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ōng liú jī jí
成语注音:ㄓㄨㄙ ㄌㄧㄨˊ ㄐㄧ ㄐㄧˊ
成语简拼:ZLJJ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偏正式成语
常用程度:常用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中流撃楫
成语解释
击:敲打;楫:浆。比喻立志奋发图强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立志
近义词
中流击枻、击楫中流、奋发图强
反义词
委靡不振
成语示例
(1)中流击楫,着祖生之鞭;下濑横戈,成汉武之志。▲《晚清文学丛钞·童子军·草檄》
成语造句
(1)成语「中流击楫」好像和二十四史有关。
(2)打开笔记本,第二页赫然是“中流击楫”几个大字。
(3)丁家河中学的马佳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中流击楫”。
(4)莲莲写不出成语“中流击楫”的拼音。
(5)灵儿不会写成语“中流击楫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舜天哥哥给幸妲和桌绵介绍了“中流击楫”的成语典故。
(7)中流击楫,着祖生之鞭;下濑横戈,成汉武之志。见《晚清文学丛钞·童子军·草檄》。
(8)在前往息县濮公山管理区中心学校的车上,魁颢大哥哥给蔼晴和蕊含讲述了『中流击楫』的历史典故
(9)曾记否,祖递中流击楫,功亏一篑,桓温三次北伐,未竟全功,淝水破百万大军,犹不能还我汉家河山。
成语出处
《晋书·祖逖传》:『中流击楫而誓曰:「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,有如大江。」』
成语故事
晋元帝在江南建立东晋,北方及中原的大部分土地被外族所占。祖逖准备率军收复中原,朝廷只给他奋威将军的虚名,祖逖率领他的100多家人渡江北伐,在江中中流击楫,发誓收复中原。后来他果真收复大片失地,但东晋根本无心抗战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中流中流:[zhōngliú] (1)水流的中央;渡程中间。大石当中流。――宋·苏轼《石钟山记》;使船保持在中流驶行。(2)江河的中段。长江中流。(3)中等。
中中:zhōng 1、<名>内;里。《狼》:『一屠晚归,担中肉尽。』2、<名>中间;内部。《石钟山记》:『有大石当中流。』3、<形>半;一半。《乐羊子妻》:『若中道而归,何异断斯织乎。』4、<形>中等;不高,不低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『上书谏寡人者,受中赏。』5、<名>内心。《史记·韩安国列传》:『深中隐厚。』6、<名>中国。《图画》:『图画之设彩者,用水彩,中外所同也。』zhòng 1、<动>符合。《劝学》:『木直中绳,輮以为轮,其曲中规。』2、<动>射中。《卖油翁》:『见其矢十中八九。』3、<动>击中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乃引其匕首提秦王,不中。』4、<动>考中。《范时中举》:『你恭喜中了举人。』5、<动>猜中。《醉翁亭记》:『射者中,弈者胜。』6、<动>中伤。《书博鸡者事》:『臧怒,欲中守法。』[中肠] 内心。[中人] (1)平常人。(2)朝中公卿大臣。(3)指宦官;太监。(4)宫女。[中节] 适度。[中式] (1)科举考试被录取。(2)符合规格。
流流:liú 1、<动>水流动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『泉涓涓而始流。』2、<形>泛指流动。《过秦论》:『伏尸百万,流血漂橹。』3、<动>时间的流逝。《祭妹文》:『则虽年光倒流。』4、<动>流浪;漂泊。《论贵粟疏》:『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,农人所以流亡者也。』5、<动>流放;放逐。古代五刑之一,把罪人放逐到远方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虽放流,眷顾楚国。』6、<动>流传;传播。《尚书·泰誓》:『流毒下国。』7、<名>河流;水流。《劝学》:『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』8、<名>流派;派别。《后汉书·王充传》:『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。』9、<名>某一类人;同一类人。《卖柑者言》:『退而思其言,类东方生滑稽之流。』[流宕] (1)放任;放荡。(2)流浪;漂泊。[流光] (1)闪耀的光。(2)逝去的时光。(3)光芒闪烁。[流眄] 流移不定地观看。[流辟] 淫邪;邪乱。[流冗] 流散;流离。[流俗] (1)世俗;流行的习俗。(2)俗人;世俗之人。
