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é zé chēng xiàn
成语简拼:ZZCX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偏正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近代成语
成语繁体:嘖嘖稱羡
成语解释
啧啧:咂嘴声,表示赞叹。啧啧连声地表示羡慕。亦作『啧啧称赞』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;用于书面语
近义词
啧啧赞美、啧啧称赞
成语示例
(1)清·秋瑾《敬告姊妹们》:『在家时,颐指气使,威阔得了不得……外人也就啧啧称羡。』
(2)…看见一家洋货店新开张,十分热闹。路上行人,都啧啧称羡,都说不料这个古井叫他淘着。我虽然懂得广东话,却…——晚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
(3)…叠出两个指头,说将出来,言无数句,使听者无不啧啧称羡。正是:钱财如粪土,仁义值千金。曾记床头语,穷通…——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二页写着“啧啧称羡”几个大字。
(2)菲菲不会写成语“啧啧称羡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3)海塘中学的豆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啧啧称羡”。
(4)嘉锻哥哥给美華和莉蕊讲述了“啧啧称羡”的成语典故。
(5)霖霖写不出成语“啧啧称羡”的拼音。
(6)张孝基叠出两个指头,说将出来,言无数句,使听者无不啧啧称羡。
(7)知府便先看了铜锤,已是啧啧称羡,然后又问了贺人杰的年纪,更是赞不绝口。
(8)斯时晋州官署已改为王府,仪仗已半朝銮驾,万民争迎,诸亲眷属无不啧啧称羡。
(9)在前往姜氏庄园的飞机上,禚姐姐给彤瑶和奕舻讲解了『啧啧称羡』的历史故事。
成语出处
蔡东藩、许廑父《民国演义》第一百二十八回:『那批热中朋友,谁不啧啧称羡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啧啧啧啧:1、虫、鸟的叫声。形容声音轻细。唐李贺《南山田中行》:『秋野明,秋风白,塘水漻漻虫啧啧。』2、表示赞叹、叹息、惊异等声。《飞燕外传》:『音词舒闲清切,左右嗟赏之啧啧。』
称羡称羡:[chēngxiàn] 颂扬羡慕。啧啧称羡。
啧啧:zé 1、<动>争辩;人多口杂。《荀子·正名》:『愚者之言。芴然而粗,啧然而不类。』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:『会同难,啧有烦言,莫之治也。』[啧啧] (1)虫、鸟的叫声。(2)赞叹声。
称称:chēng 1、<动>称量;衡量。《汉书·枚乘传》:『夫铢铢而称之,至石必差。』(铢、石:皆重量单位。铢: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。石:一百二十斤。)2、<动>举;举起。《诗经·七月》:『称彼兕觥,万寿无疆。』(兕觥:犀牛角制做的酒杯。)3、<动>称赞;赞许。《原毁》:『彼虽能是,其人不足称也。』4、<动>称述;称说;说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上称帝喾,下道齐桓,中述汤武。』5、<动>称作;号称;称为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乃诈称公子扶苏、项燕,从民欲也。』6、<动>声称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相如每朝时,常称病,不欲与廉颇争列。』《卖炭翁》:『手把文书口称敕。』7、<动>呼;呼唤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『以责赐诸民,因烧其券,民称万岁。』8、<动>扬名。《马说》:『故虽有名马,只辱于奴隶人之手,骈死于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称也。』chèng<名>称量轻重的器具。后作『秤』。《淮南子·时则训》:『角斗称。』chèn 1、<形>相当;相配。《伤仲永》:『令作诗,不能称前时所闻。』2、<动>适合;符合。《与妻书》:『然遍地腥云,满街狼犬,称心快意,几家能彀?』[称兵] 举兵;兴兵。[称贷] 借债。《盐铁论·国病》:『富者空藏,贫者称。』[称举] 举荐;赞扬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『今高素小贱,陛下幸称,令在上位,管中事。』[称觞] 举怀祝酒。[称庆] 庆贺。《北史·魏德深传》:『贵乡吏人,歌呼满道,互相称。』[称意] 合乎心意;满意。[称旨] 符合皇帝旨意。《汉书·孔光传》:『数使录冤狱,行风俗,振赡流民,奉使称,由是知名。』
