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èng wèi zhī yīn
成语注音:ㄓㄥˋ ㄨㄟˋ ㄓㄧ ㄧㄣ
成语简拼:ZWZY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偏正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鄭衛之音
成语解释
郑卫: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。指春秋战国时郑、卫等国的民间音乐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;指淫乐
近义词
靡靡之音、亡国之音、濮上之音、郑卫之声、郑卫之曲
成语示例
(1)出入无得入茶房酒肆,市巷之语,郑卫之音,未尝一经于耳。▲明·刘元卿《贤奕编·家闲》
成语造句
(1)本栩大哥哥说了“郑卫之音”的典故。
(2)丑丑不会写成语“郑卫之音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3)国国写不出成语“郑卫之音”,因此期中考试只有98分。
(4)练习本的第二页写着“郑卫之音”几个大字。
(5)石板镇中学的改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郑卫之音”。
(6)去往河南省洛阳市第十六中学的巴士上,铭洋叔叔给芷希和文婕讲了『郑卫之音』的历史故事。
(7)出入无得入茶房酒肆,市巷之语,郑卫之音,未尝一经于耳。见明·刘元卿《贤奕编·家闲》。
(8)光武帝不喜浮华,克勤克俭,登基多年,身为一朝天子依然严格身穿大练,色无重彩,耳不听郑卫之音,手不持珠玉之玩。
成语出处
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乐记》:『郑卫之音,乱世之音也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郑郑:zhèng 1、<名>姓。2、<名>周代的诸侯国,在今河南新郑一带。[郑重] (1)频繁。《汉书·王莽传中》:『然非皇天所以郑降符合之意。』(2)殷勤。白居易《庾顺之以紫霞绮远赠以诗答之》:『千里故人心郑。』
卫卫:wèi 1、<名>卫士;卫兵。《鸿门宴》:『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。』2、<动>保卫;警卫;防卫。《殽之战》:『居则具一日之积,行则备一夕之卫。』3、<名>周代诸侯国,在今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的一带。《过秦论》:『陈涉之位,非尊于……卫、中山之君也。』4、<名>明代军队编制,一卫约五千余人。[卫道] (1)指维护儒家的正统理论。(2)维护某种占统治地拉的思想体系。[卫生] 养生。
之之:zhī 1、<动>到……去。《为学》:『吾欲之南海。』2、<代>指示代词,相当于『这个』、『这』、『这种』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』3、<代>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他』、『它』、『它们』、『他们』等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。』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『爱共叔段,欲立之。』4、<代>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君将哀而生之乎?』5、<代>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你』、『您』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『窃闵公之将死,故吊之。』6、<助>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修饰、领属的关系,相当于『的』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『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』7、<助>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一般不必译出。《师说》: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。』8、<助>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『蚓无爪牙之利。』9、<助>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词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作『得』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。』10、<助>用宾语前置的标志。《师说》:『句读之不知。』11、<助>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,补足音节,没有实义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顷之,烟炎张天。』12、<助>用在『前』、『后』、『内』、『外』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制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数十年之后,甲兵顿弊。』
