钻燧取火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uàn suì qǔ huǒ成语简拼:ZSQH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鑽燧取火
成语解释
燧:火石。钻打火石取火。原始人类取火的方式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成语示例
(1)李四光《人类的出现》:『象我国关于远古的传说那样,「钻燧取火,以化腥躁」,就会扩大食物的范围……』
成语造句
(1)辰栎叔叔给木土和高艳讲解了“钻燧取火”的历史故事。
(2)练习本的封面上写着“钻燧取火”几个大字。
(3)小冬写不出成语“钻燧取火”的拼音。
(4)小睿不会写成语“钻燧取火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樟村中学的达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钻燧取火”。
(6)钻燧取火,构木为台,焚林而田,竭泽而渔。见《淮南子·本经训》。
(7)李四光《人类的出现》:『象我国关于远古的传说那样,钻燧取火,以化腥躁,就会扩大食物的范围……』。
成语出处
战国·韩·韩非《韩非子·五蠹》:『有圣人作,钻燧取火,以化腥躁,而民说之,使王天下,号之曰燧人氏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钻燧钻燧:[zuànsuì] 上古的取火方法。燧:取火的器具。即用钻子钻木,因磨擦发热而爆出火星来。钻燧取火。――《韩非子·五蠹》;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。
钻钻:一、zuàn(1)打眼用的工具,有手摇的、电动的、风动的多种。(2)指钻石:钻戒;十七钻的手表。(3)义同『钻』(zuān)。二、zuān(1)用尖的物体在另一物体上转动,造成窟窿:钻孔;钻个眼儿;钻木取火。(2)穿过;进入:钻山洞;钻到水里。(3)钻研:钻书本;边干边钻,边学边用。
燧燧:suì 1、<名>古代取火的器具。《五蠹》:『有圣人作,钻燧取火,以化腥臊。』2、<名>燧台;古代边境上供守望和放烽火报警用的堡垒。《过小孤山大孤山》:『南朝自武昌至京口,列置燧遂,此山当是其一也。』3、<名>古代边防告警的烽火。贾谊《陈政事疏》:『斥候望烽燧不得卧。』
取取:qǔ 1、<动>割取。《周礼·大司马》:『获者取左耳。』2、<动>俘获;捕获。《李愬雪夜入蔡州》:『入蔡州取吴元济。』3、<动>攻占;夺取。《公输》:『公输盘为我为云梯,必取宋。』4、<动>拿取;拿。《赤壁赋》:『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。』5、<动>取得;获得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『岂取之易守难乎?』6、<动>提取;取出。《劝学》:『青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。』7、<动>通『取』,娶妻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今若遣此妇,终老不复取。』8、<名>可取之处。《答韦立师道书》:『仆自卜固无取。』9、<动>择取;选用。《鱼我所欲也》:『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』10、<助>用于动词后,无实义。《西江月》:『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。』[取次] (1)随便;任意。(2)草草;仓促。[取室] 娶妻。
火火:huǒ 1、<名>火;火焰。《五蠹》:『有圣作,钻燧取火以化腥臊。』2、<形>比喻紧急,急迫。武则天《腊日宣诏幸上苑》:『明朝游上苑,火速报春知。』3、<形>比喻激动、暴躁、愤怒。白居易《感春》:『忧喜皆心火。』4、<名>古代军队的建制单位,十人为『火』。柳宗元《段太尉事状》:『皆解甲,散还火伍中。』5、<名>同『伙』,同伴。《木兰诗》:『出门看火伴,火伴皆惊惶。』6、<名>古代星名,又叫『心宿』。《诗经·七月》:『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』7、<名>五行之一。《尚书·洪范》:『五行,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』
钻钻:《戌集上·金字部》《唐韵》借官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祖官切,□音劗。《说文》所以穿也。又《前汉·□法志》其次用钻凿。〈注〉钻,膑□也。师古曰:钻,钻去其膑骨也。又《史记·礼书》施钻如蠭虿。〈注〉钻,谓矛矢及镞也。又《正字通》金刚钻生水底,如钟乳,体似紫石英,惟安南高石山羚羊角能碎之。又《广韵》刺也。《尔雅·释木》樝棃曰钻之。《庄子·外物篇》神龟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筴,不能避刳肠之患,如是则知有所困,神有所不及也。又凡深入者,借用钻。《论语》钻之弥坚。《尔雅序》沈硏钻极,二九载矣。又《班固·答賔戏》商鞅挟三术以钻孝公。〈注〉帝王霸三策,钻者,取必入之义。又《广韵》子算切《集韵》祖算切,□音□。义同。《六书故》去声借贯切,穿器也。用之穿物曰钻,平声。《正字通》按以凿凿木皆读昨,不闻凿一音,凿物又一音,钻亦如之。必分平去二声,泥。
