》儒家流,道家流,阴阳家流,法家流,墨家流,纵横家流,亲家流,农家流,小说家流,各有所从出,分九家。又流布也。《易·谦卦》地道变盈而流谦。又流转也。《礼·仲尼燕居》周流无不徧。又《张协·七命》倾罍一朝,流湎千日。〈注〉齐颜色,均衆[音zhòng]寡谓之流。又长流,官名。《颜之推·家训》名治狱参军为长流。又黄流,酒名。《诗·大雅》黄流在中。又双流,县名。《广舆记》属成都府。又《韵补》叶□如切,音闾。《陆云诗》乐奏声哀,言发涕流。唯愿君子,德与福俱。又叶力救切,音溜。《博□诗》悠悠建平,皇泽未流。朝选于衆[音zhòng],乃子之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