抓心挠肝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uā xīn náo gān成语简拼:ZXNG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抓心撓肝
成语英文:be upset
成语解释
比喻十分难受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指心情难受
成语造句
(1)打开本子,上面写着“抓心挠肝”几个大字。
(2)璐璐不会写成语“抓心挠肝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3)小艾写不出成语“抓心挠肝”的拼音。
(4)小棼大哥哥给颖思和八骤讲解了“抓心挠肝”的典故。
(5)庄浪县阳川中学的初夏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抓心挠肝”。
(6)回忆是一种很磨人的东西,总是在很意外的时刻磨得人抓心挠肝。
成语出处
关庚寅《『不称心』的姐夫》:『妈妈急得抓心挠肝,想去看看吧,工作脱不开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抓抓:zhuā(1)手指聚拢,使物体固定在手中:一把抓住;他抓起帽子,往外就走。(2)人用指甲或带齿的东西或动物用爪在物体上划过:抓痒痒;他手上被猫抓破一块皮。(3)捉拿;捕捉:抓土匪;老鹰抓走了一只小鸡儿。(4)加强领导,特别着重(某方面)。如:抓重点。(5)抢着做:三抓两抓就把工作抓完了。(6)吸引(人注意)。如:这个演员一出场就抓住了观众。
心心:xīn 1、<名>心脏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顺我,即先刺心。』2、<名>心脏所在的胸部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。』3、<名>内心,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。《熟读精思》:『读书三到,谓心到,眼到,口到。』4、<名>想法;心意。《殽之战》:『勤而无所,必有悖心。』5、<名>中心;中央。《琵琶行》:『唯见江心秋月白。』[心志] 内心;意志。
挠挠:náo 1、<动>搅和;搅动。《荀子·议兵》:『以桀诈尧,譬之若以卵投石,以指挠沸。』2、<动>扰乱;阻挠。《冯婉贞》:『于是众人竭力挠之。』3、<动>困扰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民,又挠以军法,则民将不安。』4、<动>弯曲,比喻屈服。《<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>序》:『以坚毅不挠之精神,与民贼相搏。』[挠北] 溃败;败走。[挠弱] 懦弱无能。[挠志] 屈从。
肝肝:gān人和高等动物的消化器官之一。人的肝在腹腔内右上部,分为两叶。主要功能是分泌胆汁,储藏动物淀粉,调节蛋白质、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等,此外还有解毒、造血和凝血作用。也叫肝脏。
抓抓:《卯集中·手字部》《唐韵》侧巧切《集韵》《正韵》侧绞切,□音蚤。《博雅》搔也。又掐也。《庄子·徐无鬼》有一狙焉,委蛇攫抓,见巧乎王。《杜甫·诗注》玉搔头,今之抓头也。又《唐韵》《广韵》侧交切《集韵》《类篇》庄交切,□音摷。义同。又《唐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侧教切《集韵》阻教切,□音笊。亦爪刺也。
心心:《卯集上·心字部》《唐韵》息林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思林切。《说文》人心,土藏,在身之中。象形。博士说以为火藏。《徐曰》心为大火,然则心属火也。《玉篇》《广韵》□训火藏。又《荀子·解蔽篇》心者,形之君也,而神明之主也。《礼·大学疏》总包万虑谓之心。又《释名》心,纤也。所识纤微无不贯也。又本也。《易·复卦》复其见天地之心乎。〈注〉天地以本为心者也。《正义曰》言天地寂然不动,是以本为心者也。《礼·礼器》如松柏之有心也。〈注〉得气之本也。《孔疏》得气之本,故巡四时,柯叶无凋攺也,心谓本也。又中也。心在身之中。《诗序》情动于中。《正义曰》中谓中心。凡言中央曰心。《礼·少仪》牛羊之肺,离而不提心。〈注〉不提心,谓不绝中央也。《古歌》日出当心,谓日中也。《邵雍清夜吟》月到天心处,言月当天中也。又东方五度,宿名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心为明堂。又《礼·明堂位》夏后氏祭心。〈注〉气主盛也。又《月令》季夏祭先心。〈注〉五藏之次,心次肺,至此则心为尊也。又去声。《吴棫·韵补》息吝切。《外纪》禹曰:尧舜之民,皆以尧舜之心为心。下心字去声。又叶思真切,音新。《前汉·安世房中歌》我定正数,人告其心。敕身齐戒,施敎申申。又叶先容切,音松。《诗·大雅》吉甫作颂,□如清风。仲山甫永怀,以慰其心。《前汉·礼乐志》流星陨,感惟风,籋归云,抚怀心。又叶思征切,音騂。《扬子·太□经》勤于心否贞。又叶桑鸠切,音修。《荀子·解蔽篇》凤凰秋秋,其翼若干,其声若箫。有凤有凰,乐帝之心。箫叶疏鸠切。又叶思敬切,音性。《王微观海诗》善即谁为御,我来无别心。聊复寓兹兴,兹兴将何咏。《说文》长笺》借华心形,故惢字从心,就今文言也。若精蕴同文诸书,各以意阐古文,与今文稍远,槪不泛引。《类篇》偏旁作忄。亦作□。◎按《字汇》《正字通》心俱音辛,误。辛在真韵,齐齿音也。心在侵韵,闭口音也。如心字去声,音近信,然不得竟以信字音之者,盖信字为真韵内辛字之去声,乃齐齿音也。若侵韵内心字之去声,乃闭口音,有音而无字矣。字有不可下直音者,此类是也。盖齐齿之辛,商之商也,闭口之心,商之羽也。每一音中,具有五音,不可无别。
挠挠:《卯集中·手字部》《唐韵》奴巧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女巧切,□铙上声。《说文》扰也。《释名》物繁则相亲挠也。《左传·成十三年》挠乱我同盟。〈注〉乃卯反。或作摎。又《说文》一曰捄也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尼交切,音铙。抓也,搔也,亦扰也。又屈也。《孟子》不肤挠。《赵岐注》读平声。或作□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女敎切,音闹。义同。《左传·成二年》畏君之震,师徒挠败。《史记·酷吏传》所爱者,挠法活之。《前汉·刘向传》不挠衆[音zhòng]枉。又《唐韵》呼毛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呼高切,□音蒿。搅也。《前汉·鼂错传》匈奴之衆[音zhòng]易挠乱也。〈注〉火高反,其字从手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尔绍切,音绕。亦屈也。与揉同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人要切,饶去声。缠也。与绕同。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名家苛察缴绕。或作挠。又《集韵》馨幺切,音哓。挠挑,宛转也。《正字通》挠桡,从手从木,古互通。与铙从金,音同义异。考证:(《前汉·刘向传》守正不挠。)谨照原文独处守正为句,不挠衆[音zhòng]枉为句。谨据改为不挠衆[音zhòng]枉。
肝肝:《未集下·肉字部》《唐韵》古寒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居寒切,□音干。《说文》木藏也。生於木,魄所藏。《正字通》左三叶,右四叶,以胆为府,附脊第九椎为阳中,少阳通於春气。素问曰:肝者,将军之官,谋虑出焉。《释名》肝,干也。五行属木,故其体状有枝干也。凡物以大为干。《诗·大雅·或燔[音fán]或炙传》炙用肝。《礼·月令》其祀门,祭先肝。《淮南子·精神训》肝为风。又《白虎通》肝之为言扞也。又肝楡,海外国名。《山海经》肝楡之尸,在大人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