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èng shēng luàn yǎ
成语简拼:ZSLY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鄭聲亂雅
成语解释
郑声:郑国的音乐。郑国靡乱的音乐扰乱了优雅的音乐。比喻邪扰乱了正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成语示例
(1)七曰郑声乱雅。然朱紫有色而易别,雅、郑无象而难知,圣人惧其难知也,故定律吕中正之音,以示万世。(《宋史·乐志三》)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二页赫然是“郑声乱雅”几个大字。
(2)点点写不出成语“郑声乱雅”,因此语文考试才考了98分。
(3)黄鹤楼中学的佟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郑声乱雅”。
(4)奎奎不会写成语“郑声乱雅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良文大哥哥给我们说了“郑声乱雅”的历史典故
(6)在去往上海市黄浦学校的车上,舟牧叔叔给感祖和织休讲了『郑声乱雅』的历史故事。
成语出处
《论语·阳货》:『恶紫之夺朱也;恶郑声之乱雅乐也;恶利口之覆邦家者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郑声郑声:也叫郑卫之音。是春秋战国时代与雅乐对立的一种民间音乐,主要流行谣于郑、卫、宋、齐等地。
郑郑:zhèng 1、<名>姓。2、<名>周代的诸侯国,在今河南新郑一带。[郑重] (1)频繁。《汉书·王莽传中》:『然非皇天所以郑降符合之意。』(2)殷勤。白居易《庾顺之以紫霞绮远赠以诗答之》:『千里故人心郑。』
声声:shēng 1、<名>声音。《劝学》:『顺风而呼,声非加疾也,而闻者彰。』2、<名>乐曲;乐声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。』3、<名>口音。《大铁椎传》:『与人罕言语,语类楚声。』4、<动>声称;宣布;宣扬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『吾之行为士先者,为之声义。』5、<名>名声;声誉;声望。《报任安书》:『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,声闻邻国。』6、<动>宣扬;鼓舞。《子鱼论战》:『金鼓以声气也。』7、<名>声势;声气。《子鱼论战》:『声盛致志,鼓儳也。』8、<量>表声音发出的次数。《琵琶行》:『转轴拨弦三两声。』
乱乱:luàn 1、<形>紊乱;没有秩序;没有条理。《曹刿论战》:『吾视其辙乱,望其旗靡,故逐之。』2、<动>混杂;混淆。《答谢中书书》:『晓雾将歇,猿鸟乱鸣。』3、<动>战乱;动乱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自云先世避秦时乱,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。』4、<动>叛乱;作乱;反叛。《伶官传序》:『一夫夜呼,乱者四应。』5、<动>扰乱;破坏。《陋室铭》:『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。』6、<形>不安定;不太平;与『治』相对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明于治乱,娴于辞令。』7、<形>慌乱;零乱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。』8、<名>乐曲的最后一段或辞赋中总括全篇要旨的最后一段文字。《涉江》:『乱曰:鸾鸟凤皇,日以远兮。』9、<名>男女间的正当关系。《荀子·天论》:『男女淫乱。』
雅雅:yǎ 1、<形>正确的。《出师表》:『陛下亦宜自谋,以谘诹善道,察纳雅言。』2、<形>高雅;不俗。《滕王阁序》:『都督阎公之雅望,棨戟遥临。』3、<副>平素;一向。《张衡传》:『安帝雅闻衡善术学,公车特征拜郎中。』4、<副>很;甚。《后汉书·窦后记》:『及见,雅以为美。』[雅故] (1)以往;向来。(2)从前的。
