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:zuì bù róng zhū
成语注音:ㄗㄨㄟˋ ㄅㄨˋ ㄖㄨㄙˊ ㄓㄨ
成语简拼:ZBRZ
感情色彩:贬义成语
成语结构:主谓式成语
常用程度:常用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辠不容誅成语辨形诛,不能写作『侏』。成语谜语不杀之罪
成语英文:even death cannot atone for the offence成语法文forfait qui mérite plus que la mort成语德文js Verbrechen lǎβt sich auch mit dem Tod nicht sühnen
成语解释 诛:把罪人杀死。罪恶极大,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。
成语释义 即使一死也抵偿不了所犯的罪行。比喻罪大恶极。语本《孟子·离娄上》。△『杀人盈城』、『杀人盈野』
成语用法 一、 [义]比喻罪大恶极。贬义。[类]用在『罪恶深重』的表述上。[例](1)他罔顾道义,出卖朋友,实在是罪不容诛。(2)对付这种罪不容诛的坏蛋,焉能存妇人之仁?(3)这几个歹徒杀人放火,作恶多端,罪不容诛。(4)如今我辜负老爷多年的栽培,已罪不容诛,那敢奢望老爷原谅!(5)听到他犯下如此恶行,老太爷嘴里直说:『罪不容诛!罪不容诛!』。二、 作谓语、宾语;指罪恶极大。
近义词 罪不容恕、罪不容宥、罪岂容诛、恶贯满盈、死有余辜、罪大恶极、罪恶滔天、罪该万死、罄竹难书、十恶不赦、罪在不赦、罪恶昭着、罪孽深重、罪不胜诛、罪不容死、罚不当罪
反义词 大慈大悲
关联成语 罪不容宥、罪不容恕、罪岂容诛
成语接龙 1、罪不容诛→诛故贳误→误认颜标→标新创异→异军特起 →起早贪黑→黑天白日→日昃旰食→食子徇君→君子之交→交能易作→作奸犯罪→罪应万死→死有余罪→罪业深重→重作冯妇 →妇人之仁→仁者能仁→仁人君子→子孝父慈→慈悲为本→本末源流→流言蜚语→语不投机→机事不密
2、罪不容诛→诛故贳误→误认颜标→标新立异→异木奇花→花貎蓬心→心摹手追→追风蹑景→景升豚犬→犬马之力→力钧势敌→敌众我寡→寡见少闻→闻宠若惊→惊魂动魄→魄消魂散→散马休牛→牛衣夜哭→哭哭啼啼→啼笑皆非→非我族类→类聚群分→分茅列土→土偶蒙金→金石之计
3、罪不容诛→诛尽杀绝→绝后光前→前庭悬鱼→鱼书雁信 →信手拈来→来日大难→难乎为情→情孚意合→合浦还珠→珠宫贝阙→阙一不可→可见一斑→斑衣戏彩→彩衣娱亲→亲密无间→间不容砺→砺岳盟河→河倾月落→落花流水→水性杨花→花香鸟语→语长心重 →重见天日 →日陵月替
4、罪不容诛→诛尽杀绝→绝裙而去→去危就安→安安逸逸→逸兴云飞 →飞沙走石→石火风灯→灯红酒绿→绿惨红销→销神流志→志大才疏 →疏财仗义→义胆忠肝 →肝髓流野→野草闲花→花貎蓬心→心腹之病→病民害国→国耳忘家→家破人离→离鸾别鹄→鹄峙鸾停→停留长智→智尽能索
5、罪不容诛→诛求无度→度德量力→力士脱靴→靴刀誓死→死声咷气→气义相投→投河觅井→井底鸣蛙→蛙鸣鸱叫→叫苦连天→天地经纬→纬武经文→文过遂非→非昔是今→今生今世→世道人心→心绪如麻→麻痺不仁→仁者能仁→仁心仁闻→闻名遐迩→迩安远至→至圣至明→明验大效
成语示例 (1)《汉书·卷九九·王莽传上》:『而安众侯崇乃独怀悖惑之心,操畔逆之虑,兴兵动众,欲危宗庙,恶不忍闻,罪不容诛。』
(2)《京本通俗小说·拗相公》:『王某上负天子,下负百姓,罪不容诛,九泉之下,何面目见唐子方诸公乎?』
(3)《三国演义·第五八回》:『操贼!欺君罔上,罪不容诛。害我父弟,不共戴天之雠!吾当活捉生啖汝肉!』
(4)《三国志·卷四·魏书·三少帝纪·高贵乡公髦》:『济凶戾悖逆,干国乱纪,罪不容诛。』
(5)这厮若论着五刑发落,可便罪不容诛。▼元·秦简夫《东堂老》第三折
(6)听到他犯下如此恶行,老太爷嘴里直说:『罪不容诛!罪不容诛!』
(7)如今我辜负老爷多年的栽培,已罪不容诛,那敢奢望老爷原谅!
