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ǐ zhǐ náo fèi
成语注音:ㄧˇ ㄓㄧˇ ㄣㄠˊ ㄈㄟˋ
成语简拼:YZNF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偏正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以指撓沸
成语解释
挠:搅;沸:开水。用手指搅动开水。比喻不自量力,一定失败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指方法不对头
近义词
以卵投石
成语接龙
以指挠沸→沸反盈天→天上石麟→麟趾呈祥→祥麟威凤→凤凰来仪→仪静体闲→闲云野鹤→鹤发鸡皮→皮里春秋
成语示例
(1)彼即不量其力,欲与我抗,譬之以卵投石,以指挠沸,至则糜烂尔已,何能有幸哉。▲明·朱之瑜《中原阳九述略·灭虏之策》
成语造句
(1)博颢大哥哥给蕴镦和易宁介绍了“以指挠沸”的历史典故
(2)草稿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“以指挠沸”几个大字。
(3)晨晨不会写成语“以指挠沸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非儿写不出成语“以指挠沸”的拼音。
(5)好仁中学的叶赫那兰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以指挠沸”。
(6)彼即不量其力,欲与我抗,譬之以卵投石,以指挠沸,至则糜烂尔已,何能有幸哉。见明·朱之瑜《中原阳九述略·灭虏之策》。
成语出处
《荀子·议兵》:『以桀诈尧,譬之若以卵投石,以指挠沸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以以:yǐ 1、<动>用;使用。《涉江》:『忠不必用兮,贤不必以。』2、<动>做。《子路、曾晳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:『如或知尔,则何以哉?』3、<动>认为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『皆以美于徐公。』4、<介>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、方法,可视情况译为『拿』、『用』、『凭』、『把』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愿以十五城请易璧。』5、<介>起提宾作用,可译为『把』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秦亦不以城予赵,赵亦终不予秦璧。』6、<介>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,可译为『因为』、『由于』等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而吾以捕蛇独存。』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,不可。』7、<介>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、地点,可译为『在』、『从』。《苏武传》: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。』8、<介>表示动作、行为的对象,用法同『与』,可译为『和』、『跟』;有时可译为『率领、带领』。《战国策·周策》:『天下有变,王割汉中以楚和。』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(公子)欲以客往赴秦军,与赵俱死。』9、<连>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,可译为『而』、『又』、『并且』等,也可省去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『夫夷以近,则游者众;险以远,则至者少。』10、<连>表示承接关系,『以』前的动作行为,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,可译为『而』,也可省去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『予与四人拥火以入。』11、<连>表示因果关系,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,可译为『因为』、『由于』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吾所以为此者,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。』12、<连>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。《归去来辞》:『木欣欣以向荣,泉涓涓而始流。』13、<连>表目的关系,可译为『而』『来』『用来』等。《师说》:『作《师说》以贻之。』14、<连>表示时间、方位、数量的界限或范围,用法同现代汉语。《张衡传》:『自王侯以下,莫不逾侈。』15、<连>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,可译为『至于』。《柳毅传》:『然自约其心者,达君之冤,余无及也。以言慎勿相避者,偶然耳,岂有意哉!』16、<副>通『已』。已经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座买鱼烹食,得鱼腹中书,固以怪之矣。』17、<动>通『已』。停止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无以,则王乎?』18、<副>只是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『君家所寡有者,以义耳。』[以往] 以后。[以为] (1)认为。(2)使……成为。(3)把……当作。(4)作为;用作。
