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ào tiān là zhú
成语简拼:ZTLZ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照天蠟燭
成语解释
照亮天空的蜡烛。比喻清官明察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成语示例
(1)大叫『活拿童俊做照天蜡烛』,四面合围上来。任你有六臂三头,也难逃天罗地网。(清·吕熊《女仙外史》第五十九回)
成语造句
(1)本子的封面上写着“照天蜡烛”几个大字。
(2)笔笔写不出成语“照天蜡烛”的拼音。
(3)超超不会写成语“照天蜡烛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吉首大学附中的淳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照天蜡烛”。
(5)佳瑞哥哥给朱珠和柏林介绍了“照天蜡烛”的成语典故。
(6)在去汉书遗址的时候,琦珍姐姐给腾兮和樱张讲解了『照天蜡烛』的典故。
(7)晋王唤武士,将君利、存信二贼,倒浇一对照天蜡烛,在于柩前,请高僧做水陆大醮超度,复图存孝仪像挂起。
成语出处
宋·范缜《东帝纪事》卷四:『田元均密谏况,宽厚明辨,其治成都为声。…蜀人谓之「照天蜡烛」,又谓之「不错事尚书」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蜡烛蜡烛:[làzhú] 蜡制的固体照明用品。
照照:zhào 1、<动>照射;照耀。《陌上桑》:『日出东南隅,照我秦氏楼。』《过零丁洋》:『留取丹心照汗青。』2、<动>发出。《滕王阁序》:『邺水朱华,光照临川之笔。』3、<名>日光。《桃花扇·哀江南》:『秋水长天人过少,冷清清的落照,剩一树柳弯腰。』4、<动>察看。《后汉书·冯勤传》:『忠臣孝子,览照前世,以为镜戒。』5、<动>看镜中的影子。《晋书·王衍传》:『在车中揽镜自照。』[照会] (1)参照;对勘。(2)招呼;通知。
天天:tiān 1、<名>天空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是日也,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。』《秋声赋》:『其容清明,天高日晶。』《敕勒歌》:『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』2、<名>天气;气候。《卖炭翁》:『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。』3、<名>自然;本性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依乎天理,批大郤,导大窾。』4、<名>古代人们想像中万事万物的主宰者。《殽之战》:『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,天奉我也。』《子鱼论战》:『隘而不列,天赞我也。』《垓下之战》:『此天亡我也,非战之罪也。』5、<名>人们赖以生存的人物。《史记·郦食其列传》:『王者以民人为天,而民人以食为天。』[天道] (1)自然规律。(2)天气。[天府] 自然条件优越,物产丰富,地势险要的地方。[天光] 日光。天空的景象。[天理] (1)自然规律。(2)天然的组织结构。(3)宋代理学家称封建伦理道德。(4)上天主持的公道。[天伦] 天然伦次,指兄弟。后来泛指父子等天然的亲属关系。[天年] 自然寿命。[天书] (1)帝王的诏敕。(2)道家称元始天尊写的书。(3)比喻难认、难懂的书和文字。[天作之合] 天生的配偶。原指周文王娶大姒是天所配合,后来多用作祝颂婚姻美满之词。也用来表示关系密切、特殊。
蜡蜡:là 1、<名>动物、植物或矿物所产生的脂质。如蜂蜡、石蜡等。《梦溪笔谈·技议》:『先设一铁板,其上以松脂、蜡和纸灰之类冒之。』2、<名>蜡烛。李商隐《无题》:『蜡照半笼金翡翠,麝熏微度绣芙蓉。』3、<动>以蜡涂物。皮日休《屣步访鲁望不遇》:『雪晴墟里竹欹斜,蜡屐徐吟到陆家。』[蜡炬] 蜡烛。[蜡书] 封在蜡丸中的书信,以防泄密或潮湿。
烛烛:zhú(1)蜡烛:火烛;洞房花烛。(2)<书>照亮;照见:火光烛天◇洞烛其奸。(3)俗称多少烛的电灯泡,指灯泡的瓦特数(并不是烛光数),如50烛的灯泡就是50瓦特的灯泡。
照照:《巳集中·火字部》《唐韵》之少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之笑切,□音诏。《说文》本作□。《增韵》明所烛也。《易·离卦》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。《书·泰誓》若日月之照临。又《正字通》北齐刘绦兄弟,父名照,一生不作照字,惟依火旁作炤。《广韵》同炤。《集韵》或省作昭。唐武后作曌。
