止渴之梅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ǐ kě zhī méi成语简拼:ZKZM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止渴之梅
成语解释
原意是梅子酸,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,因而止渴。比喻不无小补。
近义词
[同]望梅止渴
成语示例
(1)清·叶德辉《书林清话·卷七·明毛晋刻六十家词以後继刻者》:『邵注四库简明目亦未及见。然其词今皆为王张二刻所有,亦足为止渴之梅矣。』
成语造句
(1)斌斌写不出成语“止渴之梅”的拼音。
(2)畅大爷给小琳和玲玲讲解了“止渴之梅”的历史故事。
(3)豆豆不会写成语“止渴之梅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横水完中的畅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止渴之梅”。
(5)记事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“止渴之梅”几个大字。
成语出处
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假谲》:『魏武行役失汲道,军皆渴,乃令曰:「前有大梅林,饶子,甘酸可以解渴。」士卒闻之,口皆出水,乘此得及前源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止止:zhǐ 1、<名>脚。《汉书·刑法志》:『当斩左止者,笞五百。』这个意义后来写作『趾』。2、<动>停止。《察今》:『舟止,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。』[又] <动使动>使……停止。《鸿门宴》:『交戟之卫士欲止(之)不内。』3、<动>住下。《游黄山记》:『复从峡度栈以上,止文殊院。』4、<动>留住。《荷蓧丈人》:『止子路宿,杀鸡为黍而食之。』5、<动>阻止。《愚公移山》:『河曲智叟笑而止之。』6、<动>中止。《〈论语〉十则》:『臂如为山,未成一篑,止吾止也。』7、<副>通『只』。只是;仅仅。《黔之驴》:『技止此耳。』《活板》:『若止印三二本,未为简易。』8、<助>用于句未,表示感叹。《诗经·南山》:『既曰归止,曷又怀止。』
渴渴:kě 1、<形>口渴。《诗经·君子于役》:『君子于役,苟无饥渴。』[又] 比喻迫切地。范成大《洪景卢内翰使还入境》:『国人渴望公颜色。』jié<形>水干。《周礼·草人》:『凡粪种……坟壤用麋,渴泽用鹿。』
之之:zhī 1、<动>到……去。《为学》:『吾欲之南海。』2、<代>指示代词,相当于『这个』、『这』、『这种』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』3、<代>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他』、『它』、『它们』、『他们』等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。』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『爱共叔段,欲立之。』4、<代>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君将哀而生之乎?』5、<代>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你』、『您』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『窃闵公之将死,故吊之。』6、<助>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修饰、领属的关系,相当于『的』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『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』7、<助>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一般不必译出。《师说》: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。』8、<助>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『蚓无爪牙之利。』9、<助>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词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作『得』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。』10、<助>用宾语前置的标志。《师说》:『句读之不知。』11、<助>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,补足音节,没有实义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顷之,烟炎张天。』12、<助>用在『前』、『后』、『内』、『外』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制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数十年之后,甲兵顿弊。』