击击:jī 1、<动>敲击;敲打。《石钟山记》:『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。』2、<动>敲打弹奏(乐器)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高渐离击筑,荆轲和而歌。』3、<动>撞击;碰撞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相如持其璧睨柱,欲以击柱。』4、<动>击刺。《鸿门宴》:『请以剑舞,因击沛公于坐。』5、<动>攻打;攻击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得选兵八万人,进兵击秦军。』6、<动>打劫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兵旱相乘,天下大屈,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。』7、<动>拍打。《涉江》:『齐吴榜以击汰。』《庄子·逍遥游》:『不击三千里。』8、<动>射击;发射。《冯婉贞》:『及敌枪再击,寨中人又鹜伏矣。』
楫楫:jí 1、<名>短的船桨,与『棹』相对。泛指船桨。《劝学》:『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,而绝江河。』2、<动>通『辑』,聚集。《汉书·兒宽传》:『陛下躬发圣德,统楫群元。』
中中:《子集上·丨字部》《唐韵》陟弓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陟隆切,□音忠。《书·大禹谟》允执厥中。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以五礼防民伪,而敎之中。《左传·成十三年》刘子曰:民受天地之中以生。又《左传·文元年》举正於中,民则不惑。〈注〉举中气也。又司中,星名。在太微垣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宗伯》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。又《前汉·律正志》春为阳中,万物以生。秋为阴中,万物以成。又中央,四方之中也。《书·召诰》王来绍上帝,自服于土中。〈注〉洛为天地之中。《张衡·东京赋》宅中圆大。又正也。《礼·儒行》儒有衣冠中。《周礼·秋官·司刺》以此三法者求民情,断民中,施上服下服之罪。〈注〉断民罪,使轻重得中也。又心也。《史记·韩安国传》深中宽厚。又内也。《易·坤卦》黄裳元吉,文在中也。又《老子·道德经》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又半也。《列子·力命篇》得亦中,亡亦中。《魏志·管辂传》鼓一中。〈注〉犹言鼓一半也。又成也。《礼·礼器》因名山升中于天。〈注〉中,犹成也。燔[音fán]柴祭天,告以诸侯之成功也。又满也。《前汉·百官表》制中二千石。〈注〉谓满二千石也。《索隐》汉制,九卿已上,秩一岁,满二千石。又穿也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中其茎。〈注〉谓穿之也。又盛算器。《礼·投壶》主人奉矢,司射奉中。〈注〉士鹿中,大夫兕中,刻木如兕鹿而伏,背上立圆圈,以盛算也。又《礼·深衣注》衣有表者,谓之中衣。与衷通。又俚语。以不可为不中。《萧参希通录》引左传成公二年,无能为役。杜预注:不中为之役使。又《礼·乡饮酒义》冬之为言中也。中者,藏也。又姓。汉少府卿中京。又中行,中英,中梁,中垒,中野,皆复姓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陟仲切,音妕。矢至的曰中。《史记·周本纪》养由基去柳叶百步,射之,百发百中。又着其中曰中。《庄子·达生篇》中身当心则为病,犹医书中风,中暑是也。又要也。《周礼·春官》凡官府乡州及都鄙之治中,受而藏之。