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āo wáng nà pàn
成语注音:ㄓㄠ ㄨㄤˊ ㄣㄚˋ ㄆㄢˋ
成语简拼:ZWNP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招亡納叛
成语解释
招引接纳敌方叛逃的人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近义词
招降纳叛、招兵买马、结党营私
成语示例
(1)那时安禄山久蓄异志,专一招亡纳叛。▼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三十卷
(2)…范阳长史,引见禄山。那时安禄山久蓄异志,专一招亡纳叛,见房德生得人材出众,谈吐投机,遂留于部下。房德…——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
成语造句
(1)打开本子,上面赫然是“招亡纳叛”几个大字。
(2)定安县仙沟中学的卜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招亡纳叛”。
(3)鸽子写不出成语“招亡纳叛”,因此期中考试才考了98分。
(4)国志叔叔给钰珊和婧辰介绍了“招亡纳叛”的成语故事。
(5)小艾不会写成语“招亡纳叛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那时安禄山久蓄异志,专一招亡纳叛。见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三十卷。
(7)在去往西宁市东平学校的出租车上,德吉叔叔给林芝和滢莠讲了『招亡纳叛』的历史故事。
成语出处
宋·司马光《资治通鉴·高帝五年》:『高祖起丰、沛以来,罔罗豪桀,招亡纳叛,亦已多矣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招招:zhāo 1、<动>用手势叫人。《劝学》:『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。』2、<动>招来;招集。《汉书·晁错传》:『上招贤良。』3、<动>招致。《伶官传序》:『书曰:「满招损,谦受益。」』4、<动>招待;款待。《五柳先生传》:『或置酒而招之。』5、<动>供认。《旧唐书·哀帝纪》:『陈文巨招伏罪款。』6、<动>揭示。《国语·周语》:『立于淫乱之国,而好尽言以招人过,怨之本也。』7、<名>箭把。《吕氏春秋·本生》:『万人操弓,共射其一招。』[招安] 封建统治集团以官爵、钱财劝诱武装反抗者放弃反抗,归顺投降。
亡亡:wáng 1、<动>逃跑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今亡亦死,举大计亦死。』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臣尝有罪,窃计欲亡走燕。』2、<动>丢失;失掉。《智子疑邻》:『暮而果大亡其财。』《六国论》:『诸侯之所亡,与战败而亡者,其实亦百倍。』3、<动>灭亡。《子鱼论战》:『寡人虽亡国之余,不鼓不成列。』《过秦论》:『遂并起而亡秦族矣。』4、<动>死亡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今刘表新亡,二子不协。』5、<动>通『忘』。忘记。《韩非子·说林》:『人不能自止于足,而亡其富之涯矣。』wú 1、通『无』。一指『没有』,一指『不』。《愚公移山》:『河曲智叟亡以应。』《报刘一丈书》:『他日来,幸亡阻我也。』[亡命] 逃亡(在外)。又指逃亡在外的人。不要命的人,同『亡命之徒』。
纳纳:nà 1、<动>收进;收藏。《促织》:『不如拼搏一笑,因合纳斗盆。』2、<动>接受;采纳。《出师表》:『咨诹善道,察纳雅言。』3、<动>收容;接纳。《〈指南录〉后序》:『至通州,几以下不纳死。』4、<动>交纳;交付。《促织》:『成妻纳钱案上,焚拜如前人。』[纳步] 留步。主人送客时,客请主人止步的谦辞。
叛叛:pàn背叛:叛贼;叛匪;叛党;叛国;众叛亲离。
招招:《卯集中·手字部》《唐韵》止遥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之遥切,□音昭。《说文》手呼也。《诗·邶风》招招舟子。〈传〉招招,号召之貌。〈疏〉号召必手招之。王逸云:以手曰招,以口曰召也。又《广韵》来之也。《书·说命》旁招俊乂。又求也。《前汉·季布传》辨士曹丘生数招权顾金钱。〈注〉招求贵人威权,因以请托也。又□也。《孟子》既入其苙,又从而招之。〈注〉招,羁其足也。又姓。汉大鸿胪招猛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时饶切《正韵》时昭切,□音韶。《前汉·礼乐志》体招摇,若永望。〈注〉招摇,申动貌。又与韶□通。《史记·帝舜纪》禹乃兴九招之乐。〈注〉即舜乐,箫韶九成,故曰九招。《左传·昭十二年》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祁尧切,音翘。举也。《周语》好尽言以招人过。《前汉·□项传赞》招八州而朝同列。又揭也。《庄子·骈拇篇》有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。又叶之笑切,音照。《蔡邕·郭有道□》赫赫三事,几行其招。委辞召贡,保此清妙。又叶之由切。音周。《韩愈·祭□员外文》於后八年,君从杜侯。我时在洛,亦应其招。
亡亡:《子集上·亠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武方切,音忘。失也。《孟子》乐酒无厌谓之亡。〈注〉谓废时失事也。《家语》楚人亡弓,楚人得之。又灭也。《庄子·田子方》楚王与凡君坐。少焉,楚左右曰:凡亡者三。凡君曰:凡之亡也,不足以丧,吾存。又《周礼·春官·大宗伯》以丧礼哀死亡。又逃也。《大学》舅犯曰:亡人无以为宝。又《前汉·韩信传》萧何闻信亡,自追之。又与忘同。《诗·邶风》心之忧矣,曷维其亡。又《正韵》同无。《诗·邶风》何有何亡,黾勉求之。《毛传》亡谓贫也。《说文》从入从□。《徐曰》□音隐,隶作亡。《艺苑雌黄》古惟用兦字,秦时始以蕃橆之橆为有兦之兦,今又变林为四点。
纳纳:《未集中·糸字部》《广韵》奴答切《集韵》诺答切,□音衲。《说文》丝湿纳纳也。又《博雅》入也。《释名》纳,弭也。弭之两致之言也。《书·尧典》寅饯纳日。〈传〉饯,送也。日入言送。又《舜典》纳于百揆。又夙夜出纳,朕命惟允。又《禹贡》百里赋纳总,二百里纳銍,三百里纳秸。又《仪礼·既夕礼》履外纳。〈注〉纳,收余也。又《礼·曲礼》纳女于天子。〈注〉纳女,犹致女也。又《礼·亲记》纳币一束。〈注〉纳,徵也。又姓。《广韵》出《何氏姓苑》。又与内同。《周礼·春官·钟师》纳夏。〈注〉故书纳为内。又《玉篇》或作衲、靹。《篇海》补缀也。又与軜同。《荀子·正论篇》三公奉轭持纳。
叛叛:《子集下·又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薄半切,音畔。《说文》半也。从半,反声。《徐曰》离叛也。《广韵》奔他国也。又《韵会》通作畔。《前汉·高帝纪》汉王幷[同并]关中,而齐梁畔之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普半切,音判。焕也。《张衡·西京赋》譬衆[音zhòng]星之环北极,叛赫戏以煇煌。〈注〉言宫观台榭周于正殿,犹衆[音zhòng]星环拱,光耀布散也。又《集韵》或从火作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