舟车之苦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ōu chē zhī kǔ成语简拼:ZCZK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舟車之苦
成语解释
坐船、坐车的辛苦。指旅途的劳累。
成语接龙
1、舟车之苦→苦不堪言→言不达意→意合情投→投畀豺虎→虎饱鸱咽→咽苦吐甘→甘败下风→风餐水栖→栖风宿雨
2、舟车之苦→苦海无边→边幅不修→修文偃武→武断专横→横生枝节→节哀顺变→变徴之声→声断衡阳→阳关三迭
3、舟车之苦→苦口良药→药店飞龙→龙凤呈祥→祥麟威凤→凤友鸾交→交口赞颂→颂声载道→道德名望→望尘而拜
4、舟车之苦→苦口婆心→心回意转→转败为功→功劳汗马→马龙车水→水清石见→见制于人→人人自危→危急存亡
5、舟车之苦→苦征恶战→战者逆德→德容兼备→备而不用→用违其长→长驱径入→入不敷出→出入无常→常年累月
成语造句
(1)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“舟车之苦”几个大字。
(2)城阳第十三中学的望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舟车之苦”。
(3)默贤哥哥给魏湛和熠彤讲述了“舟车之苦”的成语典故。
(4)小乐写不出成语“舟车之苦”,导致期末考试只考了97分。
(5)小牛不会写成语“舟车之苦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舟车舟车:[zhōuchē] (1)交通船只和车辆。舟车之利。(2)长途旅行或旅途。舟车劳顿。
舟舟:zhōu 1、<名>船。《劝学》:『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。』[又] 乘船;坐船。《石钟山记》『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。』2、<动>环绕。《诗经·公刘》:『何以舟之,维玉及瑶。』[舟楫] (1)船和浆,泛指船只。(2)比喻辅佐大臣。[舟师] (1)水军。(2)船家。
车车:chē 1、<名>车子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公子引车入市。』《卖炭翁》:『晓驾炭车辗冰辙。』2、<名>特指兵车;战车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比至陈,车六七百乘,骑千余,卒数万人。』《兵车行》:『车辚辚,马萧萧,行人弓箭各在腰。』3、<名>有轮子的机械器具。如水车、纺车等。苏轼《浣溪沙》:『村南村北响缲车。』4、<名>牙床。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:『谚所谓「辅车相依,唇亡齿寒」者,其虞虢之谓也。』(辅:面颊;虞、虢:皆为古代国名。)[车骑] 1.成队的车马。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:『北报赵王,乃行过雒阳,车辎重,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,疑于王者。』2.古代将军的名号。汉代车骑将军位列上卿。唐以后废。[车裂] 古代的一种酷刑。用五辆车分拉人体,撕裂致死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『商君归还,惠王车之,而秦人不怜。』[车右] 古代车乘位于仆者右边的武士。庚信《樊哙见项王赞》:『樊哙将军,汉王车,不惮锋刃,何辞巵酒。』[车载斗量] 形容数量多。徐陵《答诸求官人书》:『四军五校,车。』
之之:zhī 1、<动>到……去。《为学》:『吾欲之南海。』2、<代>指示代词,相当于『这个』、『这』、『这种』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』3、<代>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他』、『它』、『它们』、『他们』等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。』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『爱共叔段,欲立之。』4、<代>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君将哀而生之乎?』5、<代>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你』、『您』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『窃闵公之将死,故吊之。』