(8)对付这种罪不容诛的坏蛋,焉能存妇人之仁?
(9)这几个歹徒杀人放火,作恶多端,罪不容诛。
(10)他罔顾道义,出卖朋友,实在是罪不容诛。
(11)…领。今朝定要起身,万勿见罪,不然,久违钦限,罪不容诛矣。』那老妪与二子见他执一不住,便生起恼来道:『…——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
(12)…笑话。鳌拜这厮罪大恶极,就无今日之事,也早已罪不容诛。』…——当代·金庸《鹿鼎记》
(13)…应熊道:『卢一峰这厮胆大妄为,上达天听,当真罪不容诛。溢之,你给我狠狠的揍他。』杨溢之应道:『是!』…——当代·金庸《鹿鼎记》
(14)…将手批颊,自骂道:『王某上负天子,下负百姓,罪不容诛。九泉之下,何面目见唐子方诸公乎?』一连骂了三日…——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
成语造句 (1)成语「罪不容诛」好像和二十四史有关。
(2)凤阳县临淮中学的他塔喇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罪不容诛”。
(3)军军写不出成语“罪不容诛”的拼音。
(4)练习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“罪不容诛”几个大字。
(5)小涵不会写成语“罪不容诛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长大爷给珂珂和月月讲解了“罪不容诛”的典故。
(7)康禄不忠不孝,罪不容诛。
(8)尔等罪不容诛,故上天遣我军前来吊民伐罪。
(9)对付这种罪不容诛的坏蛋,焉能存妇人之仁?
(10)张生乃木人石心也。使有情者见之,罪不容诛。
(11)这厮若论着五刑发落,可便罪不容诛。见元·秦简夫《东堂老》第三折。
(12)去西关初中的面包车上,喜财哥哥 给凤怃和曲岚讲解了『罪不容诛』的故事。
(13)今差骑将赵常往拘,系颈来见,顺命不违,尚有酌处,如复违抗,罪不容诛,惟诏奉行!
