折鼎覆餗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é dǐng fù sù成语注音:ㄓㄜˊ ㄉㄧㄥˇ ㄈㄨˋ ㄙㄨˋ
成语简拼:ZDFS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紧缩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摺鼎覆餗
成语解释
餗,鼎内食物。比喻力不能胜任,必至败事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近义词
折足覆餗
成语示例
(1)今也抑意陈书,引年求退,惧折鼎覆餗之患,避牝鸡司晨之讥。▼元·耶律楚材《答杨行者书》
成语造句
(1)成语「折鼎覆餗」好像和二十四史有关。
(2)歌歌不会写成语“折鼎覆餗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3)练习本的封面上写着“折鼎覆餗”几个大字。
(4)全南县社迳中学的锁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折鼎覆餗”。
(5)香花大哥哥给杏妃和徐琴讲述了“折鼎覆餗”的历史典故
(6)小涓写不出成语“折鼎覆餗”的拼音。
成语出处
《南史·张弘策传》:『祏怯而无断,喧弱而不才,折鼎覆餗,跂踵可待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折折:zhé 1、<动>折断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族庖月更刀,折也。』[动] 被折断。《劝学》:『锲而舍之,朽木不折。』2、<形>弯曲。《小石潭记》:『潭西南而望,斗折蛇行,明灭可见。』3、<动>拐弯;转弯。《阿房宫赋》:『骊山北构而西折,直走咸阳。』4、<动>挫败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破其奸谋,而折其骄气。』5、<动>折叠。《促织》:『折藏之,归以示成。』shé<动>损失。《失街亭》:『魏延左冲右突,不得脱身,折兵大半。』[折变] 将家产财物折价变卖。[折狱] 判案。[折证] 双方书面对质,以验真伪。
鼎鼎:dǐng 1、<名>古代烹煮用的器物,多圆形三足两耳。《察今》:『尝一脟肉,而知一镬之味,一鼎之调。』2、<名>常以鼎足之形比喻三方并立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如此,则荆吴之势强,鼎足之形成矣。』3、<名>古代曾把鼎作为传国之宝,于是用它代表宝器。喻指王位、帝位等。《毛遂自荐》:『毛先生一至楚,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。』《阿房宫赋》:『鼎铛玉石金块珠砾,弃掷逦迤。』4、<名>三足香炉。《促织》:『问者爇香于鼎,再拜。』5、<形>显赫。左思《吴都赋》:『高门鼎贵。』[鼎鼎] (1)蹉跎。(2)盛大。[鼎甲] 豪门望族。科举考试名列一甲的前三人,即状元、榜眼、探花。[鼎食] 列鼎而食,指奢华的生活。
覆覆:fù 1、<动>翻;翻转过来。《论语》:『譬如平地,虽覆一篑,进,吾往也。』《鸿门宴》:『樊哙覆其盾于地。』2、<动>覆没。《六国论》:『至于颠覆,理固宜然。』3、<动>遮盖;掩蔽。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『公阅毕,即解貂覆生,为掩户。』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枝枝相覆盖,叶叶相交通。』4、<动>伏兵。《左传·桓公十二年》:『楚人坐其北门而覆山下,大败之。』5、<动>审察。《汉书·李寻传》:『反覆覆愚臣之言。』6、<副>反;反而。《诗经·节南山》:『不惩其心,覆怨其正。』7、<动>通『复』,回复,回。《汉书·冯唐传》:『赏赐决于外,不从中覆也。』
折折:《卯集中·手字部》《唐韵》旨热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之列切,□音浙。拗折也。《诗·郑风》无折我树□。《周语》体解节折而共饮食之,於是乎有折俎。又断之也。《易·贲象》君子以明庶政,无敢折狱。〈疏〉勿得直用果敢,折断讼狱。又折中也。《前汉·贡禹传》微孔子之言,亡所折中。又曲也。《礼·玉藻》折还中矩。〈注〉曲行宜方。还亦作旋。《史记·灌夫传》吾益知吴壁中曲折,请复往。又屈也。《前汉·伍被传》折节下士。又挫也。《史记·项羽纪》诸侯吏卒乗[音chéng]胜轻折辱秦吏卒。《前汉·蒯通传》汉王一日数战,亡尺寸之功,折北不救。又止也。《诗·大雅》予曰有御侮。〈传〉武臣折冲曰御侮。〈疏〉能折止敌人之冲突者。又直指人过失也。《史记·吕后纪》面折廷诤。又毁也。《易·说卦》兑为毁折。《前汉·高帝纪》常从王媪武负贳酒,两家常折券弃责。〈注〉折毁之,弃其所负。又封土为祭处曰折。《礼·祭法》瘗埋于泰折,祭地也。