6、<助>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修饰、领属的关系,相当于『的』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『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』7、<助>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一般不必译出。《师说》: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。』8、<助>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『蚓无爪牙之利。』9、<助>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词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作『得』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。』10、<助>用宾语前置的标志。《师说》:『句读之不知。』11、<助>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,补足音节,没有实义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顷之,烟炎张天。』12、<助>用在『前』、『后』、『内』、『外』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制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数十年之后,甲兵顿弊。』
苦苦:kǔ 1、<形>(味道)苦;甘、甜的反面。《苦斋记》:『味苦而微辛。』2、<动>劳苦;辛劳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乐岁终身苦,凶年不免于死亡。』[又] <名>辛劳艰苦的事。《班超告老归国》:『故超万里归诚,自陈苦急。』3、<形>艰苦;困苦。《兵车行》:『况复秦兵而苦战,被驱不异犬与鸡。』4、<形>痛苦;悲苦。《石壕吏》:『吏呼一何怒,妇啼一何苦。』5、<动>苦于;被……所苦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天下苦秦久矣。』6、<动>愁苦;忧愁。《愚公移山》:『而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平?』7、<副>竭力;尽力。《谭嗣同》:『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,君不听。』[苦手] 痛打。[苦言] 逆耳之言。[苦雨] 久下成灾之雨。[苦主] 被害人的家属。
舟舟:《未集下·舟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正韵》职流切《韵会》之由切,□音周。《说文》船也。《释名》舟言周流也。《易·系辞》刳木为舟,剡木为楫。舟楫之利,以济不通。《书·说命》若济巨川,用汝作舟楫。《尔雅·释水》天子造舟。〈注〉比船为桥。〈又〉诸侯维舟。〈注〉维连四船。〈又〉大夫方舟。〈注〉倂两船。〈又〉士特舟。〈注〉单船。《扬子·方言》关西谓之船,关东谓之舟。今吴越皆谓之船。《世本》黄帝臣共鼓货狄,刳木为舟。《吕氏春秋》虞姁作舟。《山海经》滛梁生番禺,是始为舟。《物理论》化〈彳瓜〉作舟。《束皙·发蒙记》伯盆作舟。又《正韵》载也。又《韵会》带也。《诗·大雅》何以舟之,惟玉及瑶,鞞琫容刀。〈传〉舟,带也。又尊下台,若今时承盘。《周礼·春官·司尊》春祠夏禴,祼用鸡彝鸟彝,皆有舟。《正字通》一说古彝有舟,设而陈之,为礼神之器。以酌以祼,皆挹诸其中而注之。舟与彝二器相须,犹尊之与壷,缾之与罍。先儒谓舟形如盘,若舟之载物,彝居其上,非也。今考汉敦足舟,□花舟,舟之用在于容,非虚设以承彝也。形制详博古图。又地名。《左传·襄十四年》子囊师于棠,以伐吴。吴人自臯舟之隘要而击之。〈注〉臯舟,吴险厄之道。又《昭十三年》克息舟城而居之。〈注〉息舟,楚邑。又《哀二十一年》请除馆于舟道。〈注〉舟道,齐地。又覆舟,山名。《淮南子·地形训》维出覆舟。又官名。《礼·月令》季春之月,令舟牧覆舟,五覆五反。〈注〉舟牧,主舟之官也。又姓。《左传》晋有大夫舟之侨。又与周通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作舟以行水。〈注〉故书舟作周。郑司农云:周当为舟。又《韵补》叶陟鱼切,音朱。《道藏歌》玉龟七宝林,唱赞愿同舟。丹景曜目精,令我心踟躇。又《诗·大雅》何以舟之。《朱注》之遥反。与下刀叶。