燧燧:《巳集中·火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徐醉切,音遂。《玉篇》以取火於日。《礼·内则》左佩金燧,右佩木燧。〈注〉金燧取火於日。木燧钻火也。《左传·文十年》命夙驾载燧。又《定二年》鍼尹固与王同舟,王使执燧象,以奔吴师。〈注〉烧火燧系象尾。又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金有六齐,金锡半,谓之鉴燧之齐。〈注〉鉴燧取水火於日月之器也。又《史记·三皇纪》自人皇巳后,有五龙氏。燧人氏。又作遂。《周礼·秋官·司烜氏》掌以夫遂,取明火于日。〈注〉夫遂,阳遂也。〈疏〉取火於日,故名阳遂。犹取火於木,为木遂也。又《史记·韩安国传》攻烽燧,互详烽字注。《玉篇》同□。亦作鐆。考证:(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·輈人》金锡半,谓之鉴燧之齐。)谨按所引系攻金之事,与輈人无涉。谨照原文輈人改金有六齐。(《史记·三皇纪》自人王以后,有五龙氏。燧人氏。)谨照原文人王改人皇。
取取:《子集下·又字部》《唐韵》七庾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此主切,□娶上声。《说文》捕取也。从又耳。《玉篇》资也,收也。《广韵》受也。《增韵》索也。《礼·儒行》力行以待取。《史记·鲁仲连传》为人排难解纷,而无取也。《管子·白心篇》道者,小取焉则小得福,大取焉则大得福。又《韵会》凡克敌不用师徒曰取。又《前汉·王莽传》考论五经,定取礼。〈注〉师古曰:取,读曰娶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逡须切,音趋。《集韵》取虑,县名,在临淮。又《集韵》雌由切,音秋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□留浚仪。〈注〉师古曰:取虑,县名。音秋卢。取又音趋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此苟切,音趣。《杜甫·遭田父泥饮诗》今年大作社,拾遗能住否。呌妇开大瓶,盆中为吾取。感此气扬扬,须知风化首。又《正韵》索也。《诗·小雅》如酌孔取。〈笺〉谓度所胜多少。又《六书本义》□通用伸,伸通取。训索,取转声,与娶趣字同。又《古文奇字》朱谋□曰:古文取,疑当从与声。人与而我取也。
火火:《巳集中·火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呼果切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虎果切,□货上声。《说文》火,毁也。南方之行炎而上。象形。《释名》火化也,消化物也。亦言毁也,物入中皆毁坏也。《玉篇》□者,化也,随也,阳气用事万物变随也。《古史考》燧人氏初作火。《书·洪范》五行,一曰水,二曰火。又星名。《书·尧典》日永星火。〈传〉火,苍龙之中星。又大火,鹑火,辰次之名。又《礼·王制》昆虫未蛰,不以火田。《前汉·成帝纪》火耕水耨。又《周礼·夏官·司爟》变国火以救时疾。〈注〉春取楡柳之火,夏取枣杏之火,季夏取桑柘之火,秋取柞楢之火,冬取槐檀之火。《论语》钻燧改火。又盛阳曰炎火。《诗·小雅》田祖有神,秉畀炎火。〈传〉炎火,盛阳也。〈笺〉螟螣之属,盛阳气嬴则生之。明君为政,田祖之神不受此害,持之付与炎火,使自消亡。又官名。《左传·昭十七年》炎帝氏以火纪,故为火师,而火名。〈疏〉春官为大火。夏官为鹑火,秋官为西火,冬官为北火,中官为中火。又《春秋·宣十六年》成周宣榭火。《左传》人火也。凡火,人火曰火,天火曰灾。又《南史·齐武帝纪》魏地谣言,赤火南流,有沙门从北齎此火至,色赤而微,云以疗疾贵贱争取之,多得其验,咸云圣火。又《唐书·兵志》府兵,十人为火,火有长。彍骑,十人为火,五火为团。《通典·兵制》五人为烈,烈有头目,二烈为火,立火子,五火为队。又《司马法》人人正正,辞辞火火。〈注〉言一火与一火犹人人殊之人人也。即俗谓火伴。《古木兰诗》出门看火伴。又人身有火。《本草纲目》心藏神为君火。包络为相火。又阴火,海中盐气所生。凡海水遇阴晦,波如然火,有月即不复见。《木华·海赋》阴火潜然。又山名。《山海经》崑仑之丘,其下有弱水之,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,投物辄然。又《正字通》陆游曰:火山军,其地锄深,则有烈焰,不妨耕种。又井名。《左思·蜀都赋》火井沈荧於幽泉。〈注〉火井,在临邛县。欲出其火,先以家火投之,须臾隆隆如雷声,焰出通天,光辉十里,以筒盛接,有光无灰。又寒火。《抱朴子·地真篇》南海萧丘,火春生秋灭。生木小,焦黑。又火传。《庄子·养生主》指穷放为薪,火传也。不知其尽也。又南方有食火之国,其人能食火炭。又《尔雅·释鱼》十龟,一曰火龟。〈疏〉龟生火中者。又火□。《山海经》火山国,其山虽霖,雨火常燃,火中白□,时出山边求食,人捕得之,以毛作布,名火澣布。又姓。《明纪事本末》火济,从诸葛亮南征孟获有功,封罗甸国王。《正字通》洪武时,翰林火原洁。又《广东通志》古人一年四时改火。今琼州西乡音谓一年为一火,火音微。东乡人谓一年为喜,或为之化,乃喜之变音。又叶虎洧切《诗·豳风》七月流火,八月萑苇。◎按唐韵正:火,古音毁,转声则为喜,故灰字从火得声。而左传襄三十年:或叫于宋太庙,曰:譆譆出出,鸟鸣于亳社。如曰譆譆,则为火之徵也。是直以为火当读作毁,非止叶音矣。又叶后五切。《韩愈·元和圣德诗》施令酬功,急疾如火。天地中间,莫不顺序。又叶虎何切。《庄子·外物篇》利害相摩生火寔多,衆[音zhòng]人焚和,月固不胜火。《韵会小补》今人谓兔岐唇曰火。盖古音也。《集韵》或作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