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àng huà lóng
成语简拼:ZHL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杖化龍
成语解释
竹杖化作一条龙。比喻得道成仙。
成语示例
(1)鸟化双凫杖化龙,云山回首不知重。(宋·陆游《道室杂咏》)
成语造句
(1)斌斌写不出成语“杖化龙”的拼音。
(2)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杖化龙”几个大字。
(3)辅仁高级中学的种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杖化龙”。
(4)逻片大哥哥给玉芬和莓甜讲述了“杖化龙”的历史典故
(5)小娟不会写成语“杖化龙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东城办金门中学的希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竹杖化龙”。
(7)练习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“竹杖化龙”几个大字。
(8)笼莓哥哥给静昙和星菱讲述了“竹杖化龙”的成语典故。
(9)在去海上运动场的飞机上,百里叔叔给小遐和小朋友讲解了『杖化龙』的历史故事。
成语出处
晋·葛洪《神仙传·壶公》:『忧不得到家,公以一竹杖与之曰:「但骑此得到家耳。」房骑竹杖辞去,忽如睡觉,已到家……所骑竹杖弃葛陂中,视之,乃青龙耳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杖杖:zhàng 1、<名>手杖;拐杖。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『归来倚杖自叹息。』2、<名>挑物的工具。《荷蓧丈人》:『以杖荷蓧。』3、<名>棍棒。《订鬼》:『病者困剧,身体痛,则谓鬼持箠杖殴击之。』4、<动>用棍棒打。《书博鸡者事》:『不呼则杖其背。』5、<动>拄着。《中山狼传》:『遥望老子杖藜而来。』[杖策] (1)执鞭,指驱马而行。(2)扶杖。
化化:huà 1、<动>改变;变化。《察今》:『变法者因时而化。』《柳毅传》:『然而灵用不同,玄化各异。』2、<动>削除。《五蠹》:『钻燧取火,以化腥臊。』3、<名>造化;大自然的功能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『聊乘化以归尽,乐夫天命复奚疑。』4、<名>教化;用教育感化的方法改变人心风俗。《陈情表》:『逮奉圣朝,沐浴清化。』5、<名>风俗;风气。《汉书·叙传》:『败俗伤化。』6、<动>募化;乞讨。李煦《回奏宋启富及散藤帽两事情形折》:『突有宋启富到门求吃化饭。』7、<动>死的委婉说法。陶渊明《自祭文》:『余今斯化,可以无恨。』[化蝶] 睡梦。[化工] (1)自然的创造力。(2)自然形成的技巧。[化雨] 教化人,像及时雨灌溉土地、润泽植物一样。[化人] 会幻术的人或仙人。
龙龙:lóng 1、<名>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的动物。《劝学》:『积水成渊,蛟龙生焉。』2、<名>封建时代帝王的象征,也指帝王用的东西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『高祖为人,隆准而龙颜。』3、<名>比喻杰出的人物。《隆中对》:『诸葛孔明者,卧龙也。』[龙飞] (1)比喻帝王将兴或即位。(2)比喻升官,得意。[龙凤] (1)指优异才能的人。(2)形容帝王的相貌。[龙鳞] 指皇帝或其威严。[龙钟] (1)衰老的样子。(2)潦倒的样子。(3)流泪的样子。
杖杖:《辰集中·木字部》《唐韵》直两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雉两切《正韵》呈两切,□音杖。《说文》所以扶行也。《礼·曲礼》大夫七十而致仕,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。又《王制》五十杖於家,六十杖於乡,七十杖於国,八十杖於朝。又《礼·丧服小记》父丧苴杖竹也,母丧削杖桐也。又木梃也。《家语》舜事瞽瞍,小棰则待过,大杖则逃走。又《方言》矜谓之杖,谓戈戟柄也。《吕览·贵已篇》操杖以战。又《尔雅·释草》蒤[音tú],虎杖。又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直亮切,丈去声。持也。与仗同。《书·牧誓》王左杖黄钺。又凭倚也。《左传·襄八年》杖信以待晋。考证:(《礼·曲礼》大夫七十而致仕,赐之几杖。)谨照原文,赐之上增若不得谢则必六字。(《尔雅·释草》虎杖,荼也。)谨照原文改蒤[音tú]虎杖。