〈注〉谓治职簿书之要也。又应也。《礼·月令》律中大簇。〈注〉中犹应也。又合也。《左传·定元年》季孙曰:子家子亟言於我,未尝不中吾志也。又《类篇》《正韵》□直衆[音zhòng]切。与仲通。《礼·月令》中吕,即仲吕,又读作得。《周礼·地官》师氏掌国中失之事。〈注〉故书中为得。陆德明云:中,杜音得。又《韵补》叶陟良切,音章。师古曰:古读中为章。《吴志·胡综传·黄龙大牙赋》四灵既布,黄龙处中。周制日月,是曰太常。又叶诸仍切,音征。《刘贡父·诗话》关中读中为□。《诗·大雅》泉之竭兮,不云自中。叶上频。《班固·高祖泗水亭□》天期乗[音chéng]祚受爵汉中。叶下秦。古东韵与庚阳通。俗读中酒之中为去声。中与之中为平声。◎按《魏志·徐邈传》:邈为尚书郞,时禁酒。邈私饮沈醉,赵达问以曹事,曰中圣人。时谓酒清为圣人,浊者为贤人。苏轼诗:公特未知其趣耳,臣今时复一中之。则中酒之中,亦可读平声。《通监》:周宣王成中与之名,注:当也。杜诗:今朝汉社稷,新数中与年。则中与之中亦可读去声。考证:(《班固·东都赋》宅中圆大。)谨照原书改张衡东京赋。(《周礼·春官·司刺》以刺宥三法,求民情,断民中。)谨照原文春官改秋官。以刺宥三法求民情,改以此三法者求民情。(《易·坤卦》黄裳元吉,美在中也。)谨照原文美在中也改文在中也。(《左传·定元年》季孙曰:子家亟言於我,未尝不中吾志也。)谨照原文子家下增子字。(《周礼·天官》凡官府乡州及都鄙之治中,受而藏之。)谨照原书天官改春官。
流流:《巳集上·水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力求切,音留。《说文》水行也。《尔雅·释言》流,覃也。〈疏〉谓水之流,必相延及。《诗·大雅》如川之流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流,择也,求也。《诗·周南》左右流之。又下也。《诗·豳风》七月流火。又流漫无节制也。《礼·乐记》乐胜则流。又《书·禹贡》二百里流。《礼·王制》千里之外曰采,曰流。又放也。《书·舜典》流宥五□。又视不端谛曰流。《左传·成六年》郑伯视流而行速。又走也。《战国策》楚襄王流淹于城阳。〈注〉谓走而自匿。又《周礼·冬官·玉人注》鼻勺曰流,凡流皆为龙口。又《前汉·食货志》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。又《前汉·艺文志》儒家流,道家流,阴阳家流,法家流,墨家流,纵横家流,亲家流,农家流,小说家流,各有所从出,分九家。又流布也。《易·谦卦》地道变盈而流谦。又流转也。《礼·仲尼燕居》周流无不徧。又《张协·七命》倾罍一朝,流湎千日。〈注〉齐颜色,均衆[音zhòng]寡谓之流。又长流,官名。《颜之推·家训》名治狱参军为长流。又黄流,酒名。《诗·大雅》黄流在中。又双流,县名。《广舆记》属成都府。又《韵补》叶□如切,音闾。《陆云诗》乐奏声哀,言发涕流。唯愿君子,德与福俱。又叶力救切,音溜。《博□诗》悠悠建平,皇泽未流。朝选于衆[音zhòng],乃子之授。
击击:《卯集中·手字部》《唐韵》古正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吉正切,□音激。《说文》攴也。《徐曰》扑也。《广韵》打也。《增韵》扣也。《易·蒙卦》击蒙。〈注〉击去童蒙,以发其昧。《史记·叔孙通传》拔刃击柱。又《酷吏传》义纵以鹰击毛挚为治。又攻杀也。《楚语》刲羊击豕。〈注〉击,杀也。《前汉·高帝纪》急击之勿失。又触也。《庄子·田子方》目击而道存矣。或作撽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□敌切,音檄。与觋同。男巫也。《荀子·王制篇》知其吉凶妖祥,伛巫跛击之事也。〈注〉击读为觋。又《集韵》吉诣切,音讣。人名。春秋晋有屠击。
楫楫:《辰集中·木字部》《唐韵》即叶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即涉切,□音接。《说文》舟櫂也。《玉篇》行舟具。檝、艥同。《易·系辞》刳木为舟,剡木为楫。舟楫之利,以济不通。《书·说命》若济巨川,用汝作舟楫。又《释名》楫,捷也。拨水舟行捷疾也。〈注〉楫,所以櫂舟也。《诗·大雅》淠彼泾舟,烝徒楫之。《扬子·方言》楫谓之桡。或谓之櫂。又林木貌。《吕览·明理篇》气若山之楫。又《集韵》籍入切《正韵》秦入切,□音辑。义同。又通辑。《前汉·儿宽传》躬发圣德,统楫羣元。臣瓒曰:楫当作辑。又《集韵》侧立切,音戢。聚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