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希之贵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ī xī zhī guì成语简拼:ZXZG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知希之貴
成语解释
希:少;贵:珍贵。了解的人少,就会显得珍贵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;用于书面语
成语示例
(1)此知希之贵,贤豪所以感结而不能自已也。(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连城》)
成语造句
(1)本子的第二页写着“知希之贵”几个大字。
(2)厅璃叔叔给卫晓和璎雯讲解了“知希之贵”的历史故事。
(3)小春不会写成语“知希之贵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小淙写不出成语“知希之贵”,因此语文考试只有98分。
(5)漳县城关中学的晏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知希之贵”。
成语出处
《老子》第七十章:『知我者希,则我者贵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知知:zhī 1、<动>知道;了解。《察今》:『故察己则可以知人。』2、<动>认识;识别。《马说》:『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。』3、<名>知觉;感觉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官知止而神欲行。』4、<动>感到;觉得。《惠崇<春江晚景>》:『春江水暖鸭先知。』5、<动>交好;相亲。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:『公孙明知叔孙于齐。』6、<名>交情。《报任安书》:『绝宾客之知。』7、<名>朋友。鲍照《鲍参军集·咏双燕》:『悲歌辞旧爱,衔泪觅新知。』8、<动>主持。《国语·赵语》:『吾与之共知赵国之政。』zhì通『智』。智慧;聪明。《劝学》:『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。』[知遇] 得到赏识和重用。
希希:xī 1、<形>同『稀』。稀少;稀疏。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:『鼓瑟希,铿尔,舍瑟而作。』2、<动>希望;希求。《答李翊书》:『加其膏而希其光。』3、<动>迎合。《旧唐书·废太子瑛传》:『李林甫代张九龄为中书令,希惠妃之旨。』
之之:zhī 1、<动>到……去。《为学》:『吾欲之南海。』2、<代>指示代词,相当于『这个』、『这』、『这种』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』3、<代>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他』、『它』、『它们』、『他们』等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。』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『爱共叔段,欲立之。』4、<代>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君将哀而生之乎?』5、<代>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你』、『您』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『窃闵公之将死,故吊之。』6、<助>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修饰、领属的关系,相当于『的』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『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』7、<助>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一般不必译出。《师说》: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。』8、<助>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『蚓无爪牙之利。』9、<助>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词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作『得』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。』10、<助>用宾语前置的标志。《师说》:『句读之不知。』11、<助>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,补足音节,没有实义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顷之,烟炎张天。』12、<助>用在『前』、『后』、『内』、『外』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制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数十年之后,甲兵顿弊。』
