坐愁行叹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uò chóu xíng tàn成语简拼:ZCXT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坐愁行歎
成语解释
坐着发愁,走着叹息。形容终日愁苦,郁郁寡欢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
成语造句
(1)春风大哥哥给尚甜和蒲蕾讲述了“坐愁行叹”的历史典故
(2)聪聪写不出成语“坐愁行叹”,导致语文测试才97分。
(3)邓家中心学校的鲜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坐愁行叹”。
(4)芳芳不会写成语“坐愁行叹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记事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坐愁行叹”几个大字。
成语出处
南朝·宋·鲍照《拟行路难》:『人生亦有命,安能行叹复坐愁!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坐坐:zuò 1、<动>坐。古人席地而坐,两膝着地,臂部靠在脚后跟上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秦王坐章台见相如。』2、<动>坐(在座位上)。《口技》:『口技人坐屏障,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。』3、<名>座位。《鸿门宴》:『项王则受璧,置之坐上。』这个意义后来写作『座』。4、<动>犯罪;因……犯罪;犯……罪。《晏子使楚》:『王曰:「何坐?」曰:「坐盗。」』5、<动>牵连治罪。《苏武传》:『副罪,当相坐。』6、<动>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三年》:『晋人使邾大夫坐。』7、<动>驻守。《左传·桓公二十三年》:『楚人坐其北门。』8、<动>坐待;坐等。《冯婉贞》:『与其坐而待亡,孰若起而拯之。』9、<介>因为;由于。《山行》:『停车坐爱枫林晚。』10、<副>空;徒然。孟浩然《望洞庭湖赠张丞相》:『坐观垂钓者,徒有羡鱼情。』11、<副>恰好。林逋《易从师山亭》:『西村渡口人烟晚,坐见渔舟两两归。』12、<副>即将。柳宗元《早梅》:『寒英坐销落,何用慰远客。』[坐大] 自然强大。[坐法] 犯法而处罚。[坐化] 佛教用语,指和尚盘膝端坐而死。[坐食] 不劳而食。
愁愁:chóu 1、<形>忧愁,忧虑。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:『却看妻子愁何在,漫卷诗书喜欲狂。』《涉江》:『固将愁若而终穷。』李煜《虞美人》:『问君能有几多愁?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』2、<形>凄惨,悲凉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:『瀚海阑干百丈冰,愁云惨淡万里凝。』3、<形>悲哀。《报刘一丈书》:『乡园多故,不能不动客子愁。』[愁肠] 忧思萦绕的心情。[愁城] 愁闷苦恼的境地。[愁蛾] 古代称女人愁时皱眉为愁蛾。
行行:xíng 1、<动>行走。《论语》:『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』2、<动>出行。《殽之战》:『为吾子之将行也。』3、<动>运行。《刻舟求剑》:『舟已行矣,而剑不行。』4、<动>传布。《原毁》:『士之处此世,而望名誉之光,道德行,难已。』5、<动>实行;做。《训俭示康》:『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,可以直道而行。』6、<名>动作;行动;举动。《鸿门宴》:『大行不顾细谨。』7、<名>品行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其志洁,其行廉。』8、<副>将;即将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『善万物之得时,感吾生之行休。』9、<量>遍;次。《训俭示康》:『客至未尝不置酒,或三行五行。』háng 1、<名>道路。《诗经·七月》:『遵彼微行。』2、<名>行列;队伍。《国殇》:『凌余阵兮躐余行。』3、<名>辈;辈分。《苏武传》:『汉天子,我丈人行也。』4、<量>指成行的事物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出门登车去,涕落百余行。』[行宫] 皇帝外出临时居住的地方。[行将] 即将。[行李] (1)使者。(2)行装。[行人] (1)出使的人。(2)行路人。(3)出征的人。[行者] (1)行路人。(2)出征的人。(3)出家而受大的佛教徒;去游四方乞食的为生的僧人。[行装] 出门携带的衣物。