(14)你两位背叛师门,改拜师父的仇人为师,原已罪不容诛,加之害死二师哥父子二人,当真天人共愤。
(15)国之叛臣,即家之贼子,不忠便是不孝,罪不容诛,虽天子思想其父,曲全其命,然遗臭无穷 ,虽生犹死了。
(16)时任约在狱待决,帝赦而出之,以为司马,使助法和拒纪,谓之曰:「汝罪不容诛,我不杀汝者,本为今日。
(17)据此贼情理难容,伤时务,坏人伦,罪不容诛,一心待偎红倚翠,论黄数黑,恶紫夺朱。见元·贾仲名《对玉梳》第三折。
(18)若非屡次验明,则其姊受不白之冤,未老先生亦蒙羞于地下,不孝子弟,罪不容诛。见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十八回。
(19)而安众侯崇乃独怀悖惑之心,操畔逆之虑,兴兵动众,欲危宗庙,恶不忍闻,罪不容诛,诚臣子之仇,宗室之仇,国家之贼,天下之害也。
成语出处 《汉书·游侠传序》:『况于郭解之伦,以匹夫之细,窃杀生之权,其罪已不容诛矣。』
成语典源 《孟子·离娄上》孟子曰:『求也为季氏宰,无能改於其德,而赋粟倍他日。孔子曰:「求,非我徒也,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。」由此观之,君不行仁政而富之,皆弃於孔子者也,况於为之强战?争地以战,杀人盈野;争城以战,杀人盈城,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,罪不容於死。故善战者服上刑,连诸侯者次之,辟草莱、任土地者次之。』[注](1)杀人盈野:杀人极多,遍地是屍体。盈,满。野,广平的地方。[见]『杀人盈野』。(2)杀人盈城:杀人极多,满城都是屍体。盈,满。[见]『杀人盈城』。(3)率土地而食人肉:因为大家为抢夺土地而杀人,正如『率土地食人』。
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,河内人郭解成为无恶不作的地方一霸,他非常狡猾,敢于请人出面抗拒皇上的命令。汉武帝对此十分不满,下令把他逮捕归案,办案的官员纷纷维护他。御史大夫公孙弘认为他罪不容诛,理应处死,终于汉武帝把他满门操斩
成语典故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,他提倡儒家学说,重仁义、轻功利,所以曾说:『孔子的弟子冉求曾为季康的家臣,但他非但没有使季康的德行更好,反而帮着他加重人民的赋税,气得孔子跟其他弟子说:「冉求不是我的学生,你们可以敲鼓宣布他的罪状,对他加以指责。」由此看来,在上位者不行仁道,下属还替他求富,是孔子所不耻的。更何况是替他打仗,为争夺土地、城池,到处杀人,这样即使是一死都不能抵免罪过。』後来『罪不容诛』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比喻罪大恶极。
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不容 不容:[bùróng] (1)不许;不让。不容置疑(不容许有什么怀疑)(2)不容许存在;不接纳(为世所不客)。
罪 罪:zuì 1、<名>罪过;犯法的行为。《出师表》:『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,不效则治臣之罪。』《狱中杂记》:『苟入狱,不问罪之有无,心械手足,置老监,俾困苦不可忍。』2、<名>有罪的人;罪犯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近者奉辞伐罪。』3、<名>过失;过错。《垓下之战》:『此天之亡我,非战之罪也。』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。』4、<动>惩罚罪行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『以其犯禁也,罪之。』5、<动>归罪于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『五无罪岁,斯天下之民至焉。』6、<动>犯罪。《训俭示康》:『远罪丰家。』