音音:yīn 1、<名>声音。《琵琶行并序》:『听其音,铮铮然有京都声。』2、<名>音乐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寡人窃闻赵王好音。』3、<名>音律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奏刀騞騞然,莫不中音。』4、<名>口音。《回乡偶书》:『乡音无改鬓毛衰。』5、<名>字的读音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『今言「华」如「华实」之「华」者,盖音谬也。』6、<名>通『荫』。树荫。《左传·文公十七年》:『鹿死不择音。』[音翰] (1)诗文;文辞。(2)书信。
郑郑:《酉集下·邑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直正切,音□。国名。《释名》郑,町也,地多平町町然也。《正字通》郑本西都畿内地,周宣王封其弟友,是为郑。桓公寄孥与贿于虢郐,其子武公,定平王于东都,因徙其封,施旧号于新邑,是为新郑。今河南开封府郑州是也。又南郑,县名。今属陕西汉中府,桓公封邑在畿内,为西郑,汉中在京兆之南,故称南郑以别之。《一统志》南郑,古褒国附庸之邑。桓公殁,其民南奔居此,因曰南郑。又《广韵》郑重,殷勤之意。《前汉·王莽传》非皇天所以郑重降符命之意。又姓。《集韵》郑灭于韩,子孙因以国为氏。
卫卫:《申集下·行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于岁切,音熭。《篇海》防也,扞也。《玉篇》护也。《公羊传·定四年》朋友相卫。〈注〉相卫,不使为雠所胜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垂也。〈注〉营卫守圉,皆在外垂也。又《鲁语》有货以卫身也。〈注〉卫,营也。又《书·康诰》侯甸男邦采卫。《国语注》卫,卫圻也。又宿卫。《晋书·元帝纪》禁卫严警。又荣卫。《关尹子·七釜篇》爪之生,发之长,荣卫之行,无顷刻止。又精卫,鸟名。《山海经》发鸠之山有鸟焉,文首、白喙、赤足,名曰精卫。常衔西山之木石,以湮东海。又国名。《诗疏》邶、鄘、卫者,殷纣畿内地名,属古冀州,在汲郡朝歌县。又水名。《书·禹贡》恒、卫既从。〈疏〉卫水,出常山灵寿县东,入滹池。又姓。《广韵》周文王子卫康叔之后,国灭,因氏焉。出河东、陈留二望。又《集韵》乙劣切,哕入声。《范晔·灵帝赞》微亡傋兆,《小雅》尽缺。麋鹿霜露,遂栖宫卫。《篇海》本作□。省作卫。俗作卫、卫,非。考证:(《书·康诰》侯甸男采卫。)谨照原文改侯甸男邦采卫。
之之:《子集上·丿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止而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真而切,□音枝。《说文》出也,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。一者,地也。《玉篇》是也,适也,往也。《礼·檀弓》延陵季子曰:若□气,则无不之也。又於也。《礼·大学》之其所亲爱而辟焉。〈注〉之,适也。《朱传》犹於也。又语助辞。《书·金縢》礼亦宜之。《礼·文王世子》秋冬亦如之。《正字通》凡之字,或句中,或语尾,或层出。如毛诗我之怀矣,共武之服,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,六句九之字,常华章左之左之,六句八之字,可以例推。又此也。《诗·周南》之子于归。〈注〉之子,是子也。又变也。《易传》辞也者,各指其所之。《孙奕示儿编》之字训变,左传,遇观之否。言观变为否也。又至也。《诗·鄘风》之死矢靡他。又遗也。《扬子·法言》或问孔子,知其道之不用也。则载而恶乎之。曰:之后世君子。〈注〉言行道者贵乎及身,乃载以遗后世。又姓。出《姓苑》。又《郝敬读书通》凡言之者,物有所指,事有所属,地有所往,连属之辞也。通作旃。《诗·唐风》舍旃舍旃。又《魏风》上慎旃哉。□与之同。通作至。往彼曰之,到此曰至,音义互通。又《韵补》叶职流切,音周。《楚辞·九章》吕望屠於朝歌兮,甯戚歌而饭牛。不逢尧舜与桓缪兮,世孰云而知之。叶上牛下求。《周伯琦曰》古人因物制字。如之本芝草,乎本吁气,焉本鸢,后人借为助语,助语之用既多,反为所夺,又制字以别之,乃有芝字吁字鸢字。考证:(《礼·文王世子》冬亦如之。)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。
音音:《戌集中·音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於今切,音阴。《说文》声也。生於心,有节於外,谓之音。宫商角徵羽,声。丝竹金石匏土革木,音也。从言,含一。《书·舜典》八音克谐。《礼·乐记》变成方谓之音。〈疏〉方谓文章,声既变转和合,次序成就文章谓之音。音则今之歌曲也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师》以六律为之音。〈疏〉以大师吹律为声,又使其人作声而合之,听人声与律吕之声合,谓之为音。《诗序》情发於声,声成文,谓之音。〈疏〉此言声成文谓之音,则声与音别。乐记注:亲比曰音,单出曰声。记又曰:审声以知音,审音以知乐,则声音乐三者不同,以声变乃成音,音和乃成乐,故别为三名。对文则别,散则可以通。季札见歌《秦》曰:此之谓夏声。公羊传曰:十一而税颂声作,声即音也。下云治世之音,音即乐也。是声与音乐各得相通也。又《易·中孚》翰音登于天。《礼·曲礼》鸡曰翰音。又姓。见《姓苑》。又《正韵》於禁切。与□通。《左传·文十七年》鹿死不择音。《杜预注》音,所茠□之处。古字借用。○按注借用,是古字声同,皆相假借,且释文作於鸣反,□不作去声读,正韵非。考证:(《诗序》声成文,谓之音。〈疏〉季扎见歌秦曰,此之谓夏声。)谨照原文季扎改季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