天天:《丑集下·大字部》兲《唐韵》《正韵》他前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他年切,□腆平声。《说文》颠也。至高在上,从一大也。《白虎通》镇也,居高理下,为物镇也。《易·说卦》乾为天。《礼·礼运》天秉阳,垂日星。荀子曰:天无实形,地之上至虚者皆天也。邵子曰:自然之外别无天。《程子遗书》天之苍苍,岂是天之形。视下亦复如是。《张子正蒙》天左旋,处其中者顺之,少迟则反右矣。《朱子·语类》离骚有九天之说,诸家妄解云有九天。据某观之,只是九重。盖天运行有许多重数,里面重数较软,在外则渐硬,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,那里转得愈紧矣。○按天形如卵白。细察卵白,其中之絪縕融密处确有七重,第八重白膜稍硬,最后九重便成硬殻。可见朱子体象造化之妙。今西洋历说,天一层缓似一层,此七政退旋,所以有迟速也。又星名。《尔雅·释天》天,根氐也。《周语》天根见而水涸。又古帝号。葛天氏,见《疏仡纪》。又神名。《山海经》形天与帝争神,帝断其首,乃以乳为目,脐为口,操干戚以舞。形一作□。《陶潜诗》□天舞干戚,猛志故常在。或作兽名,非。又地名。《蜀地志》蜀卭僰山后四野,无晴日,曰漏天。《杜甫诗》地近漏天终岁雨。又山名。《九州要记》凉州古武城有天山,黄帝受金液神丹于此。一曰在伊州。〈注〉天山,即祁连山。又天,乐名。钧天广乐,见《史记·赵世家》。又署名。《唐六典》内阁惟秘书阁,宏壮曰木天。今翰林院称木天署。又景天,草名。《陶弘景曰》以盆盛,置屋上,辟火灾。又髡□。《易·暌□》其人天且劓。又姓。汉长社令天高。见《姓苑》。○按先韵,古与真文通,故天字皆从铁因反。考之经史皆然,惟《易》六位时成,时乘六龙以御天,与庚青通耳。《正字通》谓,至尊莫如天,天以下又莫如君父,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,所论颇正大。□,武后所造天字,似篆文天。
蜡蜡:《申集中·虫字部》《集韵》《正韵》□七虑切,音覻。《说文》蝇胆也。《周礼·秋官·蜡氏注》蜡,骨肉腐臭,蝇虫所蜡也。《月令》曰:掩骼埋骴,此官之职也。又助驾切,音乍。年终祭名。《礼·礼运》仲尼与于蜡賔。〈注〉夏曰清祀,殷曰嘉平,周曰蜡,秦曰腊。《郊特牲》蜡也者,索也。岁十二月,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。又《玉篇》子六切,音蹙。虫名。蜡祭之蜡。《广韵》或作□。《六书正伪》从虫昔声。别作□,从示,非。考证:(《说文》蝇胆也。)谨照原文胆改胆。(蜡)《唐韵》卢盍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力盍切,□音腊。《玉篇》蜜滓也。《陆佃云》蜂之化蜜,必取匽猪之水,注之蜡房,而后成蜜。故谓之蜡者,蜜之跖也。《本草》虫白蜡。《李时珍曰》蜡树,四时不凋,五月开白花,成丛结实。其虫大如虮蝨,延缘树枝,食汁吐涎,剥取其渣,炼化成蜡。又蜜蜡,生於蜜中。又水蜡,树叶微似楡,及甜槠树,皆可放虫产蜡。《晋书·阮孚传》孚性好屐,或有诣阮,正见自蜡屐,曰:一生当着几两屐。《石崇传》崇奢靡,以蜡代薪。《南史·王僧虔传》少时,以烛泪浇成蜡凤凰。又蜡梅,花名。《苏轼诗》蜜蜂采花作黄蜡,黄蜡为花亦其物。又蜡觜,鸟名。《本草》桑扈,一名蜡觜雀,其觜或凝黄如蜡。《广韵》俗作□。
烛烛:《巳集中·火字部》《集韵》持中切,音虫。旱灼也。本作爞。或省。通作虫。《字汇》俗作烛字。非。(烛)《唐韵》之欲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朱欲切,□音嘱。《说文》庭燎火烛也。《广韵》灯烛。《礼·曲礼》烛至起。《周礼·秋官·司烜氏》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。又《玉篇》照也。《前汉·武帝纪》日月所烛,莫不率□。又《尔雅·释天》四时和谓之玉烛。〈注〉道光照也。《梁书·□文帝纪》太平玉烛,尔乃议之。又《楚辞·天问》日出不到烛龙何燿。又星名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烛星,状如太白,其出也不行,见则灭,如星非星,如云非云,名曰归邪。归邪出,必有归国者。汉元凤四年,烛星见奎娄间。又南天烛,药名。赤者名文烛。木而似草。故又名南烛草。又石烛,一名水肥,一名石脂,一名石液。又姓。《左传·僖二十八年》若使烛之武见秦君,师必退。又去声。《前汉·武帝纪》见光集於云坛,一夜三烛。〈注〉服虔曰:烛,音炷。师古读如字。又《唐韵正》音朱。《张衡·东京赋》德寓天覆,辉烈光烛,狭三王之趢趗,轶五帝之长驱。又《唐韵正》后魏渴烛浑民,亦作可足浑民,又作可朱浑民。(烛)考证:(《前汉·武帝纪》见光集於云檀,一夜三烛。)谨照原文云檀改云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