不 不:bú 1、<副>不,表一般否定。2、<副>没有,表存在的否定。《毛遂自荐》:『今日出而从,日中不决,何也?』3、<副>不是,表否定判断。《卖柑者言》:『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。』fǒu通『否』。 1、<助>在句末表询问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,可予不?』2、<副>用在句中表否定。《鸿门宴》:『不者,若属皆为所虏。』《师说》:『或师焉,或不焉。』[不齿] 齿,并列,并排。不与并列,不与同列。表示极度鄙视。[不佞] 1.无口才;不会巧言善说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『雍也仁而不。』2.无才,自谦之词。《史记·孝文本纪》:『寡人不,不足以称宗庙。』
容 容:róng 1、<名>容量;容积。《论衡·骨相》:『察表候以知命,犹察斗斛以知容矣。』2、<动>容纳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方正之不容也。』3、<动>宽容。《庄子·庚桑楚》:『不能容人者无亲。』4、<动>容许;许可。《报刘一丈书》:『亡奈何矣,姑容我入。』5、<动>收容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『或脱身以逃,不能容于远近。』6、<名>面容;面貌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颜色憔悴,形容枯槁。』7、<名>脸色;神色。《琵琶行》:『整顿衣裳起敛容。』8、<动>修饰面容;打扮。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:『士为知己者死,女为悦己者容。』[容膝] 立足之地。[容臭] 古人随身佩带的装有香料的小口袋;香囊。臭,指香料。[容与] (1)放任;放纵。(2)从容逍遥的样子。(3)迟缓不前的样子。(4)小船。[容止] (1)人的仪容举止。(2)收留。
诛 诛:zhū 1、<动>要求;索求。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『以敝邑褊小,介于大国,诛求无时,是以不敢宁居。』2、<动>责备;谴责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『朽木不可雕也,粪土之墙不可杇也。于予与何诛?』3、<动>征伐;讨伐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将军身被坚执锐,伐无道,诛暴秦。』4、<动>惩罚。《荀子·富国》:『诛而不赏,则勤励之民不劝。』5、<动>杀。《鸿门宴》:『立诛杀曹无伤。』[又] 被杀死。《六国论》:『洎牧以谗诛。』[诛求] 勒索。[诛愚] 愚昧迟钝。
罪 罪:《未集中·网字部》(古文)辠《广韵》徂贿切《集韵》粗贿切,□音□。《说文》捕鱼竹罔。《易·解卦》君子以赦过宥罪。《书·大禹谟》罪疑惟轻。
不 不:《子集上·一字部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逋没切,补入声。不然也,不可也,未也。《礼·曾子问》葬引至于堩,日有食之,则有变乎,且不乎。又《周礼·夏官》服不氏,掌养猛兽而敎扰之。〈注〉服不服之兽者。又《广韵》《韵会》□分物切。与弗同。今吴音皆然。又《韵会》俯九切,音缶。与可否之否通。《说文》鸟飞上翔,不下来也。从一,一犹天也。象形。又《玉篇》甫负切《广韵》甫救切,□缶去声。义同。又《广韵》甫鸠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方鸠切,□音浮。夫不,□也。亦作鳺鴀。《尔雅·释鸟》□其鳺鴀。《郉疏》陆玑云:今小鸠也。一名□鸠,幽州人或谓鷱鴡,梁宋间谓之隹,扬州人亦然。又未定之辞也。《陶潜诗》未知从今去,当复如此不。又姓。《晋书》汲郡人不准。◎按《正字通》云:不姓之不,转注古音,音彪。又《正韵》芳无切。与柎通。花萼跗也。《诗·小雅》鄂不韡韡。《郑笺》承华者,鄂也。不当作柎。郑樵曰:不象萼蔕形。与旉通。《陆玑诗疏》柎作跗。《束皙·补亡诗》白华绦趺。《唐诗》红萼青趺皆因之。又华不注,山名,在济南城东北。《左传·成二年》晋却克战于鞌,齐师败绩。逐之,三周华不注。《伏琛齐记》引挚虞畿服经,不,与诗鄂不之不同。李白诗:兹山何峻秀,彩翠如芙蓉。盖因华跗而比拟之。胡传读不如卜,非。又《古诗·日出东南隅行》使君谢罗敷,还可共载不。罗敷前致辞,使君亦何愚。使君自有妇,罗敷自有夫。〇按愚当读若吾,疑模切,与敷不夫叶。敷不夫本同模韵,《正字通》不改音符,叶夫愚,非是。又与丕同。《书·大诰》尔丕克远省。马融作不。《秦·诅楚文》不显大神巫咸。《秦·和钟铭》不显皇祖。