指指:zhǐ 1、<名>手指。《卖炭翁》:『两鬃苍苍十指黑。』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指如削葱根,口如含朱丹。』2、<动>用手指点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旦日,卒中往往语,皆指目陈胜。』《始得西山宴游记》:『望西山,指异之。』3、<动>指给……看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『指王翳曰:「此项王也。」』4、<动>指责。《汉书·王嘉传》:『千夫所指,无病而死。』5、<动>直立;竖起。《鸿门宴》:『头发上指,目眦尽裂。』6、<名>通『旨』。意图;意旨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卜者知其意。』《屈原列传》:『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。』7、<副>通『直』。直接。《愚公移山》:『指通豫南,达于汉阴。』[指点] (1)指出;指给人看。(2)指责。(3)评论;指导。[指意] 意旨;意向。
挠挠:náo 1、<动>搅和;搅动。《荀子·议兵》:『以桀诈尧,譬之若以卵投石,以指挠沸。』2、<动>扰乱;阻挠。《冯婉贞》:『于是众人竭力挠之。』3、<动>困扰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民,又挠以军法,则民将不安。』4、<动>弯曲,比喻屈服。《<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>序》:『以坚毅不挠之精神,与民贼相搏。』[挠北] 溃败;败走。[挠弱] 懦弱无能。[挠志] 屈从。
沸沸:fèi沸腾:沸水;沸油◇沸天震地(形容极响的声音)。
以以:《子集中·人字部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养里切,怡上声。为也。《论语》视其所以。又因也。《诗·邶风》何其久也,必有以也。《左传·昭十三年》我之不共,鲁故之以。〈注〉以鲁故也。《列子·周穆王篇》宋人执而问其以。又用也。《论语》不使大臣怨乎不以。又《左传·僖二十六年》凡师能左右之曰以。《易·师卦》能以衆[音zhòng]正。又《诗·周颂》侯强侯以。〈注〉强民有余力来助者,以间民转移执事者。又同已。《孟子》无以,则王乎。又古以与声相通。《礼·燕礼》君曰:以我安。〈注〉犹与也。《魏书·李顺传》此年行师,当克以不。《韩愈·剥啄行》凡今之人,急名以官。〈注〉韩文与多作以。又《集韵》与似同。《易·明夷》箕子以之。郑氏,荀氏皆作似。考证:(《诗·卫风》何其久也,必有以也。)谨照原书卫风改邶风。
指指:《卯集中·手字部》《唐韵》职雉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轸视切,□音旨。《说文》手指也。《易·说卦》艮为指。〈疏〉取其执止物也。《左传·宣四年》子公之食指动。〈疏〉一巨指,二食指,三将指,四无名指,五小指。又《定十四年》以戈击阖庐伤将指。〈注〉足,大指也。言其将领诸指。足之用力,大指居多。手之取物,中指为长。故足以大指为将,手以中指为将。又《广韵》斥也。《易·系辞》辞也者,各指其所之。〈疏〉各斥其爻卦之所适也。又示也。《礼·玉藻》凡有指画於君前用笏。《前汉·萧何传》发踪指示兽处者,人也。〈注〉指示者,以手指示之。又《增韵》指麾也。《礼·曲礼》六十曰耆指使。〈注〉指事使人也。《前汉·贾谊传》颐指如意。〈注〉但动颐指麾,则所欲皆如意。又直指,官名。《前汉·武帝纪》遣直指使者暴胜之等,衣绣衣,杖斧,分部,逐捕羣盗。又与旨恉通。意向也。《书·盘庚》王播告之修,不匿厥指。《前汉·孔光传》不希指苟合。〈注〉希望天子之旨意也。又归趣也。《孟子》言近而指远者,善言也。《前汉·河间献王传》文约指明。〈注〉指,谓义之所趋,若人以手指物也。又美也。《荀子·大略篇》不时宜,不敬交,不驩欣,虽指非礼也。《集韵》或从月作脂。考证:(《定十四年》阖庐伤将指。)谨照原文阖庐上增以戈击三字。
挠挠:《卯集中·手字部》《唐韵》奴巧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女巧切,□铙上声。《说文》扰也。《释名》物繁则相亲挠也。《左传·成十三年》挠乱我同盟。〈注〉乃卯反。或作摎。又《说文》一曰捄也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尼交切,音铙。抓也,搔也,亦扰也。又屈也。《孟子》不肤挠。《赵岐注》读平声。或作□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女敎切,音闹。义同。《左传·成二年》畏君之震,师徒挠败。《史记·酷吏传》所爱者,挠法活之。《前汉·刘向传》不挠衆[音zhòng]枉。又《唐韵》呼毛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呼高切,□音蒿。搅也。《前汉·鼂错传》匈奴之衆[音zhòng]易挠乱也。〈注〉火高反,其字从手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尔绍切,音绕。亦屈也。与揉同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人要切,饶去声。缠也。与绕同。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名家苛察缴绕。或作挠。又《集韵》馨幺切,音哓。挠挑,宛转也。《正字通》挠桡,从手从木,古互通。与铙从金,音同义异。考证:(《前汉·刘向传》守正不挠。)谨照原文独处守正为句,不挠衆[音zhòng]枉为句。谨据改为不挠衆[音zhòng]枉。
沸沸:《巳集上·水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方味切,音芾。涫也。《诗·大雅》如沸如羹。又水名。《王子年·拾遗记》蓬莱山有沸水,饮者千岁。又井名,潭名。《水经注》曲阿季子庙前井及潭常沸,故名井曰沸井,潭曰沸潭。《谢惠连·雪赋》沸潭无涌,炎风不兴。又《集韵》《正韵》敷勿切《韵会》分勿切,□音拂。洒也。又觱沸,泉出貌。《诗·小雅》觱沸槛泉。又《正韵》滂佩切,音配。波涌貌。《司马相如·子虚赋》水虫骇波鸿沸。又怒貌。《司马相如·上林赋》沸乎暴怒。又与溃同。沸渭,不安貌。《王褒·洞萧赋》若雷霆輘輷,佚豫以沸渭。〈注〉沸或为溃,扶味切。《集韵》或作□。考证:(《司马相如·子虚赋》水虫骏波鸿沸。)谨照原文骏改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