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ǎn bí tōu xiāng
成语简拼:YBTX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偏正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掩鼻婾香
成语解释
捂住鼻子去偷点燃的香。比喻自己欺骗自己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近义词
掩耳盗铃、自欺欺人、掩目捕雀
成语接龙
1、掩鼻偷香→香轮宝骑→骑虎难下→下车之始→始末原由→由浅入深→深猷远计→计上心头→头头是道→道路以目→目交心通→通幽动微→微乎其微→微言大谊→谊不容辞→辞严意正→正视绳行→行侠好义→义不取容→容光焕发→发愤忘食→食辨劳薪→薪尽火传→传诵一时→时不我待
2、掩鼻偷香→香象绝流→流水朝宗→宗庙社稷→稷蜂社鼠→鼠腹鸡肠→肠肥脑满→满脸春色→色授魂与→与日俱增→增砖添瓦→瓦解冰泮→泮林革音→音容宛在→在官言官→官场如戏→戏彩娱亲→亲如骨肉→肉眼凡夫→夫妻反目→目动言肆→肆无忌惮→惮赫千里→里外夹攻→攻城掠地
3、掩鼻偷香→香象绝流→流水高山→山穷水尽→尽其在我→我行我素→素丝羔羊→羊续悬鱼→鱼肉百姓→姓甚名谁→谁是谁非→非亲非故→故作高深→深藏若虚→虚己受人→人己一视→视民如伤→伤心蒿目→目无三尺→尺短寸长→长材茂学→学以致用→用天因地→地网天罗→罗织构陷
4、掩鼻偷香→香消玉损→损人害己→己溺己饥→饥寒交切→切肤之痛→痛痒相关→关门打狗→狗皮膏药→药笼中物→物换星移→移缓就急→急功好利→利出一孔→孔孟之道→道高魔重→重床迭架→架海金梁→梁上君子→子曰诗云→云霓之望→望尘僄声→声东击西→西风残照→照章办事
5、掩鼻偷香→香消玉减→减师半德→德艺双馨→馨香祷祝→祝发文身→身家性命→命世之才→才疏志大→大题小做→做人做世→世态人情→情同一家→家传户颂→颂德歌功→功高望重→重足而立→立盹行眠→眠花醉柳→柳绿花红→红灯緑酒
成语造句
(1)艾艾不会写成语“掩鼻偷香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2)磊磊写不出成语“掩鼻偷香”的拼音。
(3)练习本的第三页赫然是“掩鼻偷香”几个大字。
(4)上饶县第三中学的漆雕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掩鼻偷香”。
(5)昕奕哥哥给栩沁和悌琬讲了“掩鼻偷香”的故事。
成语出处
宋·释普济《五灯会元·马颊本空禅师》:『师曰:「节目上更生节目。」僧无语。师曰:「掩鼻偷香,空招罪犯。」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掩掩:yǎn 1、<动>掩盖;遮蔽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手巾掩口啼,泪落便如泻。』2、<动>堵塞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则掩耳而不愿听。』3、<动>关闭。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》:『再把门掩上。』4、<动>趁人不备而采取行动。《史记·彭越传》:『于是上使使掩梁王,梁王不觉,捕梁王。』[掩涕] 掩面流泪。[掩抑] 乐声低沉抑郁。[掩映] 彼此遮掩而互相映衬。
鼻鼻:bí(1)鼻子:鼻梁;鼻音。(2)<书>开创:鼻祖。
偷偷:tōu 1、<形>苟且;得过且过。《石壕吏》:『存者且偷生,死者长已矣。』2、<形>刻薄;不厚道。《论语·泰伯》:『故旧不遗,则民不偷。』3、<动>偷窃;偷盗。《高祖还乡》:『还酒债,偷量了豆几斛。』4、<名>小偷;窃贼。《晋书·王献之传》:『群偷惊走。』
香香:xiāng 1、<名>谷物煮熟后的香味。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:『若晋取虞,而明德以荐馨香,神其吐之乎?』2、<名>香气;芳香的气味。《西江月·夜行黄沙道中》:『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。』3、<形>气味好闻;芳香。《醉翁亭记》:『野芳发而幽香。』4、<形>香甜;甘美。《醉翁亭记》:『酿泉为酒,泉香而酒冽。』5、<名>香料。《促织》:『问者爇香于鼎。』[香火] (1)祭祀鬼神的香烟灯火。(2)指结盟。
