折节礼士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é jié lǐ shì成语简拼:ZJLS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折節禮士
成语解释
指屈己待人。同『折节待士』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处事
近义词
折节待士
成语造句
(1)成语「折节礼士」好像和二十四史有关。
(2)打开练习本,第二页赫然是“折节礼士”几个大字。
(3)大双写不出成语“折节礼士”的拼音。
(4)桂阳县龙潭中学的零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折节礼士”。
(5)琥臻大哥哥给柔霏和镶馨讲述了“折节礼士”的历史典故
(6)小兰不会写成语“折节礼士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成语出处
《明史·张居正传》:『时徐阶以宿老居首辅,与李春芳皆折节礼士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节礼节礼:[jiélǐ] 节日赠送的礼品、银钱等。
折节折节:(1)屈服于别人。(2)改变平日的志向行为:少便习弓马,长乃折节好古学。
折折:zhé 1、<动>折断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族庖月更刀,折也。』[动] 被折断。《劝学》:『锲而舍之,朽木不折。』2、<形>弯曲。《小石潭记》:『潭西南而望,斗折蛇行,明灭可见。』3、<动>拐弯;转弯。《阿房宫赋》:『骊山北构而西折,直走咸阳。』4、<动>挫败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破其奸谋,而折其骄气。』5、<动>折叠。《促织》:『折藏之,归以示成。』shé<动>损失。《失街亭》:『魏延左冲右突,不得脱身,折兵大半。』[折变] 将家产财物折价变卖。[折狱] 判案。[折证] 双方书面对质,以验真伪。
节节:jié 1、<名>竹节。《晋书·杜预传》:『譬如破竹,数节之后,皆迎刃而解。』2、<名>泛指植物的茎节;植物枝干交接之处。《易·说卦》:『其于木也,为坚多节。』3、<名>人及动物的骨节、关节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彼节者有间,而刀刃者无厚。』4、<名>时节;季节。《雨霖铃》:『更那堪冷落清秋节。』5、<名>节日。《九月九忆山东兄弟》:『每逢佳节倍思亲。』6、<名>符节;旌节。缀有旄牛尾的竹竿,为古代使者出使的信物。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:『持节云中,何日遣冯唐?』7、<名>礼节;礼仪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管子曰:「仓廪实而知礼节。」』8、<名>常规惯例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寝食违节。』9、<名>气节;节操。《陈情表》:『本图宦达,不矜名节。』10、<名>贞节;贞操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君既为府吏,守节情不移。』11、<名>关键;要害。《察传》:『夫乐,天之精也,得失之节也。』12、<名>章节;段落。李商隐《杂纂》:『文无句读,书少章节。』13、<名>节度;法度;分寸。《荀子·成相》:『言有节。』14、<名>一种用竹子编成的可拍击成声的乐器。左思《蜀都赋》:『巴姬弹弦,汉女击节。』15、<名>节拍;节奏。《促织》:『每闻琴瑟之声,则应节而舞。』16、<动>节制;节约。《长亭送别》:『趁程途节饮食,顺时自保揣身体。』《训俭示康》:『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,远罪丰家。』17、<形>简明;简要。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:『疏之欲其通,廉之欲其节。』18、<名>斗拱;屋柱上端承梁的方形木头。《训俭示康》:『(管仲)山节藻棁,孔子鄙其小器。』
