谮下谩上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èn xià mán shàng成语注音:ㄗㄣˋ ㄒㄧㄚˋ ㄇㄢˊ ㄕㄤˋ
成语简拼:ZXMS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譖下謾上
成语解释
谗毁下级,欺谩上级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处事
成语接龙
谮下谩上→上好下甚→甚嚣尘上→上替下陵→陵谷沧桑→桑榆晚景→景星凤皇→皇天后土→土洋结合→合胆同心→心孤意怯→怯防勇战→战无不克→克嗣良裘→裘马轻肥→肥遁鸣高→高步阔视→视微知着→着手成春→春雨如油→油腔滑调→调三斡四→四面八方→方寸已乱→乱臣贼子
成语造句
(1)琮琮不会写成语“谮下谩上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2)打开练习本,第二页上写着“谮下谩上”几个大字。
(3)林泽叔叔给润欣和昱伊介绍了“谮下谩上”的成语故事。
(4)蜜儿写不出成语“谮下谩上”,所以单元测试只有99分。
(5)同德中学的少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谮下谩上”。
成语出处
唐柳宗元《骂尸虫文》:『谮下谩上,恒其心术,妒人之能,幸人之失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谮谮:zèn <动>说坏话诬陷别人。《荀子·致士》:『残贼加累之谮,君子不用。』
下下:xià 1、<名>下面;位置较低的处所。《劝学》:『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。』2、<形>低。《采草药》:『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。』3、<形>下等;次序在后的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『闻寡之耳者,受下赏。』4、<名>地位低下的人;职务低的人;下级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且相如素贱人,吾羞,不忍为之下。』5、<动>从高处到低处。《游黄山记》:『转入石门,越天都之胁而下。』[又] <动使动>使……下去。《李愬雪夜入蔡州》:『元济于城上请罪,进城梯而下之。』6、<动>降下;落下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:『纷纷暮雪下辕门。』7、<动>下坠。《垓下之战》:『项王泣数行下。』8、<动>到……去。多指从上游向下游、从北向南、从大城镇去乡村等。《谭嗣同》:『君乃自湖南溯江,下上海。』9、<动>下达;颁布。《<指南录>后序》:『维扬帅下逐客之令。』10、<动>攻下;攻占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蕲下,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。』11、<动>少于;低于。《师说》:『今之众人,其下圣人也亦矣。』12、<动>谦下;降低身份去交往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公子为人,仁而下士。』13、<量>表示动作的次数。《口技》:『忽然抚尺一下,群响毕绝。』14、<名>方面;方。柳宗元《驳复仇议》:『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,则合于礼矣。』[下车] 地方官员风到任。[下处] 临时居住的地方;寓所;客店。
谩谩:mán 1、<动>欺骗。《九章·惜往日》:『或忠信而死节兮,或訑而不疑谩。』2、<动>诋毁。《荀子·非相》:『乡则不若,偝则谩之。』màn 1、<动>通『慢』。怠慢;轻慢。《史记·孝武本纪》:『后世谩怠,故衰秏。』2、<动>通『漫』,弥漫。《庄子·天道》:『太谩,愿闻其要。』3、<副>通『漫』。不要。莫。董解元《西厢记》:『谩言天上有姮娥。』
上上:shàng 1、<名>上面;位置在高处的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辍耕之垄上,怅恨久之。』《墨池记》:『新城之上。有池洼然而方以长。』2、<形>等级高的;质量高的;上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拜相如为上大夫。』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『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,受上赏。』3、<名>地位高的人;主持、领导的人。《谋攻》:『上下同欲者胜。』特指君主、帝王。《周亚夫军细柳》:『上自劳累。』《东方朔》:『上伟之。』4、<形>时间或次序在前的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上称帝喾,下道歉齐桓,中述汤武。』《陌上桑》:『东方千余骑,夫婿居上头。』5、<动>上升;登上。《陈情表》:『郡县逼迫,催臣上道。』《游黄山记》:『十里,上黄泥冈。』6、<副>向上。《鸿门宴》:『哙遂入,披帷西向立,瞋目视项王,头发上指,目眦尽裂。』《赵威后问齐使》:『上不臣于王,下不治其家,中不索交诸侯。』7、<动>献上;送上;呈上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臣乃敢上壁。』《狱中杂记》:『狱辞上。中有立决者。』8、<动>向上;走向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上堂拜阿母。』《柳敬亭传》:『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。』9、<动>装上;加上。《冯婉贞》:『以枪上刺刀相博击。』10、<动>通『尚』。崇尚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『上农除未,黔首是富。』shǎng<名>上声。汉语声调之一。钟嵘《诗品序》:『至平上去入,则余病未能。』[上足] (1)徒弟的美称,相当于『高足』。(2)指骏马。[上手] (1)技艺高超的人;高手。(2)先例;榜样。(3)先前经手的人。(4)较尊的位置;处在较尊的位置上的人。[上头] (1)首位;第一。(2)古代男子束发加冠或女子束发插笄,是成年人象征。娼妓初次接客。