掩掩:《卯集中·手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衣检切《正韵》於检切,□淹上声。《说文》敛也。小上曰掩。《增韵》遮也。《礼·月令》仲夏,君子齐戒,处必掩身。〈注〉掩,犹隐翳也。〈又〉孟冬是察阿党,则罪无有掩蔽。又乗[音chéng]其不备而覆之曰掩。《礼·曲礼》大夫不掩羣。〈疏〉禽兽羣聚,则多不可掩取之。《前汉·货殖传》掘冢搏掩。〈注〉博击掩袭,取人物也。一说博,六博也。掩,意钱之属。一曰抚也。《尔雅·释训》矜怜抚掩之也。《郭璞注》抚掩犹抚拍,谓慰恤也。又闭也。《韩愈诗》独宿门不掩。又《扬子·方言》止也。又同也。江淮南楚之间曰掩。《韵会》或作揜。又《集韵》乌感切,庵上声。覆取也。与揜同。又於赡切,淹去声。缫丝以手振出绪也。或作□。通作淹。又乙业切,音浥。打也。掩本字。字头从□作。考证:(《尔雅·释训》《郭璞注》抚掩犹抚揗,谓慰恤也。)谨照原文抚揗改抚拍。
鼻鼻:《亥集下·鼻字部》(古文)自《唐韵》父二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毗至切《正韵》毗意切,□音纰。《说文》鼻,引气自畀也。《释名》鼻,嘒也。出气嘒嘒也。《管子·水地篇》□发为鼻。《白虎通》鼻者,肺之使。又《扬子·方言》鼻,始也。兽初生谓之鼻,人初生谓之首。梁益间谓鼻为初,或谓之祖。祖,居也。又人之胚胎,鼻先受形,故谓始祖为鼻祖。《扬雄·反骚》或鼻祖於汾隅。又猎人穿兽鼻曰鼻。犹持弓曰手弓。《张衡·西京赋》鼻赤象,圈巨狿。又炊鼻,地名。《左传·昭二十六年》师及齐师战於炊鼻。《杜注》炊鼻,鲁地。又有鼻,国名。在永州营道县北。《前汉·昌邑哀王传》舜封象於有鼻。《师古注》有鼻在零陵。《孟子》作有庳。又鼻息,西方国名。见《风俗通》。又《后汉·杜笃传》共川鼻饮之国。〈注〉相习以鼻饮也。又反鼻,蝮蛇别名。又类鼻,草名。生田中,叶如天名精。《李时珍曰》即豨莶。又《内典》阿鼻,此曰无间。从自从畀。俗从白,非。考证:(《扬雄·反骚》或鼻祖於汾阳。)谨照原文汾阳改汾隅。
偷偷:《子集中·人字部》《广韵》托侯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他侯切,□透平声。《说文》苟且也。《左传·昭十三年》子产曰:晋政多门,贰偷之不暇。又《礼·表记》安肆日偷。又《尔雅·释言》佻也。《广韵》盗也。《管子·形势解》偷得利,而后有害,偷得乐,而后有忧者,圣人不为也。又薄也。《左传·襄三十一年》赵孟之语偷。又叶容朱切,音余。《张衡·西京赋》敬慎威仪,示民不偷。我有嘉賔,其乐愉愉。声敎布濩,盈溢天区。考证:(《尔雅·释诂》佻也。)谨照原书释诂改释言。
香香:《戌集下·香字部》《广韵》许良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虚良切,□音乡。《玉篇》芳也。《正韵》气芬芳。《书·君□》至治馨香,感于神明。《诗·周颂》有飶其香。《礼·月令》中央土,其臭香。又草木之香,如沉香,栈香,蜜香,檀香,具载。《洪刍·香谱》及《叶延珪·香隶》诸书。又兽亦有香。《谈苑》商女山中多麝,其性绝爱其脐,为人逐急,即投岩举爪,剔裂其香。又《本草》麝香有三等:第一生香,亦名遗香,乃麝自剔出者。其次脐香。其三心结香。又有小麝,其香更奇。又风香。《庾信诗》结客少年塲,春风满路香。又含香。《汉官仪》尚书郞含鸡舌香,伏奏事。又酒香。《王绩诗》稍觉池亭好,偏宜酒瓮香。《杜甫诗》浩荡风尘外,谁知酒熟香。又花名。《庐山记》一比丘书寝盘石上,梦中闻花香酷烈,及觉,求得之,因名睡香。四方闻之,谓为花中祥瑞,遂名瑞香。又丁香。《本草》一名丁子香,花紫白色,生子,小者为丁香,大者为母丁香。又酒名。《苏轼·送碧香酒诗》碧香近出帝子家,鹅儿破壳酥流盎。《刘子翬诗》未饶赤壁风流在,且向何家醉碧香。又阿香。《搜神记》永和中,义兴人姓周,出都,日暮。道边有一新草小屋,一女子出门,周求寄宿。一更中,闻外有小儿唤阿香声,云:官唤汝推雷车。女乃辞去。夜遂大雷雨。又人名。黄香,仇香,见《后汉书》。又姓。明四译馆通事香牛。又山名。《唐书·白居易传》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,自称香山居士。又水名。《述异记》吴故宫有香水溪。又殿名。《三辅黄图》武帝时,后宫八区,有披香殿。又享名。《李白诗》沉香亭北倚阑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