梅梅:méi(1)落叶乔木,品种很多,性耐寒,叶子卵形,早春开花,花瓣五片,有粉红、白、红等颜色,味香。果实球形,青色,成熟的黄色,都可以吃,味酸。(2)这种植物的花。(3)这种植物的果实。(4)姓。
止止:《辰集下·止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诸市切,音芷。《说文》下基也。象草木出有址,故以止为足。《徐曰》初生根干也。又《广韵》停也,足也。《易·艮卦》艮,止也。时止则止,时行则行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。又静也。《礼·玉藻》口容止。〈注〉不妄动也。《庄子·德充符》人莫鉴於流水,而鉴於止水,唯止能止衆[音zhòng]止。又已也,息也。《论语》止吾止也。《史记·酷吏传》寇盗不为衰止。又居也。《诗·大雅》乃慰乃止。又《商颂》邦畿千里,惟民所止。又心之所安为止。《书·益稷》安汝止。《孔传》言当先安好恶所止。《正义》曰:止谓心之所止。《大学》云:为人君止於仁,为人臣止於敬,好恶所止,谓此类也。又朱子曰:止者,必至於是而不迁之谓。又留也。《论语》止子路宿。《孟子》可以止而止。又行师营曰止,暂待曰次。又凡战而被获曰止。《左传·隐十一年》公与郑人战於狐壤,止焉。《杜注》内讳获,故言止。又《僖十五年》辂秦伯将止之。又容止。《诗·鄘风》人而无止。〈笺〉止,容止。无止则无礼节也。《孝经·圣治章》容止可观。又举止。《齐书·张欣泰传》欣泰着鹿皮冠衲衣。世祖曰:将家儿何敢作此举止。又俗谓德行曰行止。《外史檮杌》郑奕敎子《文选》。其兄曰:莫学沈、谢嘲风弄月,污人行止。又乐器。《尔雅·释乐》所以鼓柷谓之止。〈注〉止者,其椎名也。《书·益稷》合止柷敔。《郑注》柷,状如漆桶,中有椎,合之者,投椎於其中而撞之。又鸟集亦曰止。《诗·小雅》载飞载止。又三止,三礼也。《班固·幽通赋》嬴取威於百仪兮,姜本支乎三止。〈注〉谓齐之先伯夷典三礼也。又语辞。《诗·周颂》百室盈止,妇子宁止。又首止,卫地名。在陈留襄邑。《春秋·僖五年》齐侯会王世子于首止。又与趾同。《仪礼·士昏礼》皆有枕北止。《郑注》止,足也。古文止作趾。《山海经》韩流麟身,渠股豚止。《郭注》止,足也。《前汉·郊祀歌》获白麟,爰五止。《师古注》止,足也。时白麟足有五蹄。
渴渴:《巳集上·水字部》《唐韵》苦葛切《集韵》《类篇》《韵会》丘葛切,□音磕。《说文》本作□。从欠,渴声。《徐曰》今俗用渴字。《玉篇》欲饮也。《诗·小雅》载饥载渴。又急也。《公羊传·隐四年》不及时而日渴葬也。又《广韵》渠列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巨列切,□音杰。水涸也。《周礼·地官》草人凡粪种,渴泽用鹿。〈疏〉渴,故时停水。今乃渴也。又《集韵》丘盖切,音礚。与愒同,贪也。或从欠作□。又《广韵》胡割切,音褐。《柳宗元·袁家渴记》楚越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渴。
之之:《子集上·丿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止而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真而切,□音枝。《说文》出也,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。一者,地也。《玉篇》是也,适也,往也。《礼·檀弓》延陵季子曰:若□气,则无不之也。又於也。《礼·大学》之其所亲爱而辟焉。〈注〉之,适也。《朱传》犹於也。又语助辞。《书·金縢》礼亦宜之。《礼·文王世子》秋冬亦如之。《正字通》凡之字,或句中,或语尾,或层出。如毛诗我之怀矣,共武之服,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,六句九之字,常华章左之左之,六句八之字,可以例推。又此也。《诗·周南》之子于归。〈注〉之子,是子也。又变也。《易传》辞也者,各指其所之。《孙奕示儿编》之字训变,左传,遇观之否。言观变为否也。又至也。《诗·鄘风》之死矢靡他。又遗也。《扬子·法言》或问孔子,知其道之不用也。则载而恶乎之。曰:之后世君子。〈注〉言行道者贵乎及身,乃载以遗后世。又姓。出《姓苑》。又《郝敬读书通》凡言之者,物有所指,事有所属,地有所往,连属之辞也。通作旃。《诗·唐风》舍旃舍旃。又《魏风》上慎旃哉。□与之同。通作至。往彼曰之,到此曰至,音义互通。又《韵补》叶职流切,音周。《楚辞·九章》吕望屠於朝歌兮,甯戚歌而饭牛。不逢尧舜与桓缪兮,世孰云而知之。叶上牛下求。《周伯琦曰》古人因物制字。如之本芝草,乎本吁气,焉本鸢,后人借为助语,助语之用既多,反为所夺,又制字以别之,乃有芝字吁字鸢字。考证:(《礼·文王世子》冬亦如之。)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。
梅梅:《辰集中·木字部》槑《唐韵》莫杯切《集韵》《正韵》模杯切《韵会》谋杯切,□音枚。或作槑、楳,亦作□。《说文》枏也。《尔雅·释木》梅,枏。《陆玑·条梅疏》似豫章大木也。又《书·说命》若作和羹,尔惟盐梅。《礼·内则》梅诸。《名物疏》陆玑所释有条有梅,自是枏木似豫章者。豫章,大树可以为棺舟者也。和羹之梅,笾实之乾□,似杏实酢者也。又《尔雅·释木》时,英梅。〈注〉雀梅。又《尔雅·释木》朹檕梅。〈注〉状如梅,子赤色似小柰,可食。又《埤雅》江、湘、两浙四五月间梅欲黄落,则水润土溽,蒸郁成雨,谓之梅雨。《四时纂要》闽人以立夏后逢庚入梅,芒种后逢壬出梅。又杨梅,果名。《越郡志》会稽杨梅为天下之奇。又梅梅,犹昧昧,居丧之容也。《礼·玉藻》视容瞿瞿梅梅。又州名,属广东。《南宋·地理志》改敬州为梅州。又姓。《广韵》出汝南。汉梅福、梅鋗。又《集韵》毋罪切,音浼。亦姓也。槑字原从二杲作。又□。考证:(《书·说命》若作和羹,汝惟盐梅。)谨照原文汝惟改尔惟。(《尔雅·释木》朹椠梅。)谨照原文椠改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