叹叹:tàn 1、<动>叹息;叹气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府吏再拜还,长叹空房中。』2、<动>感叹;感慨。《石钟山记》:『盖叹郦元之简,而笑李渤之陋也。』3、<动>赞叹。《口技》:『满坐宾客无不伸颈,侧目,微笑,默叹,以为妙绝。』
坐坐:《丑集中·土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徂卧切,音座。行之对也。《礼·曲礼》坐如尸。〈又〉虚坐尽后,食坐尽前。又便坐,别坐之处。《前汉·文翁传》在便坐受事。又《后汉·宣秉传》秉修高节,光武特拜御史中丞,诏与司隶校尉中书令同专席而坐,京师谓之三独坐。又犹守也。《左传·桓十二年》楚伐绞,军其南门。绞人争出,驱楚役徒于山中。楚人坐其北门,而覆诸山下,大败之。又古者谓跪为坐。《礼·曲礼》先生琴瑟书策在前,坐而迁之。〈注〉坐,跪也。又〈律〉有罪坐。《前汉·文帝纪》除收帑相坐律令。又罪人对理曰坐。《左传·僖二十八年》鍼庄子为坐。又释氏大坐曰跏趺。《莲华经》结跏趺坐。又与座通。《前汉·梅福传》当户牖之法坐。〈注〉正座也。又姓。见《姓苑》。又《集韵》徂果切,音睉。义同。○按坐有上去二音,字韵诸书训注皆同,惟《转注古音》坐注引《史记》高帝纪,遂坐上坐。《正义》云:前坐字,在果反,后坐字,在卧反。《字汇》行坐之坐读上声,非。《正字通》谓坐字在上声者,叶音也,亦非。本作□。《说文》从土,从畱省,土所止也。隷作坐。考证:(《左传·桓十二年》楚人坐其北门,而覆其山下,大败之。)谨照原文覆其山下改为覆诸山下。(本作□。《说文》从土从留省,土所止也。)谨照说文□改□。留改畱。
愁愁:《卯集上·心字部》《唐韵》士尤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锄尤切,□音□。《说文》忧也。从心秋声。《广韵》悲也。《增韵》虑也。又《正韵》即由切,音揫。《礼·乡饮酒义》秋心为言愁也。〈注〉愁读为揫。又《集韵》将由切。与楢同。《说文》楢,聚也。或作愁。又《集韵》财劳切,音曹。扬雄有畔牢愁。又叶士交切,音巢。《道藏歌》椿龄会足衰,劫往岂足辽。虚刀挥至空,鄙滞五神愁。或书作□。
行行:《申集下·行字部》《唐韵》户庚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何庚切,□音蘅。《说文》人之步趋也。《类篇》从彳从亍。《韵会》从彳,左步。从亍,右步也。左右步俱举,而后为行者也。《尔雅·释宫》堂上谓之行,堂下谓之步。《释名》行,伉也,伉足而前也。又《广韵》适也,往也,去也。又《增韵》路也。《礼·月令》孟冬,其祀行。〈注〉行,在庙门外之西,为軷壤,高二寸,广五寸,轮四尺,设主軷上。又道也。《晋语》下有直言,臣之行也。又五行。《书·洪范》我闻在昔,鲧陻洪水,汨□其五行。《韵会》五行,运于天地间,未尝停息,故名。又行人,官名。《广韵》周有大行之官。《论语》行人子羽修饰之。又语也。《尔雅·释诂》行,言也。〈注〉今江东通谓语为行。又歌行。《前汉·司马相如传》为鼓一再行。《师古曰》行谓引,古乐府长歌行,短歌行,此其义也。又《唐书·韩琬传》器不行窳。《音义》不牢曰行,苦恶曰窳。又《广韵》下孟切,胻去声。《玉篇》行,迹也。《周礼·地官·师氏》敏德以为行本。〈注〉德行内外,在心为德,施之为行。又姓。《后汉·光武纪》隗嚣遣将行巡□扶风。〈注〉行,姓。巡,名。汉行佑为赵相。又《集韵》寒冈切,音杭。《类篇》列也。《左传·隐十一年》郑伯使卒出豭,行出犬鸡。〈注〉百人为卒,二十五人为行。行亦卒之行列。《吴语》吴王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。〈注〉以百人通为一行,百行为万人,谓之方□。又中行,复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中行氏,晋公族隰叔之后也,汉文时有宦者中行说。又太行,山名。《书·禹贡》太行、恒山,至于碣石。〈注〉太行在河内山阳县西。又《广韵》户浪切,音笐。次第也。又辈行也。《杜甫诗》岂如吾甥不流宕,丞相中郞丈人行。又《韵会》行行,刚健貌。《论语》子路行行如也。又《类篇》下朗切,音沆。义同。又《韵补》叶先韵。《焦氏·易林》缺破不完,残祭侧偏。公孙幽遏,跛踦后行。又《集韵》乎监切,音嗛。与衔同。考证:(《左传·隐十一年》郑伯使卒出豭,行出鸡犬。)谨照原文鸡犬改犬鸡。(《杜甫诗》岂知吾甥不流宕。)谨照原文岂知改岂如。
叹叹:《辰集下·欠字部》《玉篇》他旦切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他案切,□音炭。《说文》吟也。《礼·檀弓》戚斯叹。〈疏〉叹,吟息也。愤恚转深,故因发吟息也。《礼·曲礼》当食不叹,临乐不叹。又称美曰叹。《礼·郊特牲》卒爵而乐阕,孔子屡叹之。〈注〉叹,美也。又赞和曰叹。谓歌尾曳声以助也。《礼·乐记》壹倡而三叹。通作叹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他干切《正韵》他丹切,□音摊。义同。《诗·大雅》既顺廼宣,而无永叹。《释文》叹,他安反。又《楚辞·九思》日瞥瞥兮西没,道遐廻兮阻叹。志稸积兮未通,怅惝罔兮自怜。《曹大家·东征赋》涉封丘而践路兮,慕京师而窃叹。小人性之怀土兮,自书传而有焉。俱从平声读。古寒、先、删三韵通。《说文》本作〈□欠〉。籀文作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