车车:《酉集下·车字部》《广韵》九鱼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斤於切,□音居。《广韵》车,辂也。《古史考》黄帝作车,引重致远。少昊时加牛,禹时奚仲为车正,加马。《书·舜典》车服以庸。《易·大有》大车以载。《论语疏》大车,牛车,平地载任之车也。小车,驷马车、田车、兵车、乘车也。又山车,自然之车也。《礼·礼运》山出器车。〈疏〉谓其政太平,山车垂钩,不揉治而自员曲也。又巾车,官名。《周礼·春官》巾车,掌公车之政令。〈注〉巾,犹衣也。巾车,车官之长,车皆有衣以为饰,故名。又公车,署名。《后汉·光武纪》诏公卿、司隶、州牧,举贤良方正各一人,遣诣公车。〈注〉公车令一人,掌殿司马门。天下上书及徵召,皆总领之。公车所在,因以名焉。又揭车,香草名。《屈原·离骚》畦留夷与揭车。〈注〉留夷、揭车,皆香草也。又覆车,纲名。《尔雅·释器》罦,覆车也。〈注〉今之翻车,有两辕,中施罥以捕鸟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昌遮切,音砗。《说文》舆轮总名。又牙车,牙所载也。《左传·僖五年》辅车相依。〈注〉辅,颊辅。车,牙车。〈疏〉车,牙下骨之名也。或又谓之颔车。辅为外表,车为内骨,故云相依。又姓。汉丞相田千秋,以年老,得乘小车出入省中,时人谓之车丞相。其子孙因以为氏。又子车,复姓。《诗·秦风》子车仲行。又叶仓何切,音磋。《程晓·伏日诗》平生三伏日,道路无行车。闭门避暑卧,出入不相过。又□。□hōng,衆[音zhòng]车声。
之之:《子集上·丿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止而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真而切,□音枝。《说文》出也,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。一者,地也。《玉篇》是也,适也,往也。《礼·檀弓》延陵季子曰:若□气,则无不之也。又於也。《礼·大学》之其所亲爱而辟焉。〈注〉之,适也。《朱传》犹於也。又语助辞。《书·金縢》礼亦宜之。《礼·文王世子》秋冬亦如之。《正字通》凡之字,或句中,或语尾,或层出。如毛诗我之怀矣,共武之服,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,六句九之字,常华章左之左之,六句八之字,可以例推。又此也。《诗·周南》之子于归。〈注〉之子,是子也。又变也。《易传》辞也者,各指其所之。《孙奕示儿编》之字训变,左传,遇观之否。言观变为否也。又至也。《诗·鄘风》之死矢靡他。又遗也。《扬子·法言》或问孔子,知其道之不用也。则载而恶乎之。曰:之后世君子。〈注〉言行道者贵乎及身,乃载以遗后世。又姓。出《姓苑》。又《郝敬读书通》凡言之者,物有所指,事有所属,地有所往,连属之辞也。通作旃。《诗·唐风》舍旃舍旃。又《魏风》上慎旃哉。□与之同。通作至。往彼曰之,到此曰至,音义互通。又《韵补》叶职流切,音周。《楚辞·九章》吕望屠於朝歌兮,甯戚歌而饭牛。不逢尧舜与桓缪兮,世孰云而知之。叶上牛下求。《周伯琦曰》古人因物制字。如之本芝草,乎本吁气,焉本鸢,后人借为助语,助语之用既多,反为所夺,又制字以别之,乃有芝字吁字鸢字。考证:(《礼·文王世子》冬亦如之。)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。
苦苦:《申集上·草字部》《唐韵》康土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孔五切,□音□。《说文》大苦,苓也。《诗·唐风》采苦采苦,首阳之下。〈传〉苦,苦菜也。陆玑云:生田及山泽中,得霜甜脃而美。《谢灵运·山居赋》二箭殊叶,四苦齐味。《自注》四苦:青苦、白苦、紫苦、黄苦。又味也。《书·洪范》炎上作苦。《诗·邶风》谁谓荼苦,其甘如荠。又《集韵》勤也。《孟子》必先苦其心志。又患也。《前汉·贾谊传》非徒病肿,又苦□盭。又《类篇》急也。又《博雅》怅也。又《扬子·方言》快也。楚曰苦,秦曰了。《郭璞曰》苦而为快,犹以臭为香,治为乱,反覆用之也。又去声。《正韵》苦故切,音库。困也。《西溪丛语》今人不善乗[音chéng]船谓之苦船,北人谓之苦车。又姓。大夫苦成,见《国语》。又《通志·氏族略》汉有会稽太守苦灼。又果五切,音古。恶也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辨其苦良。〈注〉谓分别缣白之麤细。《齐语》辨其功苦。〈注〉功,牢也。苦,脃也。《史记·五帝纪》河濵器皆不苦窳。〈注〉苦,麤也。又音怙。地名。《史记·老庄列传》老子者,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。◎按苦良,苦窳,功苦之苦,或作楛,或作沽,亦通监,义同。《直音》作苦。苦字从草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