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幾其神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ī jī qí shén成语简拼:ZJQS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知幾其神
成语解释
幾:幾微,细微。指人能够预知事情萌发的细微迹象,就能与神道相合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成语示例
(1)唐·权德舆《幾铭》:『知幾其神,孔父、周文去圣远矣,时无其人,见幾而作。』
成语造句
(1)本子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知幾其神”几个大字。
(2)辰屹叔叔给俪蕖和蕴华介绍了“知幾其神”的成语故事。
(3)继电初级中学的宿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知幾其神”。
(4)苗苗不会写成语“知幾其神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小红写不出成语“知幾其神”的拼音。
成语出处
《周易·系辞下》:『子曰:「知幾其神乎。」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知知:zhī 1、<动>知道;了解。《察今》:『故察己则可以知人。』2、<动>认识;识别。《马说》:『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。』3、<名>知觉;感觉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官知止而神欲行。』4、<动>感到;觉得。《惠崇<春江晚景>》:『春江水暖鸭先知。』5、<动>交好;相亲。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:『公孙明知叔孙于齐。』6、<名>交情。《报任安书》:『绝宾客之知。』7、<名>朋友。鲍照《鲍参军集·咏双燕》:『悲歌辞旧爱,衔泪觅新知。』8、<动>主持。《国语·赵语》:『吾与之共知赵国之政。』zhì通『智』。智慧;聪明。《劝学》:『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。』[知遇] 得到赏识和重用。
其其:qí 1、<代>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他(她)的』、『它的』、『他们的』。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: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筯骨。』《<论语>十则》:『有如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不足观也已。』《师说》:『郯子之徒,其贤为及孔子。』2、<代>第三人称代词。相当于『他(她)』、『它』、『他们』。《子鱼论战》:『及其未既济也,请击之。』《卖油翁》:『见其发矢十中八九。』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,则牛羊何择焉?』3、<代>第一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我』、『我的』。《游褒禅记》:『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。』《赤壁之战》:『品其名位,犹不失下曹从事。』[又] 自己的。《子路、曾晳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:『亦各言其志也。』4、<代>第二人称代词。相当于『你的』、『你们的』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『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。』《资治通鉴》:『坚默然良久,曰:「诸君各言其志。」』5、<代>指示代词,相当于『那』、『那些』。《孙膑减灶》:『读其书未毕,齐军万弩俱发。』《捕蛇者说》:『有蒋氏者,专其利三世矣。』《游黄山记》:『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。』[又] 那样。《冯婉贞》:『吾村十里皆平原,而与之竞火器,其何能胜?』6、<代>指示代词,相当于『其中』,『当中』。《<论语>十则》:『多闻,择其善者而从之。』《为学》:『蜀之鄙有二僧,其一贫,其一富。』《石钟山记》:『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。』7、<副>恐怕;大概。表示推测、估计。《师说》:『圣人之所以为圣,愚人之所以为愚,其皆出于此乎?』《祭十二郎文》:『其信然邪?其梦邪?其传之非其真邪?(最后一个『其』为助词,无意义。)』8、<副>难道,岂。表示反诘、反问。《马说》:『其真无马邪?』《游褒禅山记》:『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,可以无悔矣,其孰能讥之乎?』9、<副>还是。表示委婉地商量。《殽之战》:『攻之不克,围之不继,吾其还也。』《烛之武退秦师》:『吾其还也。』《唐雎不辱使命》:『安陵君其许寡人!』10、<副>可要。表示期望。《伶官传序》:『尔其无忘乃父志!』11、<连>如果;假如。表示假设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其若是,孰能御之?』《狱中杂记》:『其极刑,曰:「顺我,即先刺心;否则四肢解尽,心犹不死。」』12、<助>无实义,起调节节奏、舒缓语气等作用。《涉江》:『霰雪纷其无垠兮,云霏霏其承宇。』《答李翊书》:『俨乎其若思,茫乎其若迷。』jī 1、<助>用于句未。《诗经·小雅·庭燎》:『夜如何其,夜未央。』2、用于人名。汉代有『郦食(yǐ)其』、『审食(yǐ)其』。