郑郑:《酉集下·邑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直正切,音□。国名。《释名》郑,町也,地多平町町然也。《正字通》郑本西都畿内地,周宣王封其弟友,是为郑。桓公寄孥与贿于虢郐,其子武公,定平王于东都,因徙其封,施旧号于新邑,是为新郑。今河南开封府郑州是也。又南郑,县名。今属陕西汉中府,桓公封邑在畿内,为西郑,汉中在京兆之南,故称南郑以别之。《一统志》南郑,古褒国附庸之邑。桓公殁,其民南奔居此,因曰南郑。又《广韵》郑重,殷勤之意。《前汉·王莽传》非皇天所以郑重降符命之意。又姓。《集韵》郑灭于韩,子孙因以国为氏。
声声:《丑集中·士字部》《字汇》同□。《正字通》俗声字。(声)(古文)殸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书盈切《正韵》书征切,□圣平声。《说文》音也。《书·舜典》诗言志,歌永言,声依永,律和声。〈传〉声谓五声,宫商角徵羽也。《礼·月令》仲夏之月,止声色。〈注〉声谓乐也。又凡响曰声。《张载·正蒙》声者,形气相轧而成。两气者,谷响雷声之类。两形者,桴鼓叩击之类。形轧气,羽扇敲矢之类。气轧形,人声笙簧之类。皆物感之良能,人习而不察耳。《韵会》韵书平上去入为四声。又声敎。《书·禹贡》东渐于海,西被于流沙,朔南曁声敎,讫于四海。《左传·文六年》树之风声。〈注〉因土地风俗,为立声敎之法。又声誉。《孟子》故声闻过情,君子耻之。〈注〉声闻,名誉也。又宣也。《孟子》金声而玉振之也。〈注〉声,宣也。又《諡法》不生其国曰声。〈注〉生于外家。《春秋·经传集解》继室以声子,生隐公。〈注〉声,諡也。又姓。又《韵补》叶尸羊切,音商。《韩愈·赠张籍诗》娇儿未绝乳,念之不能忘。忽如在其侧,耳若闻啼声。
乱乱:《子集上·乙字部》《正字通》俗乱字。(乱)(古文)《唐韵》郞段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卢玩切,□銮去声。紊也。《尔雅·释诂》乱,治也。《说文》从乙。乙,治之也。《玉篇》理也。《书·臯陶谟》乱而敬。《孔传》有治而能敬谨。又《盘庚》乱越我家。《梓材》厥乱为民。《洛诰》四方迪乱,乱为四辅。《立政》丕乃俾乱之类,皆训治也。又不治也,凡事物不理皆曰乱。《尔雅·释训》梦梦,訰訰,乱也。《书·周官》制治於未乱。《周礼·地官》司虣掌宪巿之禁令,禁其斗嚣与其虣乱。又兵寇也。又事未定之时。《礼·檀弓》仲梁子曰:夫妇方乱。〈注〉丧次男女哭位未成列也。又乐之卒章曰乱。《论语》关雎之乱。又古赋末皆有乱,总一赋之终,发其要指也。又《尔雅·释水》水正绝流曰乱。〈注〉横流而济之也。《书·禹贡》乱于河。《诗·大雅》涉渭为乱。又《韵补》叶力眷切,音恋。《扬雄·交州牧箴》周公摄胙,白雉自献。昭王陵迟,周室昏乱。又叶力敬切,夌去声。《扬戏李正方赞》不协不和,忘节言乱。疾终惜始,实惟厥性。(乱)考证:(《周礼·秋官》司虣掌宪布之禁令。)谨照原书秋官改地官。宪布改宪巿。
雅雅:《戌集中·隹字部》《唐韵》乌加切《集韵》於加切,□音丫。《说文》楚乌也。一名鸒,一名□居。秦谓之雅。从隹从牙。〈注〉徐铉曰:今俗别作鸦,非是。《集韵》亦作鸦鵶。又《小尔雅》小而腹下白,不反哺者谓之雅乌。又《唐韵》五下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语下切,□音庌。义同。又《玉篇》正也。《尔雅疏》雅,正也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师》敎六诗:曰风、曰赋、曰比、曰兴、曰雅、曰颂。〈注〉雅,正也。言今之正者,以为后世法。又《诗·小雅》以雅以南。〈笺〉雅,万舞也。周乐尙武,故谓万舞为雅。雅,正也。又《论语》子所雅言。〈注〉孔曰:雅言,正言也。《朱注》雅,常也。又《玉篇》仪也,娴雅也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传》从车骑,雍容间雅甚都。又《玉篇》素也。《史记·张耳□余传》张耳雅游。〈注〉韦昭曰:雅,素也。又《史记·淮南王传》天子以伍被雅辞,多引汉之美。《后汉·窦后纪》及见雅以为美。又乐名。《周礼·春官·笙师》应雅。〈注〉雅,状如漆筩而弇口,大二围,长五尺六寸,以羊韦鞔之,有两纽疏画。又酒器名。《东观汉记》今日岁首,请上雅寿。〈注〉雅,酒閜也。别作□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元诗人雅□。又《五音集韵》五加切,音牙。人名。周书有君雅,通作牙。又叶语可切。《仲长统·述志诗》百虑何为,至要在我。叛散五经,灭弃风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