贵贵:guì 1、<形>价格高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『故物贱之征贵,贵之征贱。』2、<形>地位高;显贵。《师说》:『是故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。』3、<名>地位高的人。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『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。』4、<形>重要;可贵。《论语·学而》:『礼之用,和为贵。』5、<动>重视;崇高。《察今》:『有道之士,贵以近知远。』6、敬词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往昔初阳岁,谢家来贵门。』
知知:《午集中·矢字部》《唐韵》陟离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珍离切《正韵》珍而切,□智平声。《说文》词也。从口从矢。《徐曰》知理之速,如矢之疾也。又《玉篇》识也,觉也。《增韵》喻也。《易·系辞》百姓日用而不知。《书·臯陶谟》知人则哲,能官人。又汉有见知法。《史记·酷吏传》赵禹与张汤论定诸律令,作见知法。〈注〉吏见知不举劾为故纵。又相交曰知。《左传·昭四年》公孙明知叔孙于齐。〈注〉相亲知也。又《昭二十八年》魏子曰:昔叔向适郑,鬷蔑一言而善,执手遂如故知。《楚辞·九歌》乐莫乐兮新相知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匹也。《诗·桧风》乐子之无知。〈注〉匹也。又《广韵》欲也。《礼·乐记》好恶无节於内,知诱於外。又犹记忆也。《论语》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。又犹主也。《易·系辞》乾知大始。《左传·襄二十六年》公孙挥曰:子产其将知政矣。《魏了翁·读书亲抄》后世官制上知字始此。又《扬子·方言》愈也。南楚病愈者,或谓之知。《黄帝素问》二刺则知。〈注〉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为知。又药名。《日华志》预知子,取缀衣领上,遇有蛊毒,则闻其有声。又地名。《左传·昭二十七年》公徒败于且知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知义切。《正韵》知意切。□与智同。《易·临卦》知临大君之宜。《荀子·修身篇》是是非非谓之知。又姓。《左传》晋有知季,即荀首也。别食知邑,又为知氏。又《諡法》官人应实曰知。
希希:《寅集中·巾字部》《广韵》香衣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香依切,□音曦。《集韵》寡也。《尔雅·释诂》罕也。〈疏〉□少之称也。《书·尧典》鸟兽希革。〈传〉夏时鸟兽毛羽,希少改易。《论语》希不失矣。又《广韵》望也。《后汉·党锢传》海内希世之流,遂共相标榜。〈注〉希,望也。又《广韵》止也,散也,施也。又《扬子·方言》希,铄摩也。燕齐摩铝谓之希。又《史记·三皇纪》女娲氏有神圣德,代宓牺立,号曰女希氏。又姓。《三辅决录》有希海,字子江。又《正韵》与黹同。《周礼·春官·司服》祭社稷五祀,则希冕。〈疏〉郑读希为黹。
之之:《子集上·丿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止而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真而切,□音枝。《说文》出也,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。一者,地也。《玉篇》是也,适也,往也。《礼·檀弓》延陵季子曰:若□气,则无不之也。又於也。《礼·大学》之其所亲爱而辟焉。〈注〉之,适也。《朱传》犹於也。又语助辞。《书·金縢》礼亦宜之。《礼·文王世子》秋冬亦如之。《正字通》凡之字,或句中,或语尾,或层出。如毛诗我之怀矣,共武之服,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,六句九之字,常华章左之左之,六句八之字,可以例推。又此也。《诗·周南》之子于归。〈注〉之子,是子也。又变也。《易传》辞也者,各指其所之。《孙奕示儿编》之字训变,左传,遇观之否。言观变为否也。又至也。《诗·鄘风》之死矢靡他。又遗也。《扬子·法言》或问孔子,知其道之不用也。则载而恶乎之。曰:之后世君子。〈注〉言行道者贵乎及身,乃载以遗后世。又姓。出《姓苑》。又《郝敬读书通》凡言之者,物有所指,事有所属,地有所往,连属之辞也。通作旃。《诗·唐风》舍旃舍旃。又《魏风》上慎旃哉。□与之同。通作至。往彼曰之,到此曰至,音义互通。又《韵补》叶职流切,音周。《楚辞·九章》吕望屠於朝歌兮,甯戚歌而饭牛。不逢尧舜与桓缪兮,世孰云而知之。叶上牛下求。《周伯琦曰》古人因物制字。如之本芝草,乎本吁气,焉本鸢,后人借为助语,助语之用既多,反为所夺,又制字以别之,乃有芝字吁字鸢字。考证:(《礼·文王世子》冬亦如之。)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。
贵贵:《酉集中·贝字部》《唐韵》居胃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归谓切,□音馈。《说文》作□,物不贱也。《易·系辞》□高以□贵贱位矣。《书·旅獒》不贵异物,贱用物。又《玉篇》高也,尊也。《易·系辞》崇高莫大乎富贵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以八统诏王驭万民,六曰尊贵。又《礼·祭仪》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。〈注〉贵谓燕赐有加於诸臣也。又《孟子》用下敬上,谓之贵贵。又欲也。《战国策》贵合於秦以伐齐。〈注〉贵,犹欲也。又《玉篇》多价也。《前汉·食货志》器苦恶贾贵。又《释名》贵,归也,物所归仰也。又姓。《风俗通》庐江太守贵迁。又州名。《韵会》春秋骆越地,隋鬰州,唐攺贵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