羡羡:xiàn 1、<动>羡慕。《淮南子·说林》:『临河而羡鱼,不如归家结网。』2、<形>剩余;盈余。《管子·国蓄》:『钧羡不足。』3、<动>超过。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:『功羡于五帝。』[又] 泛滥。《汉书·沟洫志》:『河灾之羡溢,害中国也尤甚。』yán 1、<动>通『延』,邀请。张衡《东京赋》:『乃羡公侯卿士,登自东除。』2、<名>通『埏』,墓道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『闭中羡,下外羡门。』
啧啧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□士革切,音赜。《说文》大呼也。《广韵》□啧,叫也。又与赜通。《左传·定四年》会同难啧有烦言,莫之洽也。〈注〉啧,至也。〈疏〉易云: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,谓见其至深之处。赜亦深之义也。谓至于会时,有烦乱忿争之言,无才辨者,莫之能治也。又《管子·桓公问》名曰啧室之议。〈注〉谓议论者言语讙啧。《荀子·君道篇》斗斛敦槩者,所以为啧也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侧革切,音责。《广韵》大呼声。又《集韵》啧啧,鸣也。《尔雅·释鸟》宵鳸啧啧。《释文》啧,庄革反。又《韵会》争言貌。《左传·定四年释文》啧,士责反。一音责。《广韵》或作謮。
称称:《午集下·禾字部》《唐韵》处陵切,音爯。知轻重也。《说文》铨也。春分而禾生,夏至晷景可度,禾有秒,秋分而秒定,律数十二秒当一分,十分为寸,其重以十二粟为一分,十二分为铢。故诸程品皆从禾。《礼·月令》蚕事既登,分茧称丝效功,以共郊庙之服。又扬也,谓也。《礼·表记》君子称人之善则爵之。《前汉·贾谊传》以能诵诗书属文,称於郡中。又言也。《礼·檀弓》言在不称徵。《射义》好学不倦,好礼不变,旄期称道不乱。又举也。《书·牧誓》称尔戈。〈疏〉戈短,人执以举之,故言称。又名号谓之称。《孟子·题词》子者,男子之通称。又姓。《前汉·功臣表》新山侯称忠。又《广韵》昌证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昌孕切,□音秤。权衡正斤两者。俗作秤。见前。又度也,量也。《易·谦卦》君子以称物平施。又适物之宜也。《易·系辞》巽称而隐。《礼·礼器》礼不同,不丰,不杀,盖言称也。又惬意。《尔雅·释诂》称,好也。〈注〉物称人意亦为好。又相等也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舆人》为车轮崇车广衡长,参如一谓之参称。〈注〉称,犹等也。又衣单复具曰称。《礼·丧大记》袍必有表,不襌。衣必有裳,谓之一称。〈注〉袍,亵衣,必有以表之,乃成称也。又副也。《前汉·孔光传》无以报称。又举也。《前汉·食货志》当其有者,半贾而卖,亡者取倍称之息。〈注〉称,举也。今俗谓之举钱。
羡羡:《未集中·羊字部》《佩觿》以脂切。江夏地。与羡异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江夏郡沙羡。〈注〉晋灼曰:音夷。(羡)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正韵》□似面切,音□。《说文》贪欲也。从□,从羑省。《诗·大雅》无然歆羡。〈注〉无是贪羡。又《广韵》余也。《诗·小雅》四方有羡。〈传〉羡,余也。〈笺〉四方之人,尽有饶余。《史记·货殖传》时有奇羡。〈注〉奇羡,谓时有余衍也。又《周礼·春官·典瑞》壁羡以起度。〈注〉郑司农云:羡,长也。又《史记·司马相如传》功羡於五帝。〈注〉羡,溢也。又《广韵》人姓。《史记·秦始皇纪》入海求羡门高誓。〈注〉羡门,古仙人。又《集韵》《类篇》《韵会》□延面切,音衍。《韵会》以浅切,音演。义□同。又《集韵》夷然切,音延。埏或作羡。墓道也。《史记·卫世家》共伯入,厘侯羡自杀。〈注〉索隐日,羡音延,墓道。《集韵》俗作□,非是。