化化:《子集下·匕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呼霸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火跨切,□花去声。《说文》化,敎行也。《增韵》凡以道业诲人谓之敎。躬行于上,风动于下,谓之化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我无为而民自化。又以德化民曰化。《礼·乐记》化民成俗。又《韵会》天地阴阳运行,自有而无,自无而有,万物生息则为化。又泛言攺易,亦曰变化。《易·系辞》拟议以成其变化。又货贿贸易曰化。《书·益稷》懋迁有无化居。又革物曰化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宗伯》合天地之化。〈注〉能生非类曰化。〈疏〉鸠化为鹰之类。皆身在而心化。若□化为鴽,雀化为蛤蜃之等,皆据身亦化,故云能生非类。又《正韵》告诰谕使人回心曰化。《书·大诰》肆予大化,诱我友邦君。又《公羊传·桓六年》化我也。〈注〉行过无礼谓之化,齐人语也。〈疏〉哀六年传云:□乞曰:常之母有鱼菽之祭,愿诸大夫之化我也。亦是行过无礼之事。又州名。《韵会》汉属合浦郡,宋攺化州。又《正韵》呼瓜切,音花。《后汉·冯衍传》与时变化。《章怀太子注》音花。又《韵补》叶胡隈切,音回。《三略》变动无常,因敌变化。不为事先,动而辄随。《□琳·大荒赋》越洪宁之荡荡兮,追□漠之造化。跨三五其无偶兮,邈卓立而独奇。又叶呼戈切,音诃。《离骚》初既与余成言兮,后悔遁而有他。余既不难夫离别兮,伤灵修之数化。又叶许既切,希去声。《后汉·傅干皇后箴》在昔明后,日新其化。匪惟训外,亦训于内。又叶呼卧切,呼去声。《白虎通》火之为言化也。阳气用事,万物变化也。《释名》火,化也,消化物也。《汉书·叙传》偪上幷[同并]下,荒殖其货。侯服玉食,败俗伤化。又《总要》化音吪,差错也,谬言也。从人匕会意。小篆与匕混,故加言作讹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其人逢俉化言。
龙龙:《亥集下·龙字部》(古文)竜□□□□□龒《唐韵》《集韵》力钟切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卢容切,□音笼。《说文》龙,鳞虫之长,能幽能明,能细能巨,能短能长,春分而登天,秋分而潜渊。《广雅》有鳞曰蛟龙,有翼曰应龙,有角曰虯龙,无角曰螭龙,未升天曰蟠龙。《本草注》龙耳亏聪,故谓之龙。《易·乾卦》时乗[音chéng]六龙以御天。又星名。《左传·僖五年》龙尾伏辰。〈疏〉角亢氐房心尾箕为苍龙之宿。又《襄二十八年》龙,宋郑之星也。又山名。龙门,在河东,见《禹贡》。龙山,见《山海经》。封龙,见《括地志》。又邑名。《左传·成二年》齐侯伐我北鄙,三日取龙。〈注〉龙,鲁邑。在泰山博县西南。又《前汉·地理志》炖煌郡有龙勒县。又官名。《左传·昭十七年》太皡氏以龙纪,故为龙师,而龙名。又句龙。《左传·昭二十九年》共工氏有子曰句龙。又马名。《周礼·廋人》马八尺以上为龙。《礼·月令》驾苍龙。又龙辅,玉名。《左传·昭二十九年》公赐公衍羔裘,使献龙辅於齐侯。又草名。《诗·郑风》隰有游龙。《陆玑·草木疏》一名马蓼,生水泽中,今人谓之小荭草。又神名。《山海经》有神名烛龙。《屈原·离骚》日安不到,烛龙何照。又姓。汉有龙且。又复姓。夏关龙逢,即豢龙氏后。汉御史扰龙羣,即刘累之后。又人名。奢龙,黄帝臣。《管子·五行篇》奢龙辨乎东方,故使为土师。又舜臣名。《书·舜典》帝曰:龙命汝作纳言,夙夜出纳朕命。又《广雅》龙,君也。又《广韵》通也。又《玉篇》竉也。《诗·商颂》何天之龙。我龙受之。《毛传》读如字。《朱传》宠也。又《玉篇》和也,萌也。又《正韵》与宠同。《诗·商颂·何天之龙释文》郑读作宠,荣名之谓也。○按朱传作叶音。又《正韵》音曨。《孟子》有私龙断焉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莫江切,音厖。《集韵》黑白亲色也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玉人上公用龙。〈注〉谓亲色,非纯玉也。又叶蒲光切,音庞。《易·坤卦》故称龙焉。叶上嫌於无阳。《扬雄·解嘲》以鸱枭而笑凤凰,执蝘蜒而嘲龟龙。《说文》从肉飞之形,童省声。《徐铉曰》象宛转飞动之貌。考证:(《尔雅·释畜》马高八尺为龙。)谨按尔雅作駥不作龙。今改周礼廋人马八尺以上为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