礼礼:lǐ 1、<名>原指祭神敬祖,后成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、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总称。《鸿门宴》:『大行不顾细谨,大礼不辞小让。』2、<名>礼貌;礼仪;表示敬意的语言或动作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乃设九宾礼于廷。』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『或遇其叱咄,色愈恭,礼愈至。』3、<动>尊敬;以礼相待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孙讨虏聪明仁惠,敬贤礼士。』4、<名>礼物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所以不报谢者,以为小礼无所用。』5、<名>儒家经典『五经』之一,包括《仪礼》《周礼》《礼记》三部书。
士士:shì 1、<名>男子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此人力士。』2、<名>古代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最低层。《国语·晋语》:『大夫食邑,士食田。』3、<名>泛指一般官吏。《<指南录>后序》:『缙绅、大夫、士萃于左丞相府。』4、<名>有知识技能或道德品行的确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南阳刘子骥,高尚士也。』5、<名>读书人。《论语》:『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』6、<名>战士;士兵。《鸿门宴》:『旦日飨士卒,为击破沛公军。』7、<名>执法官;狱官。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:『管夷吾于士。』[士大夫] (1)士和大夫。(2)特指有声望、有地位的读书人。[士林] 知识界。
折折:《卯集中·手字部》《唐韵》旨热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之列切,□音浙。拗折也。《诗·郑风》无折我树□。《周语》体解节折而共饮食之,於是乎有折俎。又断之也。《易·贲象》君子以明庶政,无敢折狱。〈疏〉勿得直用果敢,折断讼狱。又折中也。《前汉·贡禹传》微孔子之言,亡所折中。又曲也。《礼·玉藻》折还中矩。〈注〉曲行宜方。还亦作旋。《史记·灌夫传》吾益知吴壁中曲折,请复往。又屈也。《前汉·伍被传》折节下士。又挫也。《史记·项羽纪》诸侯吏卒乗[音chéng]胜轻折辱秦吏卒。《前汉·蒯通传》汉王一日数战,亡尺寸之功,折北不救。又止也。《诗·大雅》予曰有御侮。〈传〉武臣折冲曰御侮。〈疏〉能折止敌人之冲突者。又直指人过失也。《史记·吕后纪》面折廷诤。又毁也。《易·说卦》兑为毁折。《前汉·高帝纪》常从王媪武负贳酒,两家常折券弃责。〈注〉折毁之,弃其所负。又封土为祭处曰折。《礼·祭法》瘗埋于泰折,祭地也。〈注〉折,昭晢也,必为昭明之名,尊神也。又《前汉·郊祀志注》言方泽之形四曲折也。又短折,不禄也。《书·洪范》六极。一曰凶短折。〈疏〉未齓曰凶,未冠曰短,未婚曰折。《前汉·五行志》伤人曰凶,禽兽曰短,草木曰折。〈又〉兄丧弟曰短,父丧子曰折。又葬具也。《仪礼·既夕》折横覆之。〈注〉折犹庪也。方凿连木为之,如牀而无箦,加之圹上,以承抗席。又地名。《春秋·桓十一年》柔会宋公,□侯,蔡叔,盟于折。又姓。《后汉·方术传》折象,其先封折侯,因氏焉。又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食列切,音舌。《说文》断也。《广韵》断而犹连也。《易·鼎卦》鼎折足,覆公餗。《礼·月令》孟秋命理,瞻伤察创视折。〈注〉折损筋骨也。《前汉·贾谊传》释斤斧之用,而欲婴以芒刃不缺则折。又《唐韵》《正韵》杜奚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田黎切,□音题。《礼·檀弓》吉事欲其折折尔。〈注〉安舒貌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征例切,音制。亦断之也。《班固·西都赋》许少施巧,秦成力折。掎僄佼,□猛噬。〈注〉许少,古捷人。秦成,壮士也。又《集韵》时制切,音逝。亦曲也。《礼·曲礼》立则磬折垂佩。〈疏〉身宜偻折如磬之背也。《陆德明·音义》折,之列反,一音逝。《屈原·离骚》何琼佩之偃蹇兮,衆[音zhòng]薆然而蔽之。惟此党人之不亮兮,恐嫉妒而折之。〈注〉沈重曰折。《说文》作□,从斤断草。籀文作□,从草在仌中,冰寒故折。隶从手从斤。考证:(《礼·祭法》瘗埋于泰折,祭地也。〈注〉折,昭晳也。)谨照原文晳改晢。