谮谮:《酉集上·言字部》《唐韵》庄荫切《集韵》《正韵》侧禁切《韵会》侧廕切,□簪去声。《说文》愬也。《博雅》□也。《玉篇》谗也。《韵会》旁入曰谮。《诗·小雅》谮言则退。〈注〉有谮毁之言,则共为排退之。《公羊传·庄元年》夫人谮公于齐侯。〈注〉如其事曰诉,加诬曰谮。《前汉·孙宝传》蒙受冤谮。又蝎谮。《埤雅》古者谮从中起谓之蝎谮。又《韵会》子念切。与僭通。不信也。《诗·大雅》谮始竟背。《释文》谮本亦作僭。〈又〉覆谓我僭。〈笺〉僭,不信也。本亦作谮。又叶子林切,音祲。《诗·大雅》瞻彼中林,甡甡其鹿。朋友已谮,不胥以谷。谮叶林。《正字通》俗作□、譛,非。考证:(《诗·大雅》谮始竟背。〈笺〉谮本亦作僭。〈又〉覆谓我僭。〈传〉僭,不信也。本亦作谮。)谨照原文笺改释文。传改笺。
下下:《子集上·一字部》(古文)丅《广韵》胡雅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亥雅切,□遐上声。在下之下,对上之称。《易·乾·文言》本乎地者亲下。又《说文》底也。《玉篇》后也。又贱也。又《仪礼·士相见礼》始见于君,执挚至下。《郑注》下谓君所。《贾疏》不言所而言下者。凡臣视袷已下,故言下也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亥驾切,遐去声。《正韵》降也,自上而下也。《易·屯卦》以贵下贱。《诗序》君能下下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下,落也。《郉疏》下者,自上而落也。草曰零,木曰落。又去也。《周礼·夏官·司士》岁登,下其损益之数。又《韵补》叶后五切,音户。《诗·召南》于以奠之,宗室牖下。与女叶。《吴棫曰》毛诗下字一十有七,陆德明皆此读。《□第·古音考》与吴同。又叶胡佐切,音贺。《曹丕·寡妇赋》风至兮清厉,阴云曀兮雨未下。伏枕兮忘寐,逮乎朝兮起坐。考证:(《尔雅·释训》下,落也。)谨照原书释训改释诂。
谩谩:《酉集上·言字部》《唐韵》母官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谟官切,□音瞒。《说文》欺也。《史记·秦始皇纪》下慑伏谩,欺以取容。《晋书·□法志》违忠欺上谓之谩。又《广雅》缓也。《广韵》慢也。《前汉·两龚传》媠谩亡状。又欺毁也。《荀子·非相篇》乡则不若,背则谩之。又媟污也。《前汉·孝成皇后传》淳于长书有誖谩。又汗漫也。《庄子·天道篇》繙十二经,以说老耼,中其说曰大谩,愿闻其要。又《玉篇》莫般切《广韵》莫还切《集韵》谟还切,□音蛮。《扬子·方言》谩台,惧也。燕代之间曰谩台。又虔儇,慧也,秦谓之谩。又《广韵》武延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弥延切《正韵》莫坚切,□音緜。《类篇》慧黠也。一曰欺也。《前汉·灌夫传》谩好谢蚡。《师古注》谩,犹诡也。诈为好言也。《集韵》或作□。又《玉篇》马谏切《集韵》《正韵》莫晏切,□音慢。《前汉·宣帝纪》务为欺谩,以避其课。《师古注》谩,诳言也。音慢。又与慢同。《周礼·秋官·禁暴氏郑注》民之好为侵陵。称诈,谩,诞。此三者,亦□所禁也。谩,本或作慢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莫半切,音缦。《类篇》欺语也。又《增韵》且也。通作漫。《字汇补》一作□。
上上:《子集上·一字部》(古文)丄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时亮切,音尙。在上之上,对下之称。崇也,尊也。《易·乾·文言》本乎天者亲上。又《广韵》君也。太上极尊之称。《蔡邕·独断》上者,尊位所在。但言上,不敢言尊号。又上日。《书·舜典》正月上日。〈注〉孔氏曰:上日,朔日也。叶氏曰:上旬之日。曾氏曰:如上戊,上辛,上丁之类。又姓。汉上雄,明上观,上志。又上官,复姓。又《唐韵》时掌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是掌切,□商上声。登也,升也,自下而上也。《易·需卦》云上于天。《礼·曲礼》拾级聚足,连步以上。又进也。《前汉·东方朔传》朔上三千奏牍。又与尙通。《诗·魏风》上慎旃哉。《前汉·贾谊传》上亲,上齿,上贤,上贵。又《匡衡传》治天下者审所上。又《韵补》叶辰羊切,音常。《楚辞·九怀》临渊兮汪洋,顾林兮忽荒。修予兮袿衣,骑霓兮南上。又叶时刃切,音慎。《王微观海诗》照本苟不昧,在末理知莹。忽乗[音chéng]抟角势,超腾送崖上。又叶矢忍切,音审。《郭璞·游仙诗》翘首望太清,朝云无增景。虽欲思陵化,龙津未易上。《说文》上,高也。指事。时掌切。◎按字有动静音,诸韵皆以上声,是掌切,为升上之上,属动,去声,时亮切,为本在物上之上,属静。今详《说文》上声上字,高也,是指物而言,则本在物上之上亦作上声矣。依诸韵分动静音为是。后仿此。考证:(《楚辞·九怀》临渊兮汪洋,顾林兮忽荒。修予兮袿衣,骑电兮忽上。)谨照原文骑电改骑霓。忽上改南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