□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。不显不承,犹书云丕显丕承也。又《韵补》叶补美切,音彼。《荀子·赋篇》□然易知,而致有理者与。君子所敬,而小人所不者与。所不谓小人所鄙也。《正字通》不字在入声者,方音各殊,或读逋入声,或读杯入声。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,今北方读如帮铺切,虽入声转平,其义则一也。考证:(《礼·曾子问》葬引至于堩,日日有食之,)谨照原文省下日字。(《荀子·赋论篇》)谨照原书省论字。(〈注〉谓小人所鄙也。)谨按原文无此注,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。
容 容:《寅集上·宀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余封切,音融。《说文》盛也。从宀从谷。《徐铉曰》屋与谷,皆所以盛受也。《增韵》受也,包函也。《易·师卦》君子以容民畜衆[音zhòng]。《书·君□》必有忍其乃有济,有容德乃大。〈注〉谓包之也。又《唐书·狄仁杰传》娄公盛德,为所包容久矣。又仪容也。《礼·冠义》礼义之始,在於正容体。《射义》试之於射宫,其容比於礼,其节比於乐。又《玉藻》君子之容舒迟,见所尊者齐遫,足容重,手容恭,目容端,口容止,声容静,头容直,气容肃,立容德,色容庄。又从容,安也。《书·君□》从容以和。《中庸》从容中道,圣人也。又《尔雅·释器》容谓之防。《郭璞注》形如今牀头小曲屛风,唱射者所以自防隐也,所以容身防矢也。又礼官曰容。《礼·乐记》使之行商容,而复其位。〈注〉容谓礼乐之官。使之检视殷家礼乐之官,而复其位。《前汉·儒林传》徐生善为容。是善礼乐者谓之容也。又飞扬貌。《楚辞·九章》纷容容之无经兮。又《礼·内则》佩容臭。〈注〉香物也。助为形容之饰,犹后世香囊也。又纱之轻者曰轻容。《唐苑类》轻容,无花薄纱也。又州名。古象郡地,唐置容州。又姓。八凯仲容之后。《礼记》有徐大夫容居。又慕容,复姓。又《集韵》尹竦切。与怂慂之慂同,劝也。又《正字通》余垄切,音涌。《前汉·郊祀歌》神之行,旌容容。又与颂通。《说文》貌也。从页,公声。《徐曰》此仪容字。歌颂者,美盛德之形容,故通作颂。后人因以为歌颂字。《前汉·惠帝纪》有罪当盗械者,皆颂系。《颜师古注》古颂与容同。《□法志注》颂谓宽容之,不桎梏也。又叶与章切,音阳。《韩愈·独孤申叔哀辞》如闻其声,如见其容。鸣呼远矣,何日而忘。又《参同契》天道甚浩广,太□无形容。虚寂不可覩,匡郭以消忘。考证:(《礼·冠义》礼文之始,在於正容体。)谨照原文礼文改礼义。(《射义》试之於泽宫。)谨照原文泽宫改射宫。(《礼记》有周大夫容居。)谨照檀弓周改徐。
诛 诛:《酉集上·言字部》《唐韵》陟输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追输切,□音株。《说文》讨也。《广雅》杀也。《书·胤征》以干先王之诛。《礼·月令》诘诛暴慢。〈注〉诛者,戮其人。《前汉·□法志》征暴诛悖,治之威也。《庄子·庚桑楚》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,人得而诛之,为不善乎幽暗之中者,鬼得而诛之。又《释名》罪及余人曰诛。诛,株也。如株木根,枝叶尽落也。《周礼·秋官·司烜氏》军旅修火禁,邦若屋诛,则为明竁焉。〈注〉郑司农云:屋诛,谓夷三族。又《易·亲卦》明夷诛也。〈注〉诛,伤也。又《晋语》小国敖,大国袭焉,曰诛。又《玉篇》罚也。《礼·曲礼》以足蹙路马刍有诛,齿路马有诛。〈注〉诛,罚也。又《类篇》责也。《左传·襄三十一年》诛求无时。〈注〉诛,责也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诛以驭其过。〈疏〉人有过失,非故为之者,则以言语责让之。又翦除也。《晋语》故以惠诛怨。〈注〉诛,除也。《楚辞·卜居》宁诛锄草茅,以力耕乎。《杜甫·岳麓山道林二寺诗》傍此烟霞茅可诛。《正字通》翦茅为屋。借用诛字。又叶之由切,音周。《华核·自责文》不敢违敕,惧速罪诛,冒承诏命,魂逝形留。又叶株遇切,株去声。《蔡邕·释诲》下获熏胥之辜,高受灭家之诛,前车已覆,袭轨而骛。考证:(《周礼·秋官·司烜氏》〈注〉郑司农云:屋诛,为夷三族。)谨照原文为改谓。
注 :本文资料中的部分内容由互联网资料提取而成,未与权威书籍校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