节节:《未集上·竹字部》(古文)卩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子结切,音接。《说文》竹节也。又操也。《左传·成十五年》诸侯将见子臧于王而立之,子臧辞曰:前志有之曰:圣达节,次守节,下失节。为君非吾节也。又止也,检也,制也。《易·颐象》君子以慎言语,节饮食。〈疏〉节,裁节。又《节卦》节亨。苦节不可贞。〈疏〉节者,制度之名,节止之义,制事有节,其道乃亨。又《说卦传》节,止也。《书·康诰》节性惟日其迈。《礼·檀弓》品节斯。〈注〉制断也。《尔雅·释乐》和乐谓之节。〈疏〉八音克谐,无相夺伦,谓之和乐,乐和则应节。《左传·庄二十三年》公如齐观社,曹刿谏曰:会以训上下之则,制财用之节。《史记·乐书》大礼与天地同节。《正义曰》天有日月,地有山川,高□如形,生用各别。大礼辩尊□贵贱等差异别,是大礼与天地同节。又符节,所以示信。《书·康诰》惟厥正人越小臣诸节。〈注〉诸有符节之臣,若为官行文书而有符,今之印者也。《周礼·地官》掌节,掌守邦节而辨其用,以辅王命。凡通达于天下者,必有节以传辅之。无节者,有几则不达。〈注〉以王命往来,必有节以为信。又《秋官》小行人掌达天下之六节:山国用虎节,土国用人节,泽国用龙节,皆以金为之。道路用旌节,门关用符节,都鄙用管节,皆以竹为之。《礼·玉藻》凡君召以三节,二节以走,一节以趋。〈注〉随事缓急,急则二节,故走。缓则一节,故趋也。《左传·文十二年》秦西乞术曰:不腆先君之敝器,使下臣致诸执事,以为瑞节。〈注〉节,信也。《史记·秦始皇纪》衣服、旄旌、节旗,皆上黑。《正义曰》旄节者,编旄为之,以象竹节。又时节。《左传疏》凡春、秋分,冬、夏至,立春、立夏为启。立秋、立冬为闭。用此八节之日登观台,书其所见云物气色。又人君寿日皆名节,有万寿节、天中节等名。又地名。《左思·魏都赋》掘鲤之淀,盖节之渊。〈注〉盖节渊在平原鬲县北。又贯节,药草名。又乐器,即拊也,所以节乐。又諡法,好廉自克曰节。又汉宣帝改元地节。《应劭曰》欲令地得其节。又姓。明正德中,守御指挥佥事节铎。又官名。《真□风土记》村中人家稍密,有镇守之官,名曰买节。又《集韵》昨结切,音截。《诗·小雅》节彼南山。又叶子悉切。《陆机·答贾长渊诗》大辰匿晖,金虎习质。雄臣驰骛,义夫赴节。又叶子计切。《曹植·王霸赞》壮气凌云,挺身奋节。所征必拔,谋显垂惠。
礼礼:《午集下·示字部》《集韵》礼古作礼。注详十三画。(礼)(古文)礼《广韵》卢启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里弟切《正韵》良以切,□音蠡。《说文》礼,履也,所以事神致福也。《释名》礼,体也。得其事体也。《韵会》孟子言礼之实节文斯二者,盖因人心之仁义而为之品秩,使各得其叙之谓礼。又姓。《左传》卫大夫礼孔。《徐铉曰》五礼莫重於祭,故从示。豊者,其器也。
士士:《丑集中·士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鉏里切,音仕。四民士为首。《诗·大雅》誉髦斯士。《礼·王制》命乡论秀士,升之司徒,曰选士。司徒论选士之秀者,升之学,曰俊士。升於司徒者,不征於乡,升於学者,不征於司徒,曰造士。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,升之司马,曰进士。又官总名。《书·立政》庶常吉士。《礼·王制》天子之元士,诸侯之上士,中士,下士。又《孔安国曰》士,理官也,欲得其曲直之理也。《书·舜典》帝曰:臯陶,汝作士。《左传·僖二十八年》士荣为大士。又汉制,尝爵为公侯夺免者,曰公士。又《前汉·邹阳传》武力鼎士。〈注〉能举鼎者。又《前汉·李寻传》拔擢天士。〈注〉能知天道者。又《后汉·李业传》王莽以业为酒士。〈注〉时官酤酒,故置酒士。又侍从之士。《通监》唐杜如晦等十八学士,时谓之登瀛州。又士卒。《左传·丘甲注》革车一乘,甲士三人,步卒七十二人。《家语》孔子之宋,匡人以。甲士围之。又男子通称。《诗·周颂》有依其士。又女之有士行者曰女士。《诗·大雅》厘我女士。又《管子·牧民篇》有士经。〈注〉士,事也。经,常也。又《梵书》释子勤佛行者曰德士,无上士。又俗塐神像曰木居士。《韩愈诗》偶然题作木居士,便有无穷求福人。又《山海经》大荒西有国,名淑士。又士乡。《后汉·郑□传》昔齐置士乡。〈注〉管仲相桓公,制国为二十一乡,工商之乡六,士乡十五。又县名,勇士县,属天水郡,见《后汉·西羌传》。又姓。陶唐之苗裔士蔿之后,为士氏,见《统谱》。又复姓,汉士孙瑞,扶风人。又与事通。《书·洛诰》见士于周。〈注〉悉来赴役也。《诗·豳风》勿士衔枚。〈注〉自今可勿为行□衔枚之事。又叶主矩切,音雨。《诗·大雅》赫赫明明,王命卿士。叶下父。父,音甫。《说文》士,事也。数始于一,终于十,从一从十。《集韵》本作□。又与仕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