神神:shén 1、<名>神灵。《愚公移山》:『操蛇之神闻之。』[又] 人死后变成的『精灵』。《国殇》:『身既死兮神以灵。』2、<名>精神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。』3、<名>神采;动人的表情。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『俊眼修眉,顾盼神飞。』4、<形>神奇;神异。《活板》:『若印数十百千本,则极为神速。』[神明] (1)人的聪明才智。(2)敬称神灵。[神气] 人的表情。也指人的精神面貌。[神器] 帝王的王位。
知知:《午集中·矢字部》《唐韵》陟离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珍离切《正韵》珍而切,□智平声。《说文》词也。从口从矢。《徐曰》知理之速,如矢之疾也。又《玉篇》识也,觉也。《增韵》喻也。《易·系辞》百姓日用而不知。《书·臯陶谟》知人则哲,能官人。又汉有见知法。《史记·酷吏传》赵禹与张汤论定诸律令,作见知法。〈注〉吏见知不举劾为故纵。又相交曰知。《左传·昭四年》公孙明知叔孙于齐。〈注〉相亲知也。又《昭二十八年》魏子曰:昔叔向适郑,鬷蔑一言而善,执手遂如故知。《楚辞·九歌》乐莫乐兮新相知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匹也。《诗·桧风》乐子之无知。〈注〉匹也。又《广韵》欲也。《礼·乐记》好恶无节於内,知诱於外。又犹记忆也。《论语》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。又犹主也。《易·系辞》乾知大始。《左传·襄二十六年》公孙挥曰:子产其将知政矣。《魏了翁·读书亲抄》后世官制上知字始此。又《扬子·方言》愈也。南楚病愈者,或谓之知。《黄帝素问》二刺则知。〈注〉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为知。又药名。《日华志》预知子,取缀衣领上,遇有蛊毒,则闻其有声。又地名。《左传·昭二十七年》公徒败于且知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知义切。《正韵》知意切。□与智同。《易·临卦》知临大君之宜。《荀子·修身篇》是是非非谓之知。又姓。《左传》晋有知季,即荀首也。别食知邑,又为知氏。又《諡法》官人应实曰知。
其其:《子集下·八字部》(古文)丌亓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渠之切《正韵》渠宜切,□音碁。《韵会》指物之辞。《易·系辞》其旨远,其辞文。《诗·大雅》其在于今。又助语辞。《书·西伯戡黎》今王其如台。《诗·周南》灼灼其华。《玉篇》辞也。又姓。《韵会》汉阳阿侯其石。又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居之切,音姬。《韵会》语辞。《书·微子》若之何其。《诗·小雅》夜如何其。又人名。《史记·郦生传》郦生食其者,□留高阳人也。〈注〉正义曰:郦食其,三字三音,读历异几。《前汉·楚元王传》高祖使审食其留侍太上皇。〈注〉师古曰:食音异,其音基。又山名。《前汉·武帝纪》四月,幸不其。〈注〉其音基,山名。《广韵》在琅邪。又地名。《韵会》祝其,即夹谷也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居吏切。《正韵》吉器切,□音寄。《韵会》语已辞。《诗·桧风》彼其之子。通作记。《礼·表记》引《诗》彼记之子。又通已。《左传·襄二十七年》引《诗》彼己之子。又《韵会》或作忌。《诗·郑风》叔善射忌。
神神:《午集下·示字部》《唐韵》食邻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乗[音chéng]人切,□音晨。《说文》天神,引出万物者也。《徐曰》申即引也,天主降气,以感万物,故言引出万物。又《皇极经世》天之神栖乎日,人之神栖乎目。又神明。《书·大禹谟》乃圣乃神。《孔传》圣无所不通,神妙无方。《易·系辞》阴阳不测之谓神。《王弼云》神也者,变化之极,妙万物而为言,不可以形诘。《孟子》圣而不可知之谓神。又鬼神。阳魂为神,阴魄为鬼。气之伸者为神,屈者为鬼。又諡法。《史记》民无能名曰神。又姓。汉骑都尉神矅。又升人切,音伸。《张衡·东京赋》神荼副焉。〈注〉海中神名。神,音伸。荼,音舒。又叶时连切,音禅。《焦仲卿诗》念与世间辞,千万不复全。故作不良计,勿复怨鬼神。《班固·答宾戏》言通帝王,谋合圣神,殷说梦发於傅岩,周望兆动於渭滨。〈注〉神,叶时连切。滨,叶□眠切。○按:顾炎武《金石文字记》曰神,古□多作□,下从旦。《礼·郊特牲》所以交於旦明之义。郑康成云:旦当为神,篆字之伪。《庄子》有旦宅而无情死,亦读为神。盖昔之传书者遗其上半,因伪为旦耳。此说甚是,非旦可作神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