〈注〉折,昭晢也,必为昭明之名,尊神也。又《前汉·郊祀志注》言方泽之形四曲折也。又短折,不禄也。《书·洪范》六极。一曰凶短折。〈疏〉未齓曰凶,未冠曰短,未婚曰折。《前汉·五行志》伤人曰凶,禽兽曰短,草木曰折。〈又〉兄丧弟曰短,父丧子曰折。又葬具也。《仪礼·既夕》折横覆之。〈注〉折犹庪也。方凿连木为之,如牀而无箦,加之圹上,以承抗席。又地名。《春秋·桓十一年》柔会宋公,□侯,蔡叔,盟于折。又姓。《后汉·方术传》折象,其先封折侯,因氏焉。又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食列切,音舌。《说文》断也。《广韵》断而犹连也。《易·鼎卦》鼎折足,覆公餗。《礼·月令》孟秋命理,瞻伤察创视折。〈注〉折损筋骨也。《前汉·贾谊传》释斤斧之用,而欲婴以芒刃不缺则折。又《唐韵》《正韵》杜奚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田黎切,□音题。《礼·檀弓》吉事欲其折折尔。〈注〉安舒貌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征例切,音制。亦断之也。《班固·西都赋》许少施巧,秦成力折。掎僄佼,□猛噬。〈注〉许少,古捷人。秦成,壮士也。又《集韵》时制切,音逝。亦曲也。《礼·曲礼》立则磬折垂佩。〈疏〉身宜偻折如磬之背也。《陆德明·音义》折,之列反,一音逝。《屈原·离骚》何琼佩之偃蹇兮,衆[音zhòng]薆然而蔽之。惟此党人之不亮兮,恐嫉妒而折之。〈注〉沈重曰折。《说文》作□,从斤断草。籀文作□,从草在仌中,冰寒故折。隶从手从斤。考证:(《礼·祭法》瘗埋于泰折,祭地也。〈注〉折,昭晳也。)谨照原文晳改晢。
鼎鼎:《亥集下·鼎字部》(古文)鼑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都挺切,音顶。《说文》鼎三足两耳,和五味之宝器也。昔禹收九牧之金,铸鼎荆山之下。《玉篇》鼎,所以熟食器也。《左传·宣三年》昔夏之方有德也,远方图物,贡金九牧,铸鼎象物,百物而为之备,使民知神奸,故民入川泽山林,不逢不若,螭魅罔两莫能逢之。《周礼·天官·膳夫》王日一举鼎,十有二物,皆有俎。《郑注》鼎有十二,牢鼎九,陪鼎三。又《周易卦名》巽下离上之卦。又《正韵》鼎,当也。又方也。《前汉·贾谊传》天子春秋鼎盛。又鼎鼎,大舒也。《礼·檀弓》丧事鼎鼎尔,则小人。〈疏〉形体宽慢也。又周鼎,星名。见《步天歌》。又湖名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黄帝铸鼎於荆山,后世因名其处为鼎湖。又州名。宋朗州攺鼎州。又城门名。《后汉·郡国志》雒阳东城曰鼎门。〈注〉九鼎所后入。又维舟曰鼎。《扬子·方言》维之谓之鼎。又官名。《前汉·东方朔传》夏育为鼎官。〈注〉鼎官,今殿前举鼎者也。又姓。未将鼎澧。又人名。《西京亲记》鼎,匡衡小名也。又《前汉·匡衡传注》张晏曰:匡衡少时字鼎,长乃易字稚圭,世所传衡与贡禹书,上言衡状报,下言匡鼎白,知是字也。〈又〉无说诗匡鼎来。〈注〉服虔曰:鼎,犹言当也,若言匡且来也。○按服虔注误。又《前汉·贾捐之传》捐之复短石显。杨兴曰:显鼎贵。〈注〉如淳曰:言方且欲贵矣。鼎音钉。师古曰:读如字。又叶他经切,音汀。《左思·吴都赋》精若耀星,声若雷霆。名藏於山经,形镂於夏鼎。考证:(《周礼·天官·膳夫》王旦举。)谨按旦字乃日一二字之伪。谨照原文改为王日一举。
覆覆:《申集下·襾字部》《唐韵》芳福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芳六切,□音蝮。《玉篇》反覆也。《诗·小雅》不惩其心,覆怨是正。《礼·月令》季春,命舟牧覆舟,五覆五反,乃告舟备具于天子。又倒也。《易·鼎卦》鼎折足,覆公餗。《书·胤征》颠覆厥德。又败也。《中庸》倾者覆之。《纲目集览》覆,军败也。又中覆。《前汉·冯唐传》赏赐决于外,不从中覆也。〈注〉覆谓覆白之也。又射覆。《前汉·东方朔传》上尝使诸数家射覆。〈注〉于覆器之下而置诸物,令暗射之,故云射覆。又与复同。《易·乾卦》终日乾乾,反复道也。又《集韵》方六切,音福。审也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注》详察曰覆。《唐书·邓景山传》检覆私隐。又《广韵》敷救切,音与宥韵副同。《说文》盖也。《诗·大雅》鸟覆翼之。《礼·檀弓》见若覆夏屋者矣。又扶富切,浮去声。伏兵曰覆。《左传·隐九年》君为三覆以待之。又《类篇》匹北切,音□。义同。又《韵补》笔力切,叶音逼。《班固·西都赋》草木涂地,山渊反覆。蹂躏其十二三,乃拗怒而少息。
餗餗:《戌集下·食字部》《唐韵》桑谷切《集韵》《正韵》苏谷切《韵会》苏木切,□音速。鼎实也。《易·鼎卦》鼎折足,覆公餗。《正义》餗,糁也。八珍之膳,鼎之实也。《周礼·天官·醢人·糁食注》糁食,菜餗蒸。〈疏〉若今煮菜,谓之蒸莱也。又《集韵》测角切,音促。义同。《说